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项目申报U型成长之路:6年科研,中标13项科研项目

经济学-小涛 老踏科研联盟 2022-06-09

作者:经济学-小涛

图文排版:西十二


【老踏编者按】

 

非常感谢经济学-小涛博士的投稿,仔细通读了全篇,经济学-小涛博士能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申报经验,平实,坦诚,干货满满,文笔也相当了得。请允许我代表广大科研小伙伴,向经济学-小涛博士的分享精神和无私奉献,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此处有雷鸣般的掌声)!

 

唯一的遗憾在于:这篇文章存在明珠暗投的巨大失误,还有助长老踏嚣张气焰、满足老踏狂妄自恋等一系列严重后果,鉴于此,我们责令和敦促经济学-小涛博士以后有了科研心得体会必须在第一时间成文,继续向老踏科研联盟明珠暗投!



受到老踏老师的感召,渐渐知晓许多有志于科研的朋友们在申报科研项目时的痛苦与无奈,遵循老踏科研联盟的分享理念,想把自己这些年申报课题的经验与感悟跟朋友们分享一下,如果有朋友能从中受益,我心甚慰。

 

我的科研之路是从2011年开始的,到现在大约有6个年头了。到目前为止,我已获得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2项(1项结题,1项在研),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1项结题,1项在研)、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在研),其他厅级项目8项。除了国家社科、自科项目之外,其他省部级项目和厅级项目申报积累了些许经验。

 

一直在琢磨是以何种形式开始我的分享,看到很多朋友们是以学术心得体会的归纳形式体现的,这一般都是大牛的写法。自知水平有限,曾经也是一个科研小白,想以科研小白的科研申报历程展现给大家,我形象地比喻为高开低走,再崛起的U型之路。我走过的弯路大家尽量避免,我的一些心得如果有用,大家可以参考借鉴。

 

2012年中标了我的第一个科研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

 

我本是高校青椒一枚,对科研也是懵懵懂懂,一直以来都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做科研的料。虽然2011年毕业于某985高校,拿到了经济学博士学位,但是仍是没有自信,不知道自己以后的科研道路到底会如何。此后进入某省属理工大学,陆续面临各种科研项目的申报。2011年随大流申报了教育部项目,不知道写什么题目,自己懂得也少,就把自己博士论文题目拿过来申报,可是面对那么复杂的申报书,不知道如何下手,就稀里糊涂写了一个申报书。最后的结果是,没有然后了。

 

后来,又有各种省里的项目申报,在教育部申报书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修改,结合本省的省情,申报了省社科规划项目,后来就没当回事,对省社科规划项目也没有什么概念和研究,有一天有个同事说我中了省社科规划项目,当时以为开玩笑,后来科研秘书给我发立项通知,我才知道自己真中了,当时对这个项目也不是很清楚,后来跟几个同事聊起来,才知道,省社科规划项目是省里项目中级别最高的。据说这个项目非常难拿,其中的关系比较多,留给青年教师比较少,自己算比较幸运的。在我之前,学院还没有老师拿到过这个项目。这是我拿到的第一个项目,当时对申报项目没有啥经验,把这次的成功归于走狗屎运。当然心得是初入研究领域的朋友们,还是以原有的博士或硕士研究方向为基础,结合当时的宏观形势来设计题目,是比较好的选择。

 

2013年,我中标了自己的第一个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

 

2012年申报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最初不知道如何下手,博士阶段跟导师做农业经济方向,前边的省社科规划项目也是关于农业经济的,起初只是想在省社科规划项目的基础上设计个选题,然而由于我所在的学院侧重应急管理的研究,院领导要求选题要与应急管理或防灾减灾管理相关,没办法只能重新设计选题。

 

当时考虑两点:我的基础都在农业经济领域,完全抛弃它另起炉灶不现实,不搞应急管理院领导那边又过不了关,这两个内容都要设计到我的选题中,如何设计题目呢?我就去知网搜文献,看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不断变换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终于发现有篇文献研究了某省农业灾害效率的文章,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可以在它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扩展研究,将经济学中的效率思想跟农业防灾减灾结合起来研究,既考虑了我的专长,又兼顾了学院的要求,感觉豁然开朗。题选好了,可是如何论证呢,自己没中过,也没有经验,于是求助同事,有个同事将他的申报书让我看了一下,深受启发,我模仿他的申报书的写作结构,去查资料找文献,费了很大功夫写出来申报书。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写的到底怎么样,自己也比较封闭,没有找同事和同门师兄弟给提意见,只是院里边有个论证,给提了些意见,但是由于学科差异,没有人懂这一块。

 

