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地与人》:展开世界各民族在互动中逐渐走向全球化的历史画卷

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The Earth and Its People:A Global History

大地与人:一部全球史

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

全球史入门优选读物




如何理解世界变迁?

当下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快?

人类应该怎样应对?

要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首先要做的恐怕还是回顾历史


人类从原始的采集与狩猎社会发展到当今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和进行技术革新的结果。同时,这一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是世界各地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人类与环境的互动、不同文明群体之间的互动,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全球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推动力。

《大地与人》便以这两种互动为主题,从全球视野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生动地描绘出来,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世界各民族在互动中逐渐走向全球化的清晰历史画卷。


如果不用编纂世界历史的方式认识杂乱无章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只能走向绝望。

——康德

全球史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史学观念和历史学分支学科,它在某种意义上是 历史学对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反应,在20世纪下半叶首先兴起于美国,然后扩展到世界各国,在当今中国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全球史”这个概念对于国内读者来说,最难理解的是它与“世界史”的关系。要理解什么是“全球史”以及它与“世界史”的异同,就必须对欧美及中国的史学传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历史叙述最初出现的时候,都主要是对本土(本国或本地区、本民族、本文化)历史的描述,域外历史处于边缘地位,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均是如此。此后的历史叙述基本上沿着这一轨迹发展。当然,在欧洲史学发展进程中,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学者的研究对象并不局限于本国,而时常涉及欧洲其他国家或整个欧洲,但从文化地理来说,这些研究大多仍局限于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欧洲(基督教)国家,对于古代希腊罗马史,也被视为共同的文化遗产来研究。因此可以说,本文化的历史在欧洲史学中始终是主流。中国的情况则更加明显,域外志在中国古代正史中只是一点花边而已。20世纪初,当欧美客观主义史学传入中国之时,与中国重考据的本土史传统相结合,使得历史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时候,中国史研究和教学在中国史学中稳居主流正统地位。

但是,在欧洲和中国的史学史上,自古以来对域外历史的描述从来没有中断过,尤其在欧洲,超越欧洲范围着眼于“人类”的宏观历史著作,从基督教史学发展到当代全球史,存在一条有线可循的脉络。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史学从上帝造人的神话出发,试图描述整个人类的“历史”。文艺复兴后期,整体史观念在欧洲出现。18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一些“普适史”(universal history)、“世界史”(world history)、“通史”(general history)、“文明史”(history of civilization)等宏观世界史著作,其中许多著述作为通俗读物或教材而受到欢 迎。20世纪上半叶,汤因比的12卷本巨著《历史研究》陆续出版,它标志着此类著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然而,这些历史编纂大多存在两个局限:一是以欧洲史为中心,二是将各地历史简单地罗列在一起,缺乏相互联系。1963年,威廉·H.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该书被普遍认为是“全球史”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试图克服上述两个局限。麦克尼尔这种从全球视野和相互联系的视角来考察历史的做法,在全球化浪潮和后现代思潮的推动下逐渐得到主流史学界的认可。于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史”在美国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发展起来。由于这种历史不同于过去那种简单地把世界各地罗列到一起的“世界史”,因此一些美国史学家又称它为“新世界史”,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各地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及其相互联系,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则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它可以是宏大主题,也可以是微观个案),从广阔的视野和互动的视角来理解这些历史现象。在全球史教学和研究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史”在美国发展成为大学中一个培养人才的学科。这个新兴学科虽被称为“世界史”,但实为“全球史”,因此欧美史学界基本上将它等同于“全球史”。这样,在当今欧美,“世界史”“新世界史”“全球史”三个概念,名称虽异,但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历史学新兴分支领域,都排除了外国历史中的国别史和地区史,在史学观念和研究方法上也没有多大差别。为了表述的统一和方便,同时也体现其新史学的特征,中国史学界一般称之为“全球史”。

在中国古代,史学主流之外的传统蕃志类著述没能发展成为“世界史”。中国的“世界史”教学和研究是20世纪初在西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20世纪上半叶,“西洋史”成为中国“世界史”中的主要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的历史学学科建设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世界史”与“中国史”并列成为历史学分支学科,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世界史”的发展。然而,这种并列设计带来的副产品是:“世界史”中没有“中国史”。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世界史”不是世界历史,而是外国历史,其中地区史和国别史是主要内容。这种将“世界史”等同于“外国史”的状况,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直维持至今。因此,我们常说的“世界史”不能等同于欧美语境中的“世界史”或“全球史”。中国语境中“世界史”的主要内容,恰恰是欧美语境中“世界史”所不包含的内容,即外国历史中的国别史和地区史。然而,进入21世纪,当中国置身于全球化浪潮之时,当中国日益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之时,从世界历史来理解中国的发展,从中国视角来理解世界的变迁,已经变得极为必要和非常重要。这样,我们需要一种包括中国史在内、超越国别史的视野,从互动来理解世界变迁的“全球史”,并将其建设成为一门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史”,但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新兴分支学科。本书的翻译,希望有助于增加国内读者对全球史的了解。

