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诚勿扰3》冯小刚&葛优:老友记|上城士电影006

上城士 上城士
2024-09-05


独自面对镜头的冯小刚和在葛优身边的冯小刚像是两个人,前者有些寡言,仿佛你只能和他聊一些宏大的问题,后者则生动起来;独自面对镜头的葛优和在冯小刚身边的葛优也像是两个人,前者敏锐而冷峻,后者亲切,带有关怀。等到他们终于共同出现在同间屋子里,原先安静的空气一下快乐了起来,“冷面”变成“冷面笑匠”,沉默的人话也多了起来。


冯小刚叫葛优,“优子”,葛优称冯小刚,“小刚导演”。一个人可以回答出另一个人生命里的几乎全部细节。

葛优在衣架前挑衣服,几米外妆发的冯小刚抬头看了眼,说,“这件你穿有点‘面’”,葛优走到镜子前,拎着衣服比划了下,“哎呦,还真是”,他立马折回去试了另一件,剩下冯小刚对一屋子观众补充说明:“优子肩膀宽,领子硬挺点儿,显得立整。”


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坐在茶室里,但葛优不饮茶,“一喝茶他睡不着觉”,茶是给小刚导演喝的,他最喜茉莉花,“要沏得浓一点”,去拍戏,他总揣个大保温杯,“这一大杯,下午有时候来上一口,非常解渴。”


这对好朋友,上次合体拍摄杂志是十年前,“现在是俩老头了”,冯小刚叹道,“再过十年,可以再拍一张。”葛优说。《非诚勿扰3》海报上写着“见新人,聚老友”,说的也许正是此刻。

秦奋,经典的冯氏主人公形象,平民代言人。他唯小利是图,不求腾达,偶尔世故,也心怀坦荡,追求爱情同时洁身自好,虽也有些性格缺点,但其人格总体是高尚的。2008年,《非诚勿扰》上映,这样一个秦奋很得观众喜欢,“映完,观众就开始学优子在片子里那些细节。”


在冯小刚的回忆里,《非诚勿扰》是“拍得很轻松”的片子,“我们的拍摄地一直都挺好看的,感觉上就是玩着乐着,就把这片子给拍了。”对《非诚勿扰》,他不会有焦虑的情绪。


葛优起先没想过《非诚勿扰3》会是什么样子,不过,看完剧本,他觉得“有了”,“人工智能,有意思,人工智能的时代,这人还在坚守,还有念想儿,这事儿,也有意思。”演员、尤其是成熟期的演员都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有兴趣又合适自己的角色,“可遇不可求”,今天,葛优也重复了这句话,他说,“这回这个故事安排得特别合适。”

《非1》到《非3》,横跨了15年,葛优和冯小刚合作了多部电影,“但这三部我觉得还是意义重大”,他喜欢影片里那些谈情说爱的情节,“十年前我五十多,今年六十多,谈恋爱的戏,想演也遇不上啊,秦奋可是十几年后还在谈呢。”


然而葛优也并不是完全不紧张,设定里,秦奋70岁了,这个年龄还在爱,葛优有点不踏实,但冯小刚对此并不担心,“因为我们这是喜剧,不是正儿八经谈恋爱,还是两个人在那互相逗,观众看着看着就会忘了这茬。”


这一次,对葛优,入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刚进组的时候,确实能用得上‘忐忑’这俩字”,多年不见的笑笑突然回来了,这个“多年不见”的感觉他好几天没找准,即便冯小刚专门把故事背景设定成大家二十年没见,葛优这个陌生其实恰到好处,但,“到现在我都在想,我要是现在再去演那段戏,会不一样。”在脑中排演出最优解之后,葛优提出,用画外音做个补偿,导演同意了。

《非诚勿扰3》故事加入了人工智能,对AI,冯小刚不抗拒,也没有去努力接触,美术组的孩子们用AI做了一些图,服装、场景、色彩……如果能够给出清晰的指令,AI确实能够做出东西来,但是剧本创作就另当别论了,“创作这事太复杂,太和人的个性、情感、想象力挂钩,我们也让AI试过,写得其实不是太好。但你要是说人类会不会就被 AI 给灭了?这种可能性我看也挺大的,但是我老觉得我们看不到那天。”

以一种表面的俏皮,护卫着自己内心的脆弱,针对现代社会根本性症候,提出富有悲剧性的解决方案,淋漓尽致地表现小人物的小智慧、小聪明、小狡猾,一连串的误会、笑话,搭配上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就形成了冯氏喜剧。


1997年,葛优开始出演冯氏贺岁片,喜剧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作为导演、作为演员,两人此后的人生叙事,都很难脱离这些作品独立成文。

对喜剧的追求,或许与两人成长在一个追求绝对正确的时代有关。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个体的价值被重提,在商品经济勃兴的中国,电影市场也开始大众化,文艺作品开始脱离宣传的功能,成为创作者对世界的观察,作为一种对‘高大全’人物的解构,小人物,开始成为主角,此后二十年,他们成为银幕上的主流。


