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丨姚鹏《汉学家与儒莲奖》

竭诚为读者服务的 生活书店 2023-03-23


海外汉学作为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百年历史。儒莲奖,则被誉为“汉学界的诺贝尔奖”。


儒莲(1797—1873),法国著名汉学家。1872 年,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院设立“儒莲奖”。有人颇为雅致地译为“儒林汉学特赏”。此“汉学”为广义的汉学,包括中国、东亚等汉文化圈。


作为年度奖,该奖于 1875 年首颁,至今仍在评发。获奖者有顾赛芬、沙畹、斯坦因、高本汉、马伯乐、格鲁赛……我国语言学家王静如、哲学家冯友兰、文史名家饶宗颐、敦煌学家潘重规等曾获此殊荣。



纪念“汉学界的诺贝尔奖”儒莲奖设立150周年

文丨姚鹏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自明朝利玛窦来华后,西方传教士们接连不断来到中国。他们就像翩翩舞动的扇子,正面绘着“西学”,背面书写“汉学”,扇骨雕琢着“天学”。正面是亮给中国人看的,吸引了上自皇帝、下至文人士大夫的关注;背面留给自己,时时提醒研习中国文化的紧迫性。前者为了改变别人,后者则是鞭策自己。


中国是个多礼数的国家。天主教传教士的前辈们初到中国时,在礼仪上处处显得捉襟见肘。来华传教士给自己起了中国人的姓氏和名字,第一时间掌握汉语和传教区方言,用心学习中国的礼数,称谓、通问、尺牍、谕禀、酬对、知照、贺候等无不熟谙,孜孜矻矻地体验做个中国人的精致和高雅。


传教士们恪勤匪懈,译经典,编词典,书信飞鸿,把东方古国的思想观念、戏剧诗歌、人物风情、山川地理等,不厌其详地介绍给伊比利亚半岛以及塞纳河、多瑙河、莱茵河两岸的欧罗巴亲朋故友,闻所未闻的新奇世界令家乡的人们眼花缭乱、万众睢睢。


这些向欧洲介绍中国人文现象之努力,对欧洲社会精神之冲击完全超出这些传教士的预期,尤其自17世纪末至18世纪,在法国启蒙运动领袖那里,简直成为破除世俗封建藩篱、打破教会思想禁锢的无敌锐器。毋庸讳言,这个时期关心中国事物的欧洲人,除少数“别有用心”者外,绝大多数人是出于本能,抱着猎奇态度打量着东方人的生活和所思所想。嘉庆至道光初年,清廷严肃禁教政策,除留守钦天监几人外,不论是各地传教士还是朝中任职的官员一概被“请出”国门。受此影响,不论在中国还是欧洲,“中国热”骤然降温,受此殃及,国际汉学研究亦陷入近百年“低潮期”。


斗转星移,渤澥桑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不得不对洋教采取“弛禁”政策。随着中西人员往来密切,汉学研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又开启新的百年“黄金期”。



儒林特赏


在这个嬗变时期,人们发现了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披着旧日余晖,成为新时代的引擎。这位就是法国汉学家儒莲。儒莲(StanislasAignan Julien),犹太人,1797年生于法国奥尔良;其家庭并不富裕,通过自身努力得到了良好教育。他先是在奥尔良读中学,后报考法兰西公学院,初期学习希腊语言和希腊文学,后攻读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波斯语、梵语等。


1823年,儒莲结识了法兰西公学院执掌“大清国语言文学讲座”(La Chaire de Langues et Littératures Chinoises et Tartares-Mandchoues)的雷慕沙教授,投帖拜师,开始研究汉学。他整理了《孟子》八个汉语版本和两个满语版本,并将其翻译为拉丁文,在巴黎出版。1832年雷慕沙逝世后,儒莲承继了恩师的衣钵,接手法兰西公学院“大清国语言文学讲座”教席。“大清国语言文学讲座”由法兰西公学院创设于1814年,是欧洲最重要的汉学研究教席,直译为“汉语及鞑靼满族语语言文学讲座”,但译为“大清国语言文学讲座”比较贴切,雷慕沙主掌第一任教席。法 国 人 直 到1921年 ——大 清 国 退 出 历 史 舞 台 十 年后,才想起为该讲座正名,改为“汉语语言文学讲座”(LaChaire de Langues et LittératuresChinoises)。