没办法只能自己一遍遍的改,经常夜半惊醒,有了新的想法,及时用手机记录下来。一直在思想课题最重要、最需要修改的是什么?如果换做我是评审专家我会首先看什么?渐渐想通了,是题目。题目是项目申报最关键的,专家首先看到的是题目,题目就像人的长相,眉目清秀、得体、清爽会给人极大的好感,题目不好、没有意思,专家也就不愿意看了,到底起个怎样的吸引人的题目?我反反复复的想。不断去知网看别人的好题目,后来明白了好题目要体现你项目的创新性和思想,题目改了10几遍,最后的题目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

 

接下来的问题到底报哪个学科,我的题目属于农业经济学和应急管理的交叉研究,报任何一个方向似乎都不合适,于是就选择了交叉学科。后来改了改就交上去了,后边就是漫长的等待,庆幸自己中标了,兴奋地几天都没睡着觉。

 

除此之外,当年还拿到了两个教育厅项目,这一年算是真正开启了科研人生,给了自己莫大的信心,知晓了自己还是有一定潜力的。

 

女儿诞生,多事件交织,迷失了我的2014和2015年

 

2014年我的女儿诞生,喜悦之余加上慌乱无措占用了自己很大一部分精力,加上一些本科生、研究生的新课程,以及喜好打篮球使得身体出了些小状况,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精力充沛,时时会感觉到很疲惫,感觉进入到了一个疲惫期,一个字都不想写,一篇文章也不想看,科研的冲动也少了很多。偶尔有点想法,也只是写篇小论文而已。这两年是我迷失的两年。庆幸的是我的省社科规划项目结题了,还拿到了优秀,也是不错的结果。

 

渐渐复苏的2016年:免检通过教育部项目结题

 

科研人生短暂,觉得不能这样消沉下去,身体也好起来,科研的冲动也日渐强烈,这一年的主攻方向在论文写作和教育部项目结题上。发表了3篇C,7篇核心,并免鉴定通过了教育部项目结题。

 

下面附上我的教育部课题结项方法——

 

001 著作结题的:

 

著作正式出版,可以免鉴定。提交:终结报告书(学校盖章)、3本出版的书籍。著作未出版,通讯鉴定。终结报告书、书稿、个人鉴定表(自己找5个校外教授专家,给出鉴定结果)

 

002 论文结题的:

 

2篇CSSCI免鉴定。不够2篇,通讯鉴定。终结报告书、书稿、个人鉴定表(自己找5个校外教授专家,给出鉴定结果)

 

003 研究报告结题的:

 

需要有相关政府的采纳证明,可以免鉴定。

 

此外,这一年我还中标了2项教育厅项目,也尝试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是没有中标。中间也尝试将教育部项目的选题拿来申报省社科规划项目,虽然感觉写的还不错,但是最后没有中标。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后来渐渐明白两个项目的侧重点不一样。教育部项目不设指南,申报者根据自己专长自行设计题目,有明显创新性的选题极易中标,及时有些超前也没关系,鼓励理论创新。而省社科规划项目有明确指南,比较强调应用性,申报的选题如果偏离指南,即使有明显的理论创新也不会立项。

 

2017年,我中标了3个省部级项目

 

一是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这是我的第二个教育部项目,由于对教育部项目有了清醒的认识,选择当年的热点——供给侧,结合自己农业经济的专长,去查找文献。当时的文献主要是工业的供给侧研究,农业供给侧研究很少。行业虽然不一样,但是有些问题是共通的。其中一篇研究工业供给侧的文章给了我很大启发,经过我重新调整,设计了我的教育部项目选题。由于有了第一次教育部项目申报的成功经验,这次的申报书用了两天左右时间就写完了。

 

后边又进行了一些修改,我在思考重点要修改什么?最后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题目,对题目进行了重新的包装。二是申报学科。到底报哪个学科呢?经济学,管理学还是交叉学科?我担心拿到我标书的专家看不懂,最终决定还是报最有可能看懂我标书的专家领域——农业经济学。写完之后感觉自己中标的概率很大,结果跟自己预期的一样,2017年教育部项目立项一览表里有我的课题信息。

 

二是省社科规划项目,这是第二次拿到了。由于上次申报该项目失利的教训,需要重新设计选题,我并没有把教育部项目的选择拿过来申报,而是选择了一个新方向。我所在的省份长期以来被冠以农业大省的称号,研究该省农业经济的学者很多。但是僧多粥少,再在这个方向上申报几率渺茫(再次重申上次是走狗屎运了),我需要转变方向。

 

通过我的观察,我所在的省份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小了,工业所占比重非常大,已经成为工业大省了,为什么还要一直拘泥于农业不放呢?我想是不是可以转而设计跟工业相关的课题,我去查文献,结果发现研究本省工业供给侧的非常少,我也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学者们长期以来关注农业经济,路径依赖导致他们很难转型,这恰恰给了我极好的契机。我重新设计包装了我的题目和申报书,结果中标了。

