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哥特式建筑是石头的经院哲学:《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新书上市


/ 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

风格与哲学 图像与观念

跨越学科的边界去冒险


〔美〕欧文·潘诺夫斯基  著

陈平  译

定价:48.00元



这是一本值得赞赏的小书,从头至尾都贯穿着优雅的精神气质和精确性,即便仅从技术的观点来看,也是一个范例。

——中世纪建筑史家  博尼

圣德尼大修道院教堂

在经院哲学支配着的精神气候之下,哥特式哲学创造出了它的古典形式。在同一时间、从同一地点——圣德尼大修道院教堂诞生的经院哲学与哥特式建筑似乎受着同一种“精神习性”的支配,影响了这两者的形式构成。


在时代情境下,建筑师与写作者受到了种种相似的影响,走过建筑的中堂、侧堂、耳堂,就像翻过文章的卷、章、节;透过西立面上玫瑰花窗,能看到设计中隐含了“例举诸说”和“进行对比”的调和;中堂墩柱不断完善的形式呈现了一种“是与否”的解决方案。


本书作者欧文•潘诺夫斯基在中世纪思想史与美术史之间穿梭自如,以锐利的洞察力与清晰明确的表述深层次地协调两个领域。书中经院写作的诸多术语与哥特式建筑繁多的布局与构建名词一一对应,以令人信服的论证为读者开启一场跨越学科边界的冒险。




AUTHOR

作者简介


作者  欧文•潘诺夫斯基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出生于德国汉诺威,1921年进入汉堡大学参与创立艺术史系,1934年因纳粹上台移居美国,先任教于纽约大学,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新成立的历史研究所,直至退休。他一生都在探索图像与观念的关系,其思想不仅奠定了现代图像学理论,也对整个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史学者,使艺术史学科受到世人尊敬。英国学者肯尼斯·克拉克把他描述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史家”。其代表作有《图像学研究》《理念》《丢勒的生平与艺术》《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早期尼德兰绘画》《视觉艺术中的意义》《西方艺术中的文艺复兴与历次复兴》等。



TRANSLATOR

译者简介


译者  陈平

陈平,1954年出生,江苏南京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著有《李格尔与艺术科学》《外国建筑史》和《西方艺术史学史》,译有李格尔的《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德沃夏克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等西方美术史学名著十余部,主编“美术史里程碑丛书”。



BOOK INFORMATION

图书信息


 “哥特式建筑是石头的经院哲学。”

内容简介

潘诺夫斯基这本著名的小册子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精神史(观念史)作品之一,也是跨越美术史与思想史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之旅,其主旨是探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贡布里希曾在悼念潘氏的文章中指出:“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限。”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在本书中,潘氏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精神习性”的控制下,创造了相似的风格特征。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

丛书简介

丛书由著名艺术史学者范景中教授担任主编,系统性译介了西方艺术史和艺术史学经典论著五十余种,力图全景式呈现出现代西方艺术史学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面貌和形态,为国内西方艺术史学研究提供全面详尽的资料、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艺术史学薪火相传的学术历程。

图书目录

001 序 言 

005 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

006 一

014 二

016 三

020 四

031 五

043 注 释

051 延伸阅读

053 译名对照表

057 图版目录

061 图 版

试读章节

通过吸收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这种调和表面上的不协调之处的技术得以完善,并成为一门精致的艺术。正是这种技术决定了学院的教学形式,决定上文提到的公开答辩仪式,尤其决定了经院写作本身的论证过程。每一个论题(例如《神学大全》中的每一的内容) 都必须表述为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开始时要列出一系列权威言论,即“列举诸说……”(videtur quod...),并与其他权威言论相对照,即“进行对比……”(sed contra...),进而做出解答,即“回答上述说法……”( respondeo dicendum...)接下来对被否定的论证逐个进行批判,即“首先,其次,等等”(ad primum, ad secundun etc. )——所谓否定,只是就解释而言,并不是否定权威言论本身的有效性。

不用说,这条基本原理必定会形成一种精神习性,它与绝对清晰的原理一样,是决定性的、包罗万象的。尽管12、13世纪的经院学者论战起来唇枪舌剑,但他们有一点是一致的, 即都承认权威言论,并以自己理解和利用这些权威言论的技能而自豪,而不是以本人思想的创新为荣。奥卡姆的威廉的唯名论要斩断理性与信仰之间的联系,他会说:“关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是怎么想的,我不在意。”当他拐弯抹角地否定自己最重要的先辈彼得·奧雷奧勒斯的影响时,便使人感觉到了新时代的气息。

可以推想,盛期哥特式主教堂的建筑师们一定抱有和盛期经院哲学家相类似的态度。对这些建筑师来说,过去的伟大建筑有一种权威性[auctoritas],十分类似于经院学者视教父为权威的情况。权威都认可的两种母题,虽看上去相互矛盾,但不能简单地偏爱一种而摒弃另一种。必须将它们做到最好,最终将它们谐调起来,就像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的言论最终要与圣安布罗斯[St. Ambrose]的言论谐调起来一样。我认为,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早期与盛期哥特式的发展为何看似反反复复,但仍然是执着而一致的。它向前迈进也是根据了这相同的格式:“列举诸说”——“进行对比”——“回答上述说法”

我想简略地用哥特式所特有的三个“难题”——或者可以说三来说明这一点,它们是:西立面上的玫瑰花窗、高侧窗下的墙面构图、中堂墩柱的构成。

扫描二维码购买图书



往期 · 推荐

年货精选 | 一定要知道的西方艺术史大家(8本好书)

新书推介 |《批评的艺术史家》

艺术是一门奇特的行业

艺术史名著译丛 | 探讨造型艺术中最富争议的问题

艺术史名著译丛|鲁本斯,巴洛克时代的开创者之一

艺术史名著译丛 | 《时间的形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哥特式建筑是石头的经院哲学:《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新书上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