葛优进入文工团,成为了专业演员,冯小刚从电视业务中心开始了剧本创作与拍摄,两人写的、演的、拍的,正是这时的事,他们目标一致,就是要拍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从《甲方乙方》向后,每部作品都记录了那个时期人的想法与社会的风貌。京味语言、京式幽默、只有中国人才能听懂的京味英语,绝妙的台词、喜感的外形、高超的演技,让葛优大受欢迎。葛优曾三度获得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这三部电影都由冯小刚执导。“我理解的国民演员就是,老百姓看见他就觉得亲切,觉得没有距离感,这是对演员很高的赞誉,肯定是喜剧方面的表演给葛优赢得了‘国民演员’的称号。”冯小刚说。“一个演员,做到真切、生动,已经挺有难度,但更重要的还是塑造能力,同样一个话,葛优一说观众就爱听,换了其他的演员,可能观众就觉得不是那味儿了,有时候也挺吃亏的。”


可以肯定的说,这是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也是葛优的喜剧电影。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冯小刚写,“比起一个更深沉、更加艺术化的葛优,喜剧是葛优最宝贵、最不该被放弃的方向……即便未来不是出演‘冯氏喜剧’,也不能不出演喜剧。”二十年过去了,葛优还在演喜剧,他又出现在最新的冯氏喜剧里。

“有时候一说喜剧,人会想喜剧就是挺腾闹的那种,我跟小刚导演拍了不少戏,人都说是喜剧,其实有时候你仔细看看,它不是一般概念的喜剧,它的喜,是从情节里边带出来的,表演的时候还是很真实,还是很实在,这里面的东西有时候很严肃,有一些还很伤感,但过后会让人琢磨,想着,欸,这有意思。”


他们还在重看这些“有意思”的作品。

天凉了,泡脚时刷到了讲中美关系的新闻,顺手就把《不见不散》点开看看,“跟跟热点,”葛优说,“看看美国的这些地方,挺好玩的,水都凉了我还在看呢。”演《非3》前,他又把《非1》《非2》拉出来,找找感觉,“早年间的电影,现在看起来也是很愉快的。”


冯小刚也这么“看进去了”。《非3》后期时,主创团队在4个城市做了观影调查,结果显示,看过《非1》《非2》的观众只占调查人群的20%,但第三部的情节与一、二部勾连,冯小刚决定增加一个几分钟的前情回顾,为此,他又点开了两部前片,结果他在后海边、胡可、葛优几句词里乐不可支,又一会儿,他看着影片里葛优“舒展的、光溜儿的”脸,感叹时间真快,“现在就有点苍老了,‘只是近黄昏’了”,他扭头,对葛优说。本来是要从两部里挑几段重点戏,一点开,就忘了,顺着就给看完了,“人剪辑还在那等着呢。”


《甲方乙方》里有个句子现在频繁被引用,“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葛优与冯小刚也怀念它们。“有时候没事儿,望着天花板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过去。”葛优说。那时候的人,“倍儿精神”,意气风发,人与人之间怀着好奇与诚意,隔着岁月的滤镜看回去,不舍愈发强烈了。欣慰的是,影像、创作,这些他们如今也反复回味的东西,帮忙留住了过去,这一点上,“我们拍电影的是比别人占点便宜”。

两人都觉得,人创作力的顶峰是在四十岁前后,这时人的精力最充沛,“那时候你想点台词、情节很容易,坐那儿就能想出来,现在坐那半天,都开始刷抖音了,脑子也想不出来。”越靠后,人会拥有更多的理解力和同情心,但这些深厚的东西却不一定有机会能派上用场了。


对此,两人也都很平静,“不能拍也没事,我们跟年轻人不一样,三十多岁说不拍戏了,你还得找一别的事儿去干去,我们这年龄,如果不拍了也不用再找别的事了,就待着,抓紧时间,在身体的各种不适找上门来之前,玩儿。”


冯小刚心中,葛优仍旧是他的最爱。这些年,大家仅有的分歧,就是创作阶段的长剧本,到了片场表演时,需要一起商量着删一删。


“优子是我最熟悉的、最称心的,也是最默契的一个演员,他给人的感觉很安全,就不用多说,好像什么戏给葛优一拍,你就比较踏实,不用担心。”冯小刚说。“不是有首歌就叫《懂你》?我就是懂你。”葛优扭头回应。 


如果有一天不能再创作了,一个创作者要靠什么生活?


答:拍戏是人生中的正经事,一起吃饭也是。“比如约了这星期四一起见面,一看今是星期三,我就还有一盼头,欸,明晚上葛大爷过来。”年纪越大,葛优出来得越少了,但冯小刚叫他,他每回都来。他的烟戒了;冯小刚也开始锻炼身体了,葛优说,这段时间两人喝酒,导演都没有喝醉,“这是身体越来越好的表现。”


时间,把朋友变成老友,也让一些事情变得清晰。葛优说,理想的生活,就是见面时候能够喝一口,有合适的再拍点儿。冯小刚点头,他在想一样的事。他们已经一起走过一条长长的路,但前面还有路,身旁的人还能一起再走一程,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快乐与平静。



上城士电影|冯小刚&葛优|视频短片

出品:伦思博

监制:吴敏

摄影:张悦

艺人总监:杨多拉

策划&造型:朔馨

化妆&发型:赵日新

制片&美术:外星人工作室

撰文:韩哈哈

导演:字徐

摄像:时彬洪

剪辑:茹菲娜

TC包装制作:TheFragmentPart_1

设计:王若菲

运营助理:王晨祎

时装助理:Angelena、徐茜、舟舟

鸣谢:太月香学体系

场地鸣谢:Wanwea·元餐厅k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城士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