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埋头苦干者并非资优者〡知心書D

生活书店 2023-03-23

我们身边,以下这种情形非常常见:A日耕夜作,一年到头埋头苦干;B貌似轻松获得了学业和职业的成绩。于是,就有人认为:杰出的成功人士一定就是资优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们混淆了这两类人身上两种截然不同的神秘特点。


埋头苦干者的确具有高智力,但却是一种能够适应社会的智力,是一种和所有人的智力相似的智力形式,而且只是数量上有差别,而非质量上的差别。埋头苦干者具有数量上较高而质量上没有差别的智力。此外,具有这种能够适应社会的智力的人懂得在工作中将其智力最优化,并将其变成成功的力量。


这些人能够轻松地在学业和职场上获得成功,甚至从人文角度(取这个词最古典的意思)而言,他们是成功的。这些人是老师们心目中的好学生。这些人从幼儿园到职业生涯,一直名列前茅。当然,我们是需要优秀者的。这强调了竞争,不会让人认为有什么不公平。没有人认为一名比对手更“具有天分”的网球选手取得联赛胜利是不公平的事;也不会因为某位作曲家因为自己的天赋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处于陶醉状态的观众,而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事。那么,为什么智力是可疑的呢?对于这一切可能使之不快的人,我们可以退一步说:那些模范儿童,那些埋头苦干者好像会成为焦虑的成年人……


但是这些埋头苦干者与资优者不同: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潜力,使自身能够很好地适应我们的社会;而与之对应的资优者,则具有更加古怪的、无条理的、糊涂的、强烈的、杂乱的智力特点,这使得他们的“格式编排”更加困难。对于资优者而言,要战胜的首先是自己,是将自己对于世界的思维和理解驯服并疏通成线性、集中的形式,并同时抚平自己敏感性中最敏感、最痛苦的地方。这是资优者的第一大挑战。之后,也只有在这之后,他才能思考如何应对这个世界的问题?如何达到别人的预期?他自己如何成功?


我们的世界多么奇怪!

差异性已经成为我们西方社会和西方政治中的主导主题:接纳差异性,所有差异性,现如今已成为一种积极的有动员作用的政治意愿。各个国家部门都对此倾尽全力,为了接纳那些特殊的人群、那些难以被他人接纳的人群,必须做出各种布置与调整,这些人群包括:残疾人、移民、流浪者……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是,当我看到资优者们从未(或过少) 被我们这 21 世纪的社会所重视,我无法抑制自己心中的惆怅,这些资优者的差异性无法被肉眼所见,其差异性与残疾人不同,后者的差异性引起的不是羡慕而只是同情。总之,这些资优者在默默忍受痛苦,在孤独地寻求应对自己这种差异性的解决办法。这些成年资优者的困境以及如何融入社会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大家的同情,也必须至少得到大家的理解。


也许这么做会被贴上精英主义的标签,但是我必须强调,不要认为资优者仅仅意味着痛苦、失去理智或处于社会边缘,我们必须看到这些资优者身上的宝贵财富,必须明白他们对于世界的敏感性以及他们非典型的智力可以给我们带来各种利益!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仍然有人认为资优者是杰出的成功人士,是被最著名的高等院校录取的人,是在社会上拥有最令人羡慕职位的人!怎么还能够有这种想法呢?确定的是,那些认为资优只是一种运气的人忽视了这群脆弱的、感官感觉能力强的人身上的一切,而资优者只求一件事,就是自己也能被喜欢和接受。


超强智力会带来双重痛苦:它会让人饱受折磨,但是却没有人会同情受折磨的人。相反,它却会招致嫉妒和挑衅,并因此加重痛苦的程度。我们永远不会这么说别人:“他很招人喜欢,但是这个可怜的家伙,他太聪明了!”那么,如何容纳那些智力看上去过于强大的人呢?人们是否能够接受法国小说家、评论家、政治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在《人类的命运》(La Condition humaine)中所描述的情况:“人在受苦,因为他在思考。”


寻找自我……

资优者不断寻找自己的倒影、自己的身份。像所有人一样,他们也需要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大脑是如何运行的,为什么别人喜欢自己,为什么自己被抛弃,自己具有哪些才能或真正的优势,自己真正的局限又是什么。这种寻找自我的过程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具有普遍性的。


人们会在自己身上感觉到一个身份核心,人们围绕该核心构建自己,以该核心为出发点融入社会生活以及和他人的关系。从婴幼儿开始,我们就不停地努力理解自己,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和他人,从而更好地生活。根据人格的不同,人们或较有意识,或不太有意识地完成这一自然行为。


有些人在生活中,有坚定的信心,给人以安全感,也能使人安心:事情必须这样做或那样做,应该根据情境的不同,做出适当的反应。而另一些人则比较犹豫,不断摸索,时刻不停地质问一切,质问生命的意义,担心一些小事会妨碍他们了解别的事物,对环境中最微小的变化做出反应,不断地重新开始一切事情以确保自己明白了事物的深层含义。他们总是感觉自己既和别人一起,又同时与别人存在距离。这些成年人比较难以适应社会,他们的生活经常与他们本身大相径庭,但是又假装相信生活……而所有人觉得,这一切都很正常!