 

这次申报给我的启示是:有时候我们要适时转变方向,不要再去竞争惨烈的领域里,转向竞争较少的寡头市场上是个更好地选择,当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驾驭能力。

 

三是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设计思路与省社科规划项目比较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申报感悟:项目中标的三个关键因素

 

最后,结合自己的项目申报历程和朋友们申报课题经常出现的问题,总结项目申报立项的关键:

 

001 选题要好

 

(1)选题要有意义。要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或政策,大家虽然都知道,但是往往不会表达。以教育部项目为例,正文第一部分是“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很多人会选择上来就写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但是却忘了交代背景,你的研究一定处在某种背景下,在这种背景下你的研究跟中央和国家的关注点契合,继而凸显出研究价值所在。在写研究价值之前单独写一段内容交代研究背景,这种写作方式显得顺利成章,易于理解。此外,写意义时应该要将这种意义斩钉截铁的表述出来,所以要反复琢磨课题意义在哪?有时候甚至需要你夸大你课题的意义,让专家觉得你的课题非常重要,不给你立项,经济社会都没法发展下去一样。

 

(2)题目一定要响亮。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你的题目上,很多人也都知道,但是往往不知道如何起题目。以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研究为例,这个选题很热,我看到了很多朋友在写这个题目,但是题目千篇一律,都是“新时代下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思想研究”之类的题目,表面上看上去很好,实际上“你跟司仪撞衫了”。这个题目都是中性词,没有体现出你研究的侧重点或创新之处。如何给自己给一个响亮的题目?有个简单易行的办法是:以“习近平”和“思想”去知网搜一下,会出现非常多的题目,中间总会有一个适合你,这种方法可以推而广之,应用于各种选题的题目的拟法。如果你的申报书已经写完,在不改变主体内容的前提下,只需把你核心章节的关键词排列组合放到你的题目即可,那就是你的创新之处或思想的体现。

 

002 申报书的撰写可以模仿中标过的申报书

 

有了思想,接下来就是按照要求将它表述出来,老踏及其他大牛都做过很多针对性的讲座,可供参考。从我的经验看,选择一个适合你的已中过标的标书作为榜样是最便捷的途径。每个人中过标的标书都不一样,但无一例外的经过了千万遍的打磨,文笔流畅、逻辑严密。对于科研小白来说,虽然无法领会其中的深奥,但是可望可及的是模仿他,直白一点,把它的主题词换成你的主题词,按照他的写作逻辑去撰写你的申报书。他画图,你也画图,他分一二三,你也写一二三,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名人起初都是通过临摹他人渐渐成名的啊,道理是相通的。当然抄袭内容就不好了,模仿的是他的写作思路与逻辑。

 

003 学会学科交叉

 

我所在的学院虽然教师不多,但是每年都会有几项教育部项目,其中交叉学科立项的占了一半。这些教师学缘背景非常复杂,化学,医学,农学,环境,地理,文学,历史,管理学,各个学科都有,怎么会有这么多学科背景的学院,有点晕。这也成就了不同的思维和观点,时不时会有一些新的词汇和想法。我的一个同事做环境出身,却也连拿了2个教育部项目,他所从事的就是交叉学科。交叉出新意,还在自己领域抱残守缺的朋友们醒醒吧。你将物理学、生物学、医学里的一些理论或方法用来研究社会科学,会形成意想不到的想法,中标的概率极高。

文章的主体部分就是这样一些内容了,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本公号,我们会持续输出高质量的科研成长型干货推文的。如果你愿意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那些在学术成长领域孜孜以求的朋友,他们会非常感谢你。


如果你愿意打赏,那是我的荣幸,也是你的荣耀——你是知识付费时代的弄潮儿,你知道怎样用最好的方式来表达对于内容生产的尊重。


还是那句话:学术成长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作者简介:

作者经济学-小涛:经济学博士,毕业于某985高校经济学院,某省属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农业经济,产业效率评价,应急管理方法等。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2项(1项结题,1项在研),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1项结题,1项在研),其他省级和厅级项目10余项。在CSSCI、北大核心期刊等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


关注老踏荔枝微课直播间,开启科研精进之路!

识别图中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跟随老踏开启科研精进之路!



——END——




号主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分答认证答主。个人微信号laota0707。


长按上图二维码

关注→【老踏科研联盟】←关注

发送→  简历|PPT|科研|巨婴|电子书  ←发送

发送→  国社|老踏|文献|成长  ←发送

~免费资料包奉送~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



 点击“阅读原文”,跟随老踏开启科研精进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