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宋“钢铁侠”陈亮:为了见到辛弃疾,连夜狂奔八百里

华伟552 新华每日电讯 2019-03-29

来源:历史的囚徒(ID:lishideqiutu2017)

作者:华伟552



什么是热血?


王昌龄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苏东坡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李清照说,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辛弃疾说,长夜笛,莫吹裂!


梁启超说,饮冰十年,难凉热血!


英雄的内心,总是相通的。


1975年7月底,毛泽东做完白内瘴手术的第5天,忽然号啕大哭,很久才停下来。医生发现他正在看古诗词《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


这首词主要抨击了那些只顾自己过得好,却丝毫不为国家考虑的庸人。


它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硬汉,名叫陈亮(字同甫)。

 



公元1188年冬天,黄昏。漫天雪花,模糊了万物。铅山(今江西上饶)的乡间小路上,掠过一匹枣红马。


骑在马上的人,就是陈亮。他看起来40多岁年纪,身披蓑衣,一脸急切。


从浙江永康出发,他已在路上奔波好几天。雪越下越大,他的速度也越来越慢。得不到充分休息,马儿已经极其疲惫。


陈亮手上,有一张手绘地图,那是朋友帮他画的。地图上的小红圈,是他的目的地——稼轩山庄。在那里,住着一位落寞的大英雄。


你可能已经猜到,他就是辛弃疾。



两人结识于公元1185年。那一年,陈亮42岁,辛弃疾45岁,两个大叔,一个比一个热血。在抗金上同样坚决,在诗词上同样豪放,两个人的眼睛里,都容不得半点沙子。


有“东方黑格尔”之称的刘熙载评价,“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他们似乎见到了镜子里的自己,见面第一次就喝得大醉。在此后二年多时间里,他们互相思念,通信多达59次。


在其中一封信里,陈亮专门写了篇《辛稼轩画赞》,其中写道,


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

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生时;

……

不知须鬓之既斑,庶几胆量之无恐。


辛弃疾的帅气和果敢,一览无遗。不深入对方的心理世界,又怎能写出如此贴切的文字?

 



雪,慢慢变得小些了,但钻进人的脖子里,还是凉晶晶的。


陈亮的心里,却热血翻涌。南宋之初,外交极其疲软,卑躬屈膝之下,屡出怪事。有个大臣说,李纲,金人所不喜,岂能为相?(后来李纲果然没成为宰相)大将韩胄北伐,中途却被朝臣谋杀,其头颅被寄给金人。


……


这些怪事的背后,都有一个重要人物的默许,他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陈亮之所以决定远赶赴江西,与辛弃疾碰面,是因为赵构几个月前去世,宋孝宗终于接掌实权。


他终于看到了希望。


春节刚过,他便只身前往建康、京口等地,调研山川地形。回家即向孝宗上言,“用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


他心中的“非常之人”,一是朱熹,二是辛弃疾,三是韩彦古(抗金英雄韩世忠之子)。这次江西之行,他就约了其中的两个。



江西铅山,虽然第一次去,他却一点也不陌生。13年前,首届中国哲学高峰论坛曾在这里举行,史称“鹅湖之会”。参加论坛的,有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等人。因为廓清了知识分子内心的迷雾,人们对这次论坛的评价很高。


陈亮很希望借势再来一次“鹅湖之会”,至于主题,他希望是抗金。朱熹非常犹豫,虽然他家离鹅湖并不远。“能把会议提纲传过来吗?”他在回信中说,“要避免空谈。”


陈亮明白,经过这些年的抗争,朱熹不想过多评论国家军政大事,只想安心做学问。他等不及朱熹的回复,便牵马出发了。取道东阳,沿浙赣公路直奔铅山。


一路上,他根本顾不上休息。“得地得,得地得,得地得……”到了,终于到了。他勒住马头,往远处望了望。前方的山坡上,辛弃疾的木屋已隐约可见。




陈亮的血液里,天生就有悲壮高亢的基因。他的外曾祖父是在捍卫家乡的时候战死沙场的;曾祖也在跟北方的蛮族战斗时被乱刀砍死。


上小学的时候,陈亮最喜欢看的书是《三国志》,并视青年军事家周公瑾为偶像。到了15岁,他就开始与古人对话,写古代故事,尤其是军事题材。


3年后,他像模像样地出了本新书,名为《酌古论》,出版界一片骚动。在这本书里,他以一个少年的视角,评点各个历史时期的领袖和英豪。很多买书的读者发现,书里有很多军事地图,都是对古代著名战役的复盘。


对南宋时局,书中有很多新颖的思考。


这本书引起了周葵的注意,周是地方官,一向喜欢发掘青年人才。他也是陈亮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位伯乐。


但是,周老师一方面教他苦读古籍,另一方面却禁提抗金。这让陈亮很苦恼,他几乎怀疑自己遇到了一位假老师。他认为,空谈心性的道学远离现实,并不能对抗金事业有所帮助。


刚好,一向成绩很好的他,在两次科举考试中都落榜了。(也有人说他是故意考砸,让老师对自己失望)他索性钻到自己的军事世界里去。



乾道五年(1169年),朝廷再次与金人媾和。闻讯,官场人士一片欢呼雀跃(“天下欣然,幸得苏息”)。唯独陈亮大哭一场,他以布衣身份,连上五疏,力陈抗金之必要,这就是著名的《中兴五论》。


赵构一直在宫里研究养生,根本没有时间理会这个踌躇满怀的年轻人。陈亮的每一次上疏,都会引来百官的讥笑。慢慢地,他有些等不起了。


赵构虽然一辈子都很窝囊,却特别能活,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20岁即位,在位35年。退位后又做了25年太上皇)连他的接班人都被熬死了——他以81岁高龄去世后一年多,孝宗皇帝赵昚(shèn)驾崩。


漫长的岁月里,陈亮的心有些发凉,只能寄情于文学作品。此时的诗词,大多以景讽世,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1185年秋,南宋大理少卿章森等人出使金国,陈亮特地写了一首《水调歌头》——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

……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


他警告金国悍匪:南宋是一头睡狮,待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颤抖。


小编只想给他打个CALL,666!