他们这种特殊的困境逃不过有经验的临床医生的眼睛。生活出现问题、经受心理折磨(有时比较严重)的成年资优者为数不少,应该对此认真采取措施。如果他们将自己托付给了一些没有经验的医生或者更糟糕的是——拒绝诊断、盲目追寻一些诊断或治疗“朝圣行为”,只会加重他们的病情,加深他们的孤独感和无法理解这个社会的感觉。


谢谢。您无法想象自己觉得自己是个正常人是多么奇怪的事。这是多么矛盾的事!我在童年时期,特别希望与众不同。而当我读到您的书,它告诉我说“你就是与众不同的”,我觉得自己正常了。这种想法很愚蠢,但抚慰了我。……这是多么令人吃惊的事!我在阅读过程中一直热泪盈眶……您向我讲述了我的人生故事以及我说理时的状况。这让我如释重负。我从未接受过智商测试,但我总是怀疑一些事。当我面对别人时,总是有一个声音对我说:等等,这里有一个问题,别人的反应会和你的期待有所不同。很明显,如果一个疯子说大家都是疯子,他自己就是个疯子。那么我是疯子吗?



关键因素

感觉自己与别人一样,又与众不同。但是在哪方面不同?为什么不同?


保持这种与众不同的必要性,但同时不惜任何代价希望自己“是个正常人”,换言之,符合社会标准的人。


如果一个人不能与别人一样做出反应,要被质疑的不是别人,而是这个人自己。大众思维认为:如果我“与众不同”,如果我不能“像别人一样”做出反应,如果我不能“像别人一样”理解事物,那么我是疯子。


资优者需要被他人理解,真正地被理解,而不是像习惯上理解和对待与标准不同的事物那样:以精神病学观点进行解析。资优者与精神病患者在大脑运行方面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适应社会的方式与他人不同。一种“在世”的方式将他们与同伴区别开。于是,有时候就会出现混淆,可能将某个资优者诊断为精神紊乱,而他绝不属于“一般的疯”,而是属于特殊的人格,从词源学上讲,他与一般人不同。这可是有巨大差异的!


我想跟所有这些成年资优者说,对那些知道这一点,明白这一点,忽视但又完全感觉到这一点的成年资优者说,你们是一些特殊人群:


—你们具有特殊的思考方式;

—特殊的说理方式;

—特殊的感知、理解和分析世界的方式;

—高度敏感性;

—强烈的易感动性;

—一种难以抑制的想要知道和控制的需求;

—一种强烈的对于周边环境和他人情绪的感受性;

—一种不断质疑、对任何事情质疑的欲望;

—让你们无法平静的敏锐的头脑;

—你们认为自己是白痴,而别人却觉得你们非常聪明;

…………


这些特点让你们成了他人眼中的“陌生人”,而你们内心只是希望被这个世界接受,你们太了解这个世界,又对其一无所知,你们希望驯服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却总是好像在逃离,你们希望通过这个世界被接纳,而当你们表达自己时,这个世界却抛弃了你们……


你们只是简单地希望自己被理解,让他人理解你们的特殊性。你们不强迫别人了解你们的本质:你们很清楚别人不能总是理解你们的说理方式、你们的质疑、你们的感觉,你们只是希望得到别人真诚的理解,互相尊重对方,尊重每个人的身份,而不论差异如何!



有着非一般的高感知力,在旁人还没弄明白事情原委时,他们已经非常强烈地感知到事情的走向,先知般的超验能力带给他们的不是源源不断的生产力,而是无尽的孤独感……

会忽然流泪,会有常人不可理解的害怕,还有过度的热情,即使非常小的细节也会让他们情绪崩溃,神经质的他们常受人批评,于是,逐渐变得沉默而形单影只……

别人夸他们太聪明时,他们挑衅地回道:最希望得到的天性是愚蠢……


只是,他们还有为创造力服务的敏感性,为他人服务的移情能力,为活着的感觉服务的情绪……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2015年11月出版

【法】让娜·西奥-法金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天赋的洞察力,超群的高智商,原本是一种财富,但天赋也可能让当事人产生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感觉——无法找到自己在社会中合适的位置,无法轻而易举地沟通,无法顺畅地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作者从日常接触到的案例入手,结合常年对“资优者”研究累积的丰富经验,帮助现实生活中的高智商者、优秀的女性及某些方面优于常人的聪明人,保存好他们天真的性格、迸发的创造性、令人震惊的敏感性、永远处于待命状态的好奇心以及沸腾的智力。



分享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请点击右上角按钮,转发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吧

订阅 点击标题下“生活书店”字样,或搜索号码shenghuoshudian,关注我们的公众账号,查阅往期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