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依稀前尘事》|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与意识


陈思和老师以前在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时,总是在第一堂课讲绪论的时候提到一个比喻:五四新文学传统就像是一道汹涌的河流,我们都是河床底下的小石子,当这道河流淹过我们奔腾向前,也将会带走我们生命的信息。他所说的“我们”,是针对课堂里的听课者说的,但事实上在中文系的老师、学生,不管他将来会写作、会讲课、会编辑,等等,只要他的工作岗位在文学的圈里,或者他终生爱好文学,感受文学的熏陶,那么,他都合适做这么一道文学大河底下的石子。我们将被文学传统之流所淹没,传统也将带走我们的生命信息,我们就成为这文学传统中的一个成员。


点击图片,购买图书

陈思和 著

定价:78.00元

商务印书馆


本书立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相关事件与史料,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界定为一场与国际同步的先锋运动;主张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看作是一场中国文化传统进行自我涅槃的文艺复兴,认为其在中国由古代君主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转型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全书由19篇文章组成,聚焦新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家作品,解读整个新文学是如何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作者简介



陈思和,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等。曾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三届国家名师奖、鲁迅文学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领衔)等。著有《陈思和文集》(七卷)、《思和文存》(三卷)以及编年体文集十八种。



编辑推荐

1

双向影响

陈思和教授解读作为一场先锋运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王国维、鲁迅、周作人、巴金等作家出发,提出新文学发展历程中现代知识分子始终坚持文学传统并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的变化,从而探讨新文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潜移默化的双向影响。

2

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什么?

在当代,每个文化人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即中国的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如何去接受和继承这笔遗产?在今天,我们为何仍然需要阅读鲁迅?

3

对抗与超脱

鲁迅、周作人、巴金等五四知识分子也曾因为浪潮来临泥沙俱下而感到绝望,他们为何把绝望与希望都看作虚妄,又如何从这虚妄之中超脱出来,以生命的力量与这绝望和虚妄对抗?

4

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五四知识分子这批人是如何在他们的时代中找到知识分子的位置的,他们的价值取向又有何不同之处?这本书描绘了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与思想图腾,让当今读者接续我们的文学传统和文化命脉。




图书目录


滑动阅览


士的精神·先锋文化·百年“五四”(代序)


王国维鲁迅比较论

新文学初期的两种思潮

新文学的第一部先锋之作

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

论鲁迅的骂人(外三篇)

    再论鲁迅的骂人

    三论鲁迅的骂人

    赵先生一百岁——四论鲁迅的骂人


现代知识分子岗位意识的确立

关于周作人的传记

现实战斗精神的绝望与抗争

巴金晚年著述中的信仰初探


读《胡风家书》

留给下一世纪的见证——读贾植芳《狱里狱外》

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读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读程伟礼《信念的旅程》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纪念特藏版《茶花女遗事·天演论》序

遥想蔡元培

新文学运动中的一件公案

关于“荆生将军”

关于正志中学


编后记





精彩试读



本来,要走近“鲁迅”只能是走近一个平凡而真实的鲁迅,而不是以往政治权威借助钟馗打鬼的工具鲁迅,也不是现在高高端坐在虹口公园里接受儿童献花的偶像鲁迅。在世纪交替之际,中国的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如何去接受和继承这笔遗产?这是每个文化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有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庆幸:幸而中国20世纪文学有了鲁迅,就如欧洲的20世纪文学有了卡夫卡。后者在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中真实地感受到了压抑与绝望,而前者对本国精英们梦寐以求的西方现代化的样板抱着深深的疑虑。似乎只有鲁迅才敢说:“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大堂里,我不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一种哪儿也不向往,没有第二的空间也没有第二的时间,就只是牢牢地粘在现实的土地上,与种种鬼魅死缠烂打,并由此升腾起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与灵魂。这样的鲁迅,也就是在这样的国度里才可能成长起来。中国的文学长河,因为处于这时代普遍的尴尬里,分支多而涣散,但鲁迅所开拓的,恰恰是本色然而也是坎坷的一条航道。鲁迅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为读者指点迷津,相反他总是以自己的困惑和内心痛苦来现身说法,揭示认识中国前景之困难。所以今天的中国还需要鲁迅,不是因为鲁迅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作用,恰恰是在今天,鲁迅的精神(包括他的困惑和迷茫)依然是帮助当代知识分子认清中国社会的本质以及中国人的生存环境的重要依据。




在动荡的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鲁迅总是密切注意社会上最具有革命性、前卫性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力量,总是主动向最先进的革命团体伸出手去,希望能够通过选择先进的社会力量来实现对社会现状的改造。可是他每一次选择后总是不免失望,这种失望使他心灵上蒙了一层挥之不去的“虚妄”色彩。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一方面感受到虚妄与绝望;另一方面,他恰恰又在感受绝望中提出了反抗绝望的命题。在《野草》里他强调过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句著名的话: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但丁在《神曲》里写地狱之门上刻着可怕的铭文:“你们走进这里的,把一切希望捐弃吧。”地狱里的灵魂能够充分意识到希望的虚妄性,而鲁迅在《野草》里多次写到,连绝望也是虚妄的,所以地狱也不能成为他的灵魂的安憩之处。他这种对绝望的反抗和怀疑,和他这种不断选择的人生态度是相统一的。如果一个人完全看不到虚妄,看不到绝望,他就是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可以高高兴兴地为一个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东西去战斗和奉献;而相反的态度,如果对绝望和虚妄没有持一种冷静的批判的态度,那么,他很可能就会被虚妄压垮,完全放弃了人生的追求。


这两种态度都不属于鲁迅。鲁迅的人格伟大就在于他不回避,他敢正视生命的必然的死亡,但他生命的本能是在抗拒这么一个最终结果。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他不断抗拒死亡的结果,生命就有这样的能量。比如地球引力使万物都是往下坠,可人就是想飞,人就是会想象飞机,想象到月球,要摆脱地球引力的控制。人与鸟不一样,鸟有翅膀但不是天生想飞的,而人想飞是与自己的本质抗衡。这种与本质抗衡的过程,是人类生命最伟大的运动过程。这种抗衡也推动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人的生命是有终结的,可是这种抗拒终结的能量,在精神上就变成了恒久的爱情,在生理上就形成了快乐的繁殖。生命的遗传本能由抗衡死亡出发,逐渐形成生命哲学的传统,整个人类就不断地往前走。这是很悲壮的,但在悲壮中非常有力量。


丛书简介

“光启文库”旨在发扬历史文化名人徐光启“经世致用、开放交流”的精神,荟萃一批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研究性与教学性的当代大家著作。丛书由上海师范大学陈恒教授主编,分为光启随笔、光启学术、光启通识、光启讲坛、光启读本、光启译丛、光启口述、光启青年等系列,致力于构筑优秀学术人才集聚的高地、思想自由交流碰撞的平台,展示当代学术研究的风采。




扫描二维码,抢购签名本



关注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抖音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书友会

扫码加入  了解图书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依稀前尘事》|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与意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