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元宵节让我们一起探究谜语中的汉语思维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4-08-23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今天是正月十五,我们又迎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值此佳节,让我们同施春宏教授一起聊聊谜语中的汉语思维。




谜语中的汉语思维

中国是谜语大国,不仅是人多历史长,而且在谜语制作、猜谜方式、灯谜活动中,都深深地打上了汉语思维的烙印。

我喜欢猜谜,尤其是猜字谜,自认为还是有点感悟的。我觉得,如果对汉语、汉字的某些特点有所了解的话,对理解谜面和谜底的关联是很有帮助的;其实这也是制谜者构造谜面和谜底关联的常用思路。如《中国谜语大会》节目中有这样一个字谜:


(1)先写上半截,后写下半截


首先需要琢磨的是:什么的上半截和下半截?对猜字谜,专家解说提示时反复告诫,要少关心字义,多关心字形。对,这就是猜字谜的诀窍之一。如此一来,便明白了字谜的用意:“先”这个字写上半截(即“⺧”),“后”这个字写下半截(即“口”)。这里的“上半截”和“下半截”都是指“写”之前的某个字。合起来,谜底就是“告”。

原来,这里面有我们中文系学生已经学过的现代汉语知识。按照我们的一般理解:“先写上半截”,结构关系是“先写|上半截”;“后写下半截”类此。这是所谓的动宾结构。可是,根据谜底,这个结构就变了,应该是:“先(这个字)|写上半截,后(这个字)|写下半截”,其中的“先”和“后”在这里面是话题(或者叫主语吧),而不是表示时间的成分;“写上半截”和“写下半截”是分别对话题内容“先”和“后”的说明。当然,即便是话题结构,“先”和“后”的字义仍在其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充分的读解应该是:“[首先]先(这个字)|写上半截,[然后]后(这个字)|写下半截”,两者一拼合,就是“告”了。

一个字谜谜面,套着两种汉语基本语法结构!常规显示的是一种,谜底支撑的是另一种。我们按常规来理解“先写上半截”和“后写下半截”,往往注重字面义的一般组合表达,自然理解成动宾结构。可是如果“超常”发挥,换一种思维,就会找到话题结构的读解了。呵呵,“谜”之宫,在这里。

其实,很多谜语都是利用这样的结构二重性来构造的。倘对此有所感悟,猜谜水平至少也会上升几个百分点呢。

《中国谜语大会》节目中已经猜过的很多字谜,都是如此。下面都是猜一字的谜面:


(2)与人方便

(3)垄上行

(4)明月当空

(5)百菜不如白菜

(6)日落之时


这几则字谜的谜底分别是:


⬅️ 向左滑动,查看谜底

下面分别简要解说一下。

“与人方便”,意思是:给(“与”)作为谜底的那个字加上一个“人”,才(“方”)能得到“便”这个字,即:×+人(亻)=便。通过简单运算便得到:×=便–人(亻),自然就是“更”了。本来是双宾结构“与|人方便”,却被读解成紧缩复句“与人|方便”。其中的关键在于对“方便”做了别解,本来是一个词,这里拆解成词组,意思也就变了。

“垄上行”,这不难理解,“垄”的上面走(“行”)了,剩下的自然就是“土”这部分。计算的过程是:垄–龙=土。谜面的常规理解是状中结构“(在)垄上|行”,却被读解成主谓结构“垄上|行”。这里面,“行”在这类组合的常规读解中是“行走”的意思,这里变成了“离开、走开”的意思。

“明月当空”,意思是:“明”这个字中的“月”这个偏旁“当(应当)”“空(空无、空缺)”了,因此不在其中了。计算的过程是:明–月=日。其中的关键在于对“当空”的理解,由常规理解“正在空中”别解成“应当空缺”。

“百菜不如白菜”,意思是:“百菜”这个词不像(“如”)“白菜”这个词。哪点不像呢?原来,“百”比“白”多了一个“一”。计算的过程是:百–白=一。这种理解,与“白菜”这种蔬菜无关,只在字形上做文章。

“日落之时”,这个字谜多了一点拐弯。“之时”中的“日”这个偏旁“落”下去了,不见了,剩下的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过”。计算的过程是:之时–日=之寸→过。这里面也只是汉字字形的组合,与自然界的日落之景无关。

从上面诸例来看,在构造字谜的谜面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需要拆解的字,基本上只关注字形(如“先、后,便,垄,明,百,时”)以及拆解的方式;二是跟需要拆解的字组合的其他内容,一般都利用字词的多义性,用另外一个意思来代替谜面中呈现出来的意思去理解(如“上半截、下半截、方、行、当、空、落”)。就这个意义上说,专家的告诫“少关心字义,多关心字形”,只触及了问题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注意一字多义,重新组合理解”。

