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在场”的影响力:评《虎妈的女儿》

jadexuan JadeXuan 2022-12-31

文/谢璇


           

















作者: [英] 吉尔·阿姆斯特朗 

译者: 彭小华 / 傅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2018年10月出版
ISBN: 9787520327541




-1-

母亲的焦灼

当前社会,90后和00后是年轻人的主力军,他们的母亲则主要来自70后和80后。这些母亲中的许多人是家族里第一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学历高,知识储备充足,也拥有前所未有的焦灼。

以笔者为例。已婚未育,博士在读。读书期间不敢面对“屎尿屁”的生活,临近毕业也就不可能实现“俩娃在手,全程无忧”。当前,职场发展和生育议题直逼眼前,也注定了我要面临在工作期间生孩子、在养孩子期间工作的生活。

虽然这件事不需要今天、明天实现,也未必是今年或明年。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提到生育,我都感到一股莫名的焦虑。不只是可能预见的生理疼痛,更有对于未来工作和生活失衡的恐惧。它甚至形成一条无限循环的焦虑链:什么时候生?怎么照顾孩子?工作怎么办?

这样的问题在公共讨论中并不鲜见,许多女性都有共同的期待,希望既是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也是一位称职的好妈妈。然而,二胎背景下,提到女性、职业和生育,负面情绪盛行;所谓积极也是停留在逗趣和戏谑层面上。相对专业的著作中,或是强调“虎妈”式的育儿方法,或是突出职业素养,很少有作品真正能够让人反思自己的所思所想,摆正心态、树立信心,面对来自职业和家庭的双重角色。


-2-

书籍介绍

读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吉尔·阿姆斯特朗的这本书,我感到又亲切又惊喜。阿姆斯特朗本身就是一位“虎妈”,致力于职场性别平等研究,关注结构和文化因素对于性别平等的积极影响。这本书来自她的一项学术研究成果。

为什么是“女性”?又为什么是“女儿”呢?传统社会早已默认了父亲应该有的形象,但很少有人探究母女关系,更不用提母亲对女儿的事业影响。对此,作者提出,即便是成功女性,仍然需要面对事业和家庭失衡的问题。其次,作者没有女儿,所以她对女儿感到好奇。

1. 母亲和女儿的双重视角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并非“虎妈”这个已经被符号化的主题,而是一个细致而具有新意的研究角度:职业女性如何影响女儿的职业选择。看起来,切入点非常细,但却呼应到当前许多重要的议题。

        一方面,普遍认为照顾子女是母亲的天职;同时,她们的成就也影响到孩子的选择。尤其是她们的女儿,多半也要成为母亲的情况下,会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如果她们选择和母亲一样,以职场为重心,多少能够说明母亲投入工作对子女没有多大负面影响;如果她们排斥母亲的方式,也就相当于承认了在职母亲对成长有负面影响。

     这样,作者不仅关注女性如何把握工作和生活,更是将视野扩展到几十年后孩子成人后的影响,让读者反思自身的现实和未来的可能。阿姆斯特朗认为,家庭不仅是一个社会关系,还是一个社会实践场所。通过对三十位从事专业性和管理型工作的女性以及他们的女儿进行调查和跟踪访谈,作者希望理解他们有关家庭的经验,考察价值观如何在不同的代际之间传递。

2. 代际研究中的文化因素

阿姆斯特朗特别强调这是一个代际研究。被访者来自英格兰地区,访谈对象的年龄段相当于我国建国后到1964年前的母亲,以及出生在八零和九零年代的女儿们。研究指出,每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精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价值观的形成。

网络段子这样描述二十一世纪的“新女性”标准: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好房,斗得过小三,打得过流氓。

虽然是段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确实比过去高许多。当代,待在家“相夫教子”并不是本分和美德,还要时刻面临沦为《我的前半生》里的子君的风险。经济独立、儿女双全、夫妻和谐才是完美的写照。由此,女性在道德层面上承受着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健康和个人发展。

    借助这些身居高位、达到事业巅峰的职业女性对于家庭的解读,广大母亲读者们或许可以获得不少启发:了解到这些在世俗意义上已经获得成功的职场妈妈们,做到了什么,能做到什么,错过了什么,而哪些事情做不到也不需要去责怪自己。


-3-

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母亲如何对待女儿,女儿如何看待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最后讨论到养育过程中的夫妻关系、社会政策、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并提出建议。