开始几年,儒莲的研究兴趣较杂,时而对中国白话文学感兴趣,翻译元杂剧《灰阑记》(Hoei-Lan-Ki,l'histoire ducercle de craie)和《赵氏孤儿》(Tchao-Chi-Kou-Eul,l′orphe-lin de la Chine);时而沉心于道家经典,翻译《太上感应篇》(Taishang Ganying Pian,lelivre des récompenses et des peines,London:Oriental Translation Fund,1835)等。



▲ 法语版《赵氏孤儿》


早在雍正九年(1731),耶稣会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便率先把元曲《 赵氏孤儿》(Cho-Chi-Cou-Eulh,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tragédie Chinoise)译为法文。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先是从《法兰西信使报》看到了有关《赵氏孤儿》的剧情介绍,后来在竺赫德主编的《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Historique, Chronologique,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LaHaye:Scheurleer,1736)里读到了《赵氏孤儿》的全译本,倏然萌发了创作一部同题材歌剧的想法。1753年,伏尔泰创作了五幕剧《中国孤儿》(L'Orphelin de la Chine),1755年在枫丹白露首演。儒莲译本《赵氏孤儿》比起马若瑟和竺赫德译本更接近原著。儒莲在前言里简单地回顾了从马若瑟、竺赫德到伏尔泰等人对《赵氏孤儿》的重视以及该剧在欧洲的传播情况,还说明了他依据的底本是清中期刻本《元人百种》里纪君祥撰写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Le petit Orphelin de la Famillede Tchao,qui se venge d′une mamière éclatante),译本附有中文刻本的样张,1834年由巴黎Moutardier出版。儒本《赵氏孤儿》其实由三部分组成,除了历史剧外,还有他根据《三国志演义》翻译的历史小说《董卓之死》(La Mort de Tong-tcho,nouvelles historiques)和中国诗歌《木兰辞》(Romance de Mou-Lan,poésies Chinoises)。


另外,儒莲是第一个把《灰阑记》翻译成西方语言的人,他的译本取自元代作家李行道的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Drame en Prose eten Vers),是描述包拯机智断案的故事。1832年,儒莲翻译的《灰阑记》由London Oriental Translation Fund出版,这是儒莲早期汉学的研究成果。


这样,《灰阑记》和《赵氏孤儿》成了影响西方文学创作最重要、最广泛的中国故事题材。四十多年后,儒译本被转译为德文。20世纪20年代,德国汉学家佛尔克直接由中文本移作德文本《灰阑记》,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参照佛译本创作了《高加索灰阑记》,把中国宋代故事时空转换为14世纪的高加索格鲁吉亚,主角包拯被换成了法官阿兹达克。



▲ 《灰阑记》



此后几年,儒莲翻译的中国文学经典有《平山冷燕》(Ping-Chan-Ling-Yèn,les deux jeunes filles lettrées,Paris:Didieret Cie,1860)、《玉娇梨》(Yu-Kiao-Li,les deux cousines,Paris:Didieret Cie,1864)、《三字经》(San-Tseu-King,le livre de phrases de trois mots,Paris:Benjamin Duprat,1864)、《西厢记》(Si-Siang-Ki,l′histore du pavillon d′occident,Genève:Mueller,1872)等。


1839年,他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谋取到兼职管理员的工作,这为他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此后二十多年间,他的研究大多与宗教有关,1842年译著的《道德经》(Dao De Jing)出版后,他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佛教文学,尤其关注中国赴印度佛教朝圣者的行记,1853年发表《大唐西域记》(Mémoires sur les Contrées Occidentales,voyages dupélerin Hiouen-tsang,Da Tang Xi Yu Ji),1859年出版《阿波陀那》(LesAvadanas,contes et apologues indiens inconnus jusqu’à ce jour,suivisde poésies et de nouvelles chinoises)。为了更好地理解印度佛教文献与中国梵文抄本的关系,儒莲五十余岁开始钻研梵文,并在1861年发表的《辨认梵文名称和用音标示它们的方法》(Méthode pour Déchiffrer etTranscrire les Noms Sanscrits qui se Rencontrent dans les Livres Chinois)中提出,梵文佛经译为汉语的工作是在中国不同地区完成的,同一梵语单词会被译成不同地区的方言,因而会产生歧义。要搞清汉语译文与梵语单词的对应关系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不厌其烦地把汉语译文一一还原为梵语,找出梵语译为汉语的一般规律和习惯。他的观点对后来佛学的研究影响非常大,沙畹、高延、休伯等人就受到他的影响,一直沿循着这个思路和方法,展开对印度梵文写经的研究。


