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淄博烧烤和“挖呀挖呀挖”爆火,反而让我更担心未来

如是大牛哥 头牛大观 2023-05-13

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他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勒庞

这两天一直有朋友建议我写一写淄博烧烤。原本不想赶这个热点。但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淄博烧烤到底能火多久?模式能否被异地复制?我觉得或许可以切换个角度看,淄博烧烤的爆火到底应该被视为一种创新经济形态还是一个社会现象。搞清楚了这个,就不难得出结论。


料想,随着五一假期的结束,曾经一桌难求的淄博烧烤也会慢慢降温去火。但这并不能说明淄博烧烤就此失去吸引力,而是会逐渐回归到其本来的样子。作为朴素的烟火饮食,本就不应该有什么摩托车开道,公务员上烧烤摊当服务员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作为餐饮行业来说,本身最怕的恰恰就是客流量的大起大落。因为常规的服务能力无法满足突增的客流。如果为了应对饱和的客流扩大经营规模,势必又会增加淡季的经营负担。

其实这个道理像城市规划一样。就算把交通干线设计成20条车道,上下班高峰期一样会堵车。但如果真的这么做,在非高峰期就会造成闲置和浪费。所以,聪明的城市规划一定会寻求一个相对合理的设计,并且运用多种手段疏解高峰压力;而不是鼓励人们在高峰期出行。然后用拥堵的交通显示这个城市有多么繁华。此前看到有报道称,今年的五一放假方案,是在某大学专家的带领下,三十多号人整整调查研究长达半年之久,搞了100套方案,最终经过论证评选出的。网友神评,不让说脏话我都不知道该如何评论。


想必这些专家是过于看重五一假期带来的繁华而忽略了这种繁华之下的人们的真实感受。至于这种短暂繁华过后能留下的是什么,他们反正听不见,也根本不会在意。

我随机问了几位朋友对于吃淄博烧烤的感受。其中还真的有一位是从山东济宁坐着火车过去吃的。得到的普遍反映是,味道上也没有什么颠覆,也谈不上有多便宜。主要就是去打个卡。反正看到大家都去了,自己不去好像少了点共同语言。我相信她说的就是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似乎,一拥而上的堵在一起“打卡”,已经比事件本身更让我们感到更有意义。这确实是很值得思考的。而我最后向她提了两个问题:以后还会再次专门坐着火车去淄博吃烧烤吗?再过一段时间,比如说一个月,还会继续和朋友们聊淄博烧烤吗?


其实这两天还有另外一件事突然爆火。一首被网友称为能魔性洗脑的“挖呀挖呀”童谣成为席卷全网的热门。数日之内的播放量竟然高达21亿次,而且还在不断攀升。不仅是大小网红,现在几乎全网都开始跟着“挖呀挖呀挖”。这首童谣最初是由一位00后的美女幼师发在网上。这场走红让当事人本人都感到莫名其妙。


我觉得这首“灌脑神曲”和淄博烧烤在背后具有相同的逻辑。即:因为别人如何如何,所以我也必须如何如何,如果我不如何如何,可能就会如何如何。简而言之,这源自于一种行为上的模仿。而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天赋本能。最常见的就是孩子的模仿。在不断地发育和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逐步建立自己的社交技能和身份认同。成年人也会主动模仿别人。除了有和孩子的模仿相同的目的以外,成年人的模仿更容易帮助自己融入一个社会圈子,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会为人带来安全感。此外,模仿也是一种寻求自我认同和表达自己的方式。所以,成年人在模仿的时候,除了模仿他人的行为、语言,还包括模仿态度和价值观。而一个人模仿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他所模仿的对象。


我在十几年前看过陈丹青的《退步集》。其中有一张照片和一句话令我到今天依然记忆犹新。照片中是一个农村的男孩子。他穿着一件并不合身的西服上衣,背后的墙上挂着一幅港台男星的海报画。照片的点评中说,这个男孩子穿西装模仿的一定不是某位港台明星,而是他们村子里第一个穿西装的人。时至今日,很多人可能在穿衣服方面已经和世界接轨。但在思想观念方面与那个小男孩并没有什么差别,甚至还有所不如。在封闭的信息环境下,他们模仿的仅仅是自己能够接触到的。于是会和别人吃一样的,看一样的,想一样的,连哭和笑都是一样的。有时候我会想,这样的人到底是在为自己活一辈子,还是一辈子都活成了别人的傀儡?

我以前去过很多国家。我发现一个规律,越是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们越喜欢标新立异,越具有冒险精神。而这样的人在别的地方,往往会被抨击为不识大体,不顾大局。


在互联网时代,本应该让人获得更多知识,更加开放自己的头脑。但现实却是,更加便捷的流量复制反而加剧了模仿和造成思考的停滞。不仅是受众,连制造话题的网红也热衷于彼此模仿。尤其是遇上淄博烧烤和“挖呀挖呀挖”这样的话题,既安全又有流量保障,谁还去关心其它的呢?于是,网红们在相互模仿着制造内容垃圾,公众在跟着网红的指挥棒成为盲从的羊群。


很多时候,制造话题的能力就是来自于公众的盲从程度。而这种现象在信息碎片化的环境中愈演愈烈。由于很难看到完整的信息,人们就会本能的跟从“权威”的观点。在模仿中寻找安全和自我认同,也在模仿中实现自我改造。于是,人们会变得用浅薄替代思考,用模仿替代创造;用偏执取代理性,用情绪取代逻辑。进而会导致人思考能力的下降,容易接受煽动和蛊惑。变得畏惧真相而且愿意相信谎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


今天跟着“挖呀挖呀挖”,明天是否会模仿着“踩呀踩呀踩”,我不得而知。但总有一点是没错的。当模仿成为习惯,创造性就无从谈起。当依赖网红和权威成为本能,必然失去独立思考。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中说,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他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最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五四”青年节。想起鲁迅先生曾有的告诫: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但如果只会模仿和盲从。能做的事和能发的声都是一样的。那么“向上走”就只会是一个美好且不现实的梦想。 



~END~

最近三篇原创文章

克林姆林宫遭无人机袭击,留给忏悔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那对“不好惹”的一老一少到底惹了谁?

克里米亚到底属于谁?乌克兰还是俄罗斯?


请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的公众号

求是大牛哥

wgct-001

提示:鉴于不言自明的原因,请还没有加好友的朋友添加好友。请勿重复添加。你若不离我便不弃。


本文系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图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好的内容可以分享给朋友哦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wgct-002


大牛哥精选原创文章

1

打死别做“半边人”!

2

毁灭还是共生,ChatGPT的启示

3

这不应是我们的“软肋”,而是我们的“逆鳞”!

4

走出奴役,从出埃及到俄乌之战

5

所谓的愚蠢,就是看不到别人的灾难和自己的联系

6

俄乌之战的反思:一个人的改变,从愿意接受真相开始

7

让7亿农民重回公有制?你这是在玩火!

8

两千年前,我们和西方早已分道扬镳

9

中国历史转折,一场流氓战胜规则的悲剧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点赞、在看和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