由此可见,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猜谜就是别解。但需要明确的是,“别解”之所以能够实现,很大程度上与常用汉字的多义性和多义汉字之间组合规则的多种可能性有关。两层语义,两重组合,形成两重关系。只有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点,才能使猜谜变得像加减乘除那样可计算。

其实,不仅字谜,其他与字词有关的谜语也多利用汉字组合中汉语结构的二重性甚至多重性特征来构建。譬如:


(7)魏蜀吴混战(猜二字数学名词)

(8)“我是歌手”比什么(猜二字语文名词)

(9)孩子作业,父母包办(猜一成语)

(10)板块漂移(猜宋代词人)

(11)儿童泳装(五言唐诗一句)


它们的谜底分别是:


⬅️ 向左滑动,查看谜底

它们的解读大体是这样的:

“魏蜀吴混战”:“魏蜀吴”是众所周知的“三国”,“混战”语义上跟“角力、角逐”相通,因此谜底为“三角”这个数学名词。

“‘我是歌手’比什么”:理解这则谜语则需要有一点相关娱乐节目的背景知识,《我是歌手》是湖南卫视推出的歌唱真人秀节目,比拼的是唱歌(音乐)的水平。因此,谜底为“拼音”这个语文名词。

“孩子作业,父母包办”:意思很简单,给小孩的题目,大人去做,即“小题大做”。

“板块漂移”:需要从语义关联的角度去联想,地理学中板块漂移理论中的“板块”就是指“大陆”,“漂移”就是大陆在上面“游动”,合起来就是“陆游”。

“儿童泳装”:理解谜面和谜底的关系,还需要一些拆解和重组。“儿童”即“子”,“泳”即“游(泳)”,“装”即“服装、衣服”,“泳装”即游泳时穿的衣服,衣服是穿在身上的,因此谜底就是“游子身上衣”。

由于不是字谜,因此在谜底与谜面相扣合时,基本上不是利用汉字字形的增损离合,而是多利用近义关系、联想关系来替换。如“魏蜀吴”和“三国”,“角力”和“混战”;“我是歌手”和“音乐”,“比”和“比拼”;“孩子”和“小”,“父母”和“大”,“作业”和“题目”,“办”和“做”;“板块”和“陆地”,“漂移”和“游动”;“儿童”和“子”,“泳”和“游”,“装”和“衣”。必要时再加上一些字词来组合,如“游子身上衣”中的“身上”。

显然,这种谜面和谜底之间的关联需要猜谜人做出较为丰富的语义关联和情景想象。再举几个人名谜语来说明:


(12)孔雀收屏(打《三国演义》一人名)

(13)踏雪寻梅(打《红楼梦》一人名)

(14)中山有雨(打一足球运动员)


它们的谜底分别是:


⬅️ 向左滑动,查看谜底

显然,这些都不像字谜那样字字紧扣谜底,而主要是侧重于对相关百科知识的关联和想象。

“孔雀收屏”,首先联想到常规表达“孔雀开屏”,与其相对的一面就是“孔雀关屏”,刚好与谜面相契合,这便猜到了姓;而孔雀之屏是羽毛,因此一旦想到了“关”,另一个字“羽”就能从孔雀开屏收屏这个事件中激活了,从而猜到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关羽”。

“踏雪寻梅”,由“梅”联想到梅花迎春之类,这样“春”字就有了着落;由于是“踏雪”而“寻”,因此谜底就不是“迎春”,而是“探春”。

“中山有雨”,“中山”如果按谜面的字面意义理解成地名,则无法找到可以与之扣合的合适字词,因而需要别解为历史人物“孙中山”。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孙中山本名孙文。而“有雨”则需要从字形上理解,在“孙文”的字形中加入“雨”得到足球运动员“孙雯”。显然,这则谜语谜面和谜底的巧合度是相当高的。制作谜语,很多时候就是利用了谜面谜底、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巧劲。

可见,理解这样的谜面,词义之间的联想至为关键。以近义关系、联想关系为基础,通过词形替换来实现,有时还需要在字面、谜底之间有所增损。理解了这点,在猜谜时便也可以像加减乘除那样去计算。只是相对而言,这种联想对猜谜人的知识背景和联想能力是个考验,因此相对于猜字谜,猜这类谜语,思路上的不确定性就增加了一些,难度一般也就有所提升。

(正文节选自《语言就是生活》。)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语言就是生活》

施春宏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龙行大“阅”—— 开学季图书推荐

《成语简论》带您重温经典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喜讯 | 商务印书馆17种语言类图书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一本具有启发性的应用语言学专业词典

纪念邢福义先生逝世一周年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