儒莲天生睿智,治学严谨,个性鲜明,独立不羁,赢得了学术界的尊重,同时也招致了一些人的诟病。他的急躁和坏脾气是出了名的,经常与同事因学术问题而激烈冲突。有一次因在印度佛学某个具体问题上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他一气之下放弃了对印度佛学的研究,转向了关注中国古代制造业,并翻译出版了《景德镇陶录》和《天工开物》。




▲  儒莲(1797—1873),法国著名汉学家


1873年儒莲逝于巴黎。儒莲主持法兰西公学院汉学讲席四十余年,是法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院派汉学家之一。在19世纪汉学家中,儒莲的学术地位与英国汉学家理雅各比肩,直到20世纪的沙畹走上学术舞台之前,法国没有其他汉学家在学术上能够与他平起平坐。


法兰西学院(L′Institut de France)成立于1795年,是法国最重要的学术机构,世界翘楚。各个子学院都有自己的“奖金”和“基金”,总数达几百项,创设时间百年以上的有三四十个。


儒莲去世前一年,1872年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院决定设立“儒莲奖”,有人颇为雅致地译为“儒林汉学特赏”。儒莲奖是年度奖,1875年首颁,其中有的年度无人获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暂停评选六年,战后至今仍在评发。儒莲奖是汉学奖,此“汉学”是广义的汉学,包括中国、东亚、印度支那、蒙古等汉文化圈。


从儒莲奖首颁到新中国成立凡七十五年间共颁奖六十六次。





新书推荐



《汉学家与儒莲奖》

姚鹏 著

ISBN:978-7-80768-327-8  定价:298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内容简介


儒莲(Stanislas Aignan Julien,1797—1873),法国籍犹太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一生译著颇丰,对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有着广泛而精深的了解。


儒莲奖是汉学界的最高奖项。此奖在儒莲去世前一年(1872年),由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院设立,用以表彰对汉学研究有突出贡献的人。自1875年儒莲奖第一次颁发以来,有多位中外学者获此奖项,其中包括我国语言学家王静如、哲学家冯友兰、文史名家饶宗颐、北京大学教授杨保筠、西夏学家李范文等。


本书回顾了从儒莲奖首次颁奖到1949年的获奖者情况,从思想观念、风物掌故、习俗地理等方面对儒莲奖获得者及作品进行了详细剖析,全景式展现了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的汉学研究,可以让读者较为客观地了解海外汉学发展史和中西文明交流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视角。



作者简介



姚鹏,祖籍福建福州,1956年生于北京,1978年2月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学术研究专长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史、法国哲学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基督教史,著有《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自由女神的遐想》《自由备忘录——对法国大革命基本原则的历史反思》《百年流泽——从土山湾到诸巷会》等;合编有“猫头鹰文库”“三联文库•世界经典随笔系列”“走向文明丛书”“中国思想宝库”“东方思想宝库”等;译有《西方政治思想概述》等。


书影展示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END—

欢迎点击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点击图片阅读书单丨生活书店2021年12月新书推荐
【往期精彩文章】
新书上架 |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
新书上架 |《饮食西游记》:一部有趣的中餐「留洋」小史
暑期荐书|绿树阴浓夏日长

书单丨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知味书系列书单

书单丨建筑设计是为了更舒适的生活书单丨女心理师毕淑敏书写四弦散谈抚慰我们的心灵开学季书单丨给宝爸宝妈们的锦囊妙计
阅读生活 | 「人与自然万物」联合书单
第六季“加油!书店”主推书单, 你一定要拥有!
女性困境是个伪命题吗?| 12家出版机构为你挑选的一份女性书单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生活更多精彩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