 



大宋会醒过来吗?这只是仁人志士们的梦想。西湖边一片歌舞升平景象,人人都只关心身边的一亩三分地,没人再说抗金的事。


想起来,陈亮内心就愤懑。令毛主席晚年痛哭失声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即是他这个时期的心情写照。那首诗,他写好后马上寄给了远方的辛弃疾。


……


现在,他真的马上就要见到辛大哥了。


这时发生了一件历史上都有名的屠马事件。辛家附近有一座小木桥,因为太窄,又充满积雪,陈亮的枣红马很是畏惧,它三次扬起马蹄,却三次后退。“没胆子的东西!”陈亮忽然抽出宝剑,砍下马头。


辛弃疾听说陈亮要来看他,早站在家中二楼阳台上,向远处眺望,刚好看到陈亮斩马的一幕。“还有这种操作?”辛弃疾心想,“真乃大丈夫也!”


进入人生第四个本命年的他,正生着重病,连夜咳嗽,腿像灌了铅一样抬不动。7年前(1181年),因遭王蔺诬陷,他被削去官职,彻底雪藏。


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决定在铅山瓢泉定居。那里不仅山青水秀,地理位置更是上佳——进,可随时听朝廷召唤;退,随时享受田园生活。


他对时局仍然有奢望。看到陈亮越走越近,他兴奋得忘乎所以,拨腿就往外跑,高烧顿时退了大半。在楼下,辛弃疾和与陈亮来了个热烈的熊抱。


“你来了?”

“我来了。”

“你真的来了?”

“我真的来了。”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英雄情谊。


酒酣之际,辛弃疾即兴写词,这是一首可以载入中国文学史的作品。


《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露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


大雪围着他们,肆无忌惮地狂舞。雪是寂寞的,但人比雪还寂寞。

 



陈亮的一生,铁骨铮铮,难免招致报复。淳熙五年(1178年),他连续三次上书,批判了自秦桧以来朝廷苟安东南一隅的国策,以及读书人拱手端坐空谈的不良风气。


孝宗大为感动,想重用他。不料陈亮一口拒绝,因为正当红的大臣曾觌想拉拢他,陈亮不想让那个家伙得逞(“逾垣而逃”)。


不久即有人向刑部控告他。刑部侍郎(副部长)何澹素早对陈亮怀恨在心,以“言涉犯上”逮捕他,并施以酷刑,“笞亮无完肤”。孝宗得知后,还算有点良心,连夜下诏免去陈亮死罪。


不久陈氏家族一个家丁杀人,诬告为陈亮指使,陈亮与父亲皆下狱。这次丞相王淮和好友辛弃疾等人出手搭救,再次免死。


淳熙十五年(1188年),陈亮建议“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天下锐意恢复”,直接打了很多投降派的脸。


很快他就再次入大理寺狱——直接原因是某次乡宴上,同桌有人回家后猝死,其家人称是陈亮下毒谋害。幸得少卿郑汝谐在宋光宗面前求情,才免于一死。


那些年,陈亮确实不幸,遇到了太多的戏精。但是,投降派,我还会继续DISS你们!他偶尔也会在日记中抱怨,“亮滥膺无须之祸,搜寻竟不得一笔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


英雄也是人,他的心,真的累了!



陈亮不仅是无辜的,还是大宋的骄傲。但终其一生,始终未获得重用,因为投降派被他骂了个遍。


绍熙四年(1193年),51岁的陈亮忽然重回考场,参加当年的全国进士统一考试,一不小心中了状元,随即被授职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地级市的市委办公厅主任)。


很多人觉得陈亮终于熬出头了。可是,他次年就因长期忧患劳神,永远离开了他爱着的世界。


崇拜英雄,后来自己也成了英雄。陈亮就是这样一个热血的汉子。如何概括他的一生呢?


《宋史》中曾有数千字陈亮小传,里面写道,“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那句开篇之语,更为精准传神——


“亮,生而有光芒”


人活于世,如果没有锋芒,失去光芒,岂非白活?


【往期文章】

 组织部笔杆子首次分享24年公文写作心得

 如何愉快地和一个公务员交朋友?

 招专人整材料留痕,村干部忙接待像演戏

 揭秘莫言、汪曾祺等大作家当年如何写稿

 人该如何度过一生?杜甫做了最好的示范

 “北漂”青年毛泽东的励志故事|关山远

 这个国宝被借到日本为何引发巨大争议?

 山是如何改变江西的?

 跟着苏轼游杭州 | 什么是浙江

  什么是贡嘎? | 什么是广州?

 土豆中国历险记 | 南极从哪里来?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