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开讲:科学与文明之问

北京大学 2020-02-08

编者按

搭建连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

探讨现代科学的本质

阐释现代文明的内涵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联合主办的“科学·文明”系列讲座

即将开讲 


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

韩启德院士

主讲首场讲座“科学与文明之问”

10月22日晚7点

二体地下报告厅B101

敬请期待





科学·文明系列讲座之一


主题:科学与文明之问

时间:2019年10月22日 周二 19:00

地点:北京大学二体地下报告厅B101



内容摘要:

科学是什么?文明是什么?科学与文明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科学?当今中国科学面临怎样的形势?与中国文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有什么样的因果联系?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目前学界对上述问题存在着诸多观点,各有不同的语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主讲人尝试从科学史和科学文化的角度,提出若干科学与文明的关键问题,以此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入的讨论与思考,推进人们对科学与科学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主讲人:韩启德 院士


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现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创系主任、中国科协-北京大学(联合)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与研究生院院长。目前主要从事医学人文、医学史、科学文化研究,对于医学人文和科学文化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科学·文明系列讲座之二


主题: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

时间:2019年11月7日 周四 19:00

内容摘要:

希腊科学精神的要义是“自由”。超功利性、内在演绎是自由科学的两大特征。城邦文明为自由科学提供了社会条件。“自然”作为拥有自我的物之物性的出现,是科学精神的根本标志。“宇宙”(cosmos)的圆球形状,体现了希腊科学对“有形”几何、和谐秩序的追求。




主讲人:吴国盛 教授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技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西方科学思想史、现象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科学传播。


科学·文明系列讲座之三


主题:中国院士制度及相关问题探讨

时间:2019年11月25日 周一 19:00

内容摘要:

对公众而言,中国院士制度既熟悉又陌生。报告人将在简述中国院士制度的前世今生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中国院士制度在现行科技体制中的位置和作用,剖析院士的隐性权力以及相关体制机制问题,讨论中国式人情社会对院士选举制度的影响,并就现行院士制度的深化改革问题略陈浅见。



主讲人:王扬宗 教授


王扬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史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科学史,近年主要从事中国当代科学史研究。



科学·文明系列讲座之四


主题:Materials and Science: How the 13th Century Changed China

时间:2019年12月17日 周二 19:00

内容摘要:

The 13th century is a turning point in China’s approaches to science. This will be looked at from the viewpoint of material conditions rather than Astronomy and the impact from the East. The talk will also tackle issues on modern sciences and the role that materials in general may play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s.



主讲人:薛凤(Dagmar Schäfer)教授


薛凤(Dagmar Schäfer),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柏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史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科学·文明系列讲座之五


主题:国际著名科学期刊封神背后的商业化操作

时间:2020年1月9日 周四 19:00

内容摘要:

1、SCI论文(引用)及期刊影响因子,被当今学界视为最权威的学术评估手段,却严重忽视了这两者纯粹的商业性质,故必须先揭示两者背后的商业化运作机制及学术包装手法。

2、在实证基础上对Nature等杂志从大众科普杂志向“两栖”杂志转变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考察,揭示这些杂志如何利用“两栖化”快速提升影响因子和扩大商业价值。

3、揭示欧美学界提升SCI期刊“影响因子”的另一种捷径:综述文章。综述文章普遍具有相对引用优势,极端情形下,甚至靠单篇综述支撑整份期刊登顶影响因子游戏。

4、系统研究国际科学期刊出版中的“开放存取运动”,揭示开放存取期刊背后的商业利益驱动,以及开放存取期刊对学术生态的破坏效应。在此基础上,进而揭示国外不良期刊对中国科研经费的惊人掠取,并对“开放存取运动”的实质作出判断。



主讲人:江晓原 教授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著作约百种,发表学术论文约两百篇,并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




系列讲座的时间、地点、主讲人等相关信息,请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官方网站为准,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前往。


校外人士的入校规则,请大家留意保卫部网站,按学校相关规则执行。请校外社会人士按有关规定、有序进出校园、遵守校园各项规定。




现代科学在西方的诞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历史来看,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并且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随着科学的发达而日益增大。


与此同时,与科学发展的初衷相背离的生态危机、伦理危机、价值危机等也接踵而至,人类对其文明进步的前景谨慎乐观。未来科学走向何处?人类文明又将因此而发生怎样的变化?



科学-文明关系是一项兼具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复杂议题,需要强烈的文理跨学科交叉视角来审视与解读。


科学史是链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以此为视角追溯科学与文明之源流,可以很好地阐述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探寻历史规律,启迪未来发展。



2019年10月起,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策划推动,邀请海内外科学史及科学与人文交叉领域的一流学者,隆重推出“科学·文明”系列学术讲座。


本系列讲座旨在搭建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对话平台,激活科学-文明这一经典议题,探讨和阐释现代科学的本质和现代文明的内涵,推进人们对科学-文明互动关系的再认识、再理解,为当下弘扬科学精神、建设科学文化奠定学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科学发展和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思想生机与活力。系列讲座首期十讲,将在2019年秋季学期及2020年春季学期分别推出。敬请关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登陆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官方网站,查看最新讲座信息。


相关链接


收藏!北大高能人文海报,穿行文明之间


北大讲座上新啦!新一季文研讲座最新安排请查收


坚持每天写3000字?这位曾被网友反问的北大教授,荣获国家教学名师


以古抒怀,北大这份告白别出心裁!


20岁的北大是什么模样?






来源: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编辑:闵萌、詹延苇、潘宇涵排版:文婧责编:以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