——《大地与人》译者序

刘文明





最畅销的全球史教材之一

全球史力作 视野新颖广阔  


《大地与人》强调文明演进中环境与人的互动。在人类文明变迁过程中,各国民族为了适应当地环境而创造了各种生存技术和制度,于是科技得到发展,而科技发展反过来又改变了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人与环境的互动及其技术进步,成为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本书每一章的扩展阅读中,都有一篇“环境与技术”的主题文章,以增强读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大地与人》尊重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化的多样性。一方面,本书的结构安排力图做到对各种文明发展的平衡叙述,避免过去一些世界史教材中存在的“欧洲中心论”倾向,因此,除了欧洲文明之外,对伊斯兰、中国、印度、非洲、美洲等其他文明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在叙述各个文明演进之时,除了主流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制度之外,也适当照顾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如人口、性别、妇女、疾病等。因此,无论在整个人类文明还是各个文明的内部,都存在着主流与多样性的关系,都应该尊重主流之外的多样性选择。这就是本书设计“多样性与主流”的阅读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基本思想,也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译本首次出版

力求准确流畅 体现专业性  


知名学者倾力翻译,力求准确流畅,术语翻译体现专业性。



译者简介


刘文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全球史研究中心主任、文明区划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史理论、世界近现代史、性别史。出版专著《全球史理论与文明互动研究》《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上帝与女性――传统基督教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等。

邢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全球史和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晚清至民国时期“世界历史”的输入和兴起,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等。

田汝英,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欧中世纪史、全球史。



特色版式设计

大量页边注 阅读检索便利



本书的版式设计颇具特色,受到读者的欢迎。大量页边注提供的段落主题和术语解释,大大便利了读者的阅读和检索。













全彩地图插图

全书四色印刷 内容直观生动


全书采用全彩四色印刷,工艺精湛,清晰美观。



书中包含大量地图,对于学习全球史时空间观念的形成颇有帮助。丰富的插图也使本书中的一些内容更直观、更生动。



CONTENTS

 图书目录


《大地与人:一部全球史》

〔美〕理查德·W. 布利特等  著

刘文明  邢科  田汝英  译

定价:352.00元


第一篇 人类社群的出现(至公元前500年)

第1章 自然、人文与历史(至公元前3500年)

第2章 最初的河谷文明(公元前3500—前1500年)

第3章 东西半球的新文明(公元前2200—前250年)

第4章 地中海地区与中东(公元前2000—前500年)


第二篇 新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公元前1000—公元400年)

第5章 希腊和伊朗(公元前1000—前30年)

第6章 帝国时代:罗马和汉代中国(公元前753—公元330年)

第7章 印度和东南亚(公元前1500—公元1025年)


第三篇 文化共同体的发展和互动(公元前300—公元1200年)

第8章 交流与交换的网络(公元前300—公元1100年)

第9章 萨珊帝国与伊斯兰教的兴起(200—1200年)

第10章 欧洲基督教社会的形成(600—1200年)

第11章 亚洲内陆和东亚(400—1200年)

第12章 美洲的民族和文明(200—1500年)


第四篇 文化与联系的区际模式(1200—1550年)

第13章 蒙古人横跨欧亚大陆及其后果(1200—1500年)

第14章 热带的非洲和亚洲(1200—1500年)

第15章 拉丁西方(1200—1500年)

第16章 航海革命(至1550年)


第五篇 全球走向一体化(1500—1750年)

第17章 欧洲的转型(1500—1750年)

第18章 美洲殖民地社会的多样性(1530—1770年)

第19章 大西洋体系和非洲(1550—1800年)

第20章 亚洲西南部和印度洋(1500—1750年)

第21章 欧亚大陆北部(1500—1800年)


第六篇 革命重塑世界(1750—1870年)

第22章 大西洋世界的革命(1750—1850年)

第23章 早期工业革命(1760—1851年)

第24章 美洲国家的建设和经济转型(1800—1890年)

第25章 帝国主义时代的陆上帝国(1800—1870年)

第26章 非洲、印度和新大英帝国(1750—1870年)


第七篇 全球差异和全球统治(1850—1945年)

第27章 新的势力平衡(1850—1900年)

第28章 新帝国主义(1869—1914年)

第29章 帝国主义秩序的危机(1900—1929年)

第30章 旧秩序的崩溃(1929—1949年)

第31章 争取独立:印度、非洲和拉丁美洲(1900—1949年)


第八篇 全球共同体面临的危险及其承诺(1945年至今)

第32章 冷战和非殖民化(1945—1975年)

第33章 冷战的结束与经济发展及移民的挑战(1975—2000年)

第34章 新千年的挑战


索引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扫描二维码购买图书


相关链接

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往期 · 推荐

13本好书| “认识自己”的人文史

新书推介|《古希腊贸易与政治》

新书速递|《欧洲思想的危机(1680—1715)》

新书速递|《文明与气候》

亚述与尼尼微,唤起多少历史的联想

新书速递|《 亚述:从帝国的崛起到尼尼微的沦陷》

新书速递|《致命的伴侣:微生物如何塑造人类历史》

新书速递|《希腊前的哲学》

新书速递|《犹太人与世界文明》

从一粒沙子看世界|《独立宣言:一种全球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地与人》:展开世界各民族在互动中逐渐走向全球化的历史画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