 1.好妈妈未必需要时刻“在场”,职业精神也有正面影响

     首先,作者挑战了当前文化中习以为常的认知,那就是陪伴孩子的时间越多的妈妈才称得上是好妈妈。作者质疑,母亲在场与否,多大程度上影响女儿对母亲的看法?是否在家待得越久,陪伴质量就越高?作者借助案例说明,没有证据表明,母亲的不在场对于女儿有负面影响。虽然他们没有时刻陪伴身边,但回到家后尽量投入家庭生活,也从不缺席学校安排的亲子活动,这样的参与对于女儿同样意义非凡。

作者进一步指出,由于孩子总是会倾向于模仿身边最亲近的人,从他们的经历中探索自己未来的道路,职业女性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价值观、充足的经济支持,反而对孩子有更大的帮助。

正如这本书的英文名“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有其母必有其女”)指出的,对于女儿们来说,同性别的母亲自然是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具体来说,在职母亲对于女儿的影响更多体现在职业上,会影响到他们进入职场的第一份工作,以及基本工作模式。在职母亲既有女性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能力,也有男性的目标意识和工作能力,通常会成为女儿们的职业榜样。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母亲从事的是自己热爱的工作,至少她热爱自己的工作。正如书中扉页上所写到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感受至为重要。这里指出了核心的问题所在,你让孩子感受到什么,你的情绪状态如何,比你实际上是什么,更重要。

作为母亲,要关心的未必是在家和工作的时间比例,而是那些没有用于陪伴的时间,都用在什么地方了?状态如何?无论是美容按摩购物八卦,还是加班工作征战沙场,你快乐吗?满足吗?有收获吗?你是不是真心喜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树立一个值得孩子欣赏的形象,并把心中的热爱传递给下一代?

 2. 兼职未必“两全其美”

有趣的是,以母亲为榜样,并不意味着女儿们会完全地追随母亲的足迹。研究中,当被问到是否愿意和母亲一样,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工作中,多数女儿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也就是说,尽管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女儿们没有受到在职母亲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情感的角度,女儿们会对重蹈覆辙感到忧虑。

一方面,社会普遍认为“照顾孩子是母亲的天职”;另一方面,在职母亲很少向女儿们讲述工作中的进取心和满足感,也很少鼓励女儿升到高的位置。这种缺乏抱负和雄心的沟通,多多少少会影响女儿步入职场的自信心。

书中的女儿们(即将)成为新一代母亲后,往往都(希望)选择兼职工作,以求两全其美。这个发现与中国当下的现实颇为接近。二胎政策下,许多年轻的妈妈们放弃了固定工作,投入兼职的大军,从而维持工作成就感和家庭责任感。一时间,职场上多了许多一手带娃一手码字、卖得了理财产品也精通育儿经的兼职奶妈们。

然而,阿姆斯特朗认为,兼职只是“看上去很美”。在性别不平等的职场背景下,兼职的结果很有可能会是“两败俱伤”:既不能好好工作,也不可能好好生活。同时,既然在家时间的长短不影响孩子对母亲的印象、也不影响陪伴的质量情况下,兼职的必要性也会大打折扣。 

3.文化脚本是压力根源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在职母亲对女儿们的实际影响并不很大,那么女儿们兼职诉求背后的忧虑,从何而来?阿姆斯特朗将视野从家庭扩展到社会,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化脚本”。

作者提到,公共和私人空间的性别关系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社会认知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文化脚本的影响下,当代女性被赋予了过多的责任。书中举例说,1984年,只有43%的人同意女性的主要责任就是照顾家庭,赚钱是男人的事;而到了2012年,只有13%的人认可这个说法。

具体到家庭分工上,母亲被赋予了更多的照顾责任。旁人即便想搭把手,也会认为不如亲生妈妈照顾的效果好。更何况,从生理的角度来说,虽然剪掉了脐带,母亲和子女天然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是已经晋升为外婆的在职妈妈们,对于女儿的建议,也是希望她们投入更多时间在孩子而不是工作上。

笔者曾在一个非正式场合,问及新手爸妈有什么体会?年轻爸爸的回应是,看见娃就想到钱,挣钱“压力山大”;而年轻妈妈则普遍提及子女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育儿对于夫妻关系和工作的影响等等。性别不同,差异立见。相较于新晋奶爸单纯的经济压力,新手妈妈们考虑的问题则要复杂得多。

-4-

可行的建议

虽然研究证明,母亲不在场并不影响子女成长,但母亲被赋予的道德责任已然深入人心,导致当前女性的角色焦虑。基于对母亲和女儿们的访谈,以及对于其他家庭成员和社会机构的讨论,在此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1. “不在场”的时候能做什么

如何在工作的同时,不损坏孩子的利益?借助访谈对象的口述,作者总结出一些不错的方法。虽然针对的是母亲和女儿,却也同样值得拥有儿子们的在职妈妈乃至父亲参考:

1)告诉孩子自己的日常安排和时间表,让他们知道自己何时会在哪里,以及如何与自己取得联系。

2)出席孩子的重大活动,比如运动比赛、艺术表演等等。孩子们很容易受到同辈的影响(peer pressure),当其他母亲在场,他们也不希望自己的母亲会被遗忘。

3)放学后,能够有人照顾到孩子。无论是家中的另一半、兄弟姐妹、(外)祖父母,让孩子感到拥有陪伴,获得安全感。

4)在家(尤其是工作日)的时候,投入感情,专心致志地陪伴孩子,全心全意地与家人一起共度时光。不要受到工作牵绊,显得心不在焉。

5)鼓励孩子学会独立,自力更生。

作者也补充道,和子女儿的沟通过程中,母亲很少向孩子讲述工作中的进取心和满足感,多多少少会影响女儿步入职场的自信心。因此,像男人一样,坦诚而自信地谈论工作,表露个人的抱负和雄心,对于女儿也有积极的影响。

2. 不要期待“平衡”

     许多母亲进入职场后,总是会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取舍。一方面,母亲角色让职业女性心怀内疚,对于工作会有妥协,也会影响到升至高位时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导致晋升困难。同时,在职场文化的刻板印象中,女性的信心和抱负不足,也干扰了性格的充分发挥。

     对此,作者提出要重新审视所谓“职场和生活的平衡”(work-life-balance)。在她看来,“平衡”一词原本就带有压迫性,忽视了人性和职场中的实际而复杂的因素,容易导致普遍意义上的母性内疚感。

3. 善于原谅自己,尽力就好

     相对于“追求平衡”,阿姆斯特朗更认同“尽力就好”。她主张秉持着务实的态度,客观面对问题,而不必一味地追求面面俱到。

     作者认为,不同母亲的差异就在于他们自身如何看待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取舍,并进行适当的情绪管理。她将母亲的态度分为两种:理想主义和务实主义。

      理想主义的女性具有完美主义倾向,认为一定会有一个最佳方案来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一旦不平衡,就会产生相应的自我批评。所以,他们频繁地感到挫败感,背负着重大的情绪压力。

       务实主义的女性则承认工作和生活原本就很难平衡,于是尽可能去做,但并不追求完美。他们也相信孩子是被爱的,具有安全感,不会因为自己上班而受苦。所以,他们能够更真实地面对自己,也不会强迫自己思考那些很难以做到的事情。

4. 为伴侣的支持开辟空间

虽然女性主义突出个人身份主动权、实践和言论自由,却没有统一的目标。

作者建议,家庭内部若要采取“平均主义”的方式照顾子女,在职母亲要为丈夫创造更多的合作空间,为对方有更多参与照顾的机会。同时,夫妻之间要善于沟通,沟通不是以宣泄的方式抱怨家务分工不平均,而要从对工作和家庭生活期望的角度,细致讨论彼此的需求,以及这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5. 社会机构及文化氛围的支持

     尽管案例中位居高位的女性能够获得相对满意的结果,但她们迈向职业高峰时却遭遇了相当的难度。作者认为,要对在职母亲提供真正的支持,有赖于规章政策、职场文化和社会观念的调整和改变。相对灵活的工作方式、包容性的工作场所、机构内部提供托儿服务等,都将帮助在职母亲解决困难。    


-5-

结语

回归中国的语境,当前的80、90后新晋在职妈妈们都显得积极努力,一边克服现实困难,一边四处学习取经。然而,阿姆斯特朗告诉我们,充斥着媒体和舆论的自诩为先进、理性、正确的育儿观念和专家意见,很可能只是文化背景和时代潮流驱使下的结果。

所谓对子女们好的教育和相处方式,是不是真的那样绝对正确?下一代们自己可未必这样认为。这样看来,妈妈们也要适当放过自己,而不被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压垮。毕竟,照顾别人的前提,要首先照顾好自己。

或许有人会问,这本书都在讲母亲和女儿,男人们干什么呢?有兴趣的话,建议新晋父亲或未来的父亲也一起读一读这本书,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或许也会对当前的生活和所处的环境,产生全新的认识。

如果能够做到上述这些,作者描述的理想职场氛围,或许也指日可待:“个人表现出色,以达到自己所属机构的目标;个人在工作中也能积极成长,保持自我;同时还有时间做工作以外的其他重要事情。”(p.7)


感谢本书译者、出版社以及鼓楼新悦项目对本文的支持和帮助

原创文章,版权所属ID: xishuihexia

封图来自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9543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