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学 |《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


德国最畅销的系统式治疗与咨询教科书

《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

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德〕阿里斯特·冯·施利佩 

约亨·施魏策 著

史靖宇 赵旭东 盛晓春 译

定价:118.00元


作者简介


〔德〕阿里斯特·冯·施利佩,哲学博士,教授,心理治疗师。在奥斯纳布吕克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任教多年,现任威腾-赫尔德克大学家族企业的领导与动力学教授,魏因海姆系统教育与发展研究所培训教师。 


〔德〕约亨·施魏策,社会学博士,教授,心理治疗师,儿童和青少年治疗师。现任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教授,海尔姆·史第尔林研究所培训教师。



译者简介


史靖宇,海德堡大学医学心理学博士,同济大学医学院人文医学与行为科学教研室讲师,精神科医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曾在海尔姆·史第尔林研究所接受连续的系统治疗与咨询培训。长期从事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担任中德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翻译。


赵旭东,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精神医学、哲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兼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院长、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原国家卫计委疾病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暨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常委,世界心理治疗学会副主席,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PA)都市精神卫生分会常务理事。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治疗奖。


盛晓春,威腾-赫尔德克大学医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教授,心理系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注册系统注册工作组成员,首批注册督导师,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常务理事。



内容简介


系统治疗从系统式家庭治疗发展而来,其工作范围不再局限于家庭,而是拓展到了个别心理治疗、团体治疗及其他社会系统的咨询,是国际公认的心理治疗四大主要流派之一。


无论是对系统思想的爱好者、系统治疗的初学者,还是对系统工作的实践者,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参考书。作者以专业而生动的笔触,从系统治疗与咨询的发展脉络、与实践相关的系统理论出发,写到系统工作实践的基础,再到系统治疗与咨询的具体方法和各种设置,使读者能够将浩如烟海的系统理论和实践知识尽收眼底。


此外,本书采用了大量简洁而形象的案例,提供了一系列操作指南和列表,以方便读者的理解和运用。系统治疗与咨询所固有的系统观、创造性、灵活多元的特点将会在本书中一一呈现。如果读者对系统治疗与咨询有所好奇或疑问,也能够在本书中得到启发或找到答案。



责编荐语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作为心理治疗四大主要流派之一的系统治疗,使读者能将其浩如烟海的系统理论和实践知识尽收眼底。



精彩选读


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与德国同事有密切的联系。海尔姆·史第尔林和弗里茨·B.西蒙(Fritz B. Simon)于1988年在一次与中国同行开展的研讨会上,作为首位西方家庭治疗师对心理障碍患者家庭进行了访谈。作为研讨会的参与者,此后我有幸作为访问学者从1990年到1993年在海德堡大学与他们一起工作。从那时起我也和约亨·施魏策共同工作过,他是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颇具影响力的培训项目的德方教师之一。很久以来我一直想把他和阿里斯特·冯·施利佩的教科书翻成中文。现在我很高兴能为此书写序,希望这个新版本的中文版很快能问世。


家庭治疗在急速变化的中国社会中的作用


家庭在儒家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最重要的指引,中国人的日常行为都会围绕着它。但是家庭治疗在中国还是较新的事物。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前,它在中国大多数地方还是默默无闻,但在有些地区如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它已经较早开始实践了(Zhang, 2006)。


家庭治疗引入中国大陆经历了重重困难,其中之一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即家庭的核心地位被社会集体主义所取代。1949年之后,传统的家庭系统被打破了,很多小的核心家庭变成了典型的家庭形式;更大的社会系统,如城市中的单位和农村的乡镇作为基本的社会系统被推行。心理学被批判为“伪科学”,被取缔了近30年,关于人的精神和人际关系的研究被禁止,而片面的唯物主义主导了生物学取向的精神病学的发展。


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开端


20世纪80年代左右中国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尝试与中国之外的世界取得联系(Liu & He, 1991; Zhao et al., 1991)。与家庭治疗直接的接触始于1988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当时海尔姆·史第尔林和弗里茨·B. 西蒙向来自不同省市的40名中国同行介绍了系统家庭治疗。


中国同行的反应各异,彼此之间有明显的反差。有些参与者对该演示产生了明显的反感和怀疑,而另一些则表现出好奇和热衷。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系统治疗会令人感到困惑和奇怪。不过本次研讨会之后就有两位同事对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家庭尝试进行了家庭治疗,并发表了最早的相关结果(Chen et al., 1993)。


这样的研讨会在接下来的六年中又举办了两次。然后逐步发展成一个为期三年的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1997年到1999年,共有来自全国23个省的110位中国治疗师参加了培训,其中有40位是参加系统治疗的培训,德方教师有英格博格·吕克尔-埃姆博登-约纳施(Ingeborg Rücker-Embden-Jonasch)、弗里茨·B. 西蒙、约亨·施魏策、贡特哈德·韦伯、冈特·施密特(Gunter Schmidt)、克劳斯·约纳施(Klaus Jonasch)和阿诺德·雷策尔(Arnold Retzer)。此外该项目又举办过两期。如今系统家庭治疗在很多大学、精神卫生机构和综合医院中广泛开展。


与此同时,其他家庭治疗流派也在中国得到推行。熊卫和费立鹏(Michael R. Phillips)将系统家庭治疗、心理教育和认知行为治疗整合成一种综合性的、适合中国背景的连续性的干预方案。该方法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干预组的再入院率低于门诊常规治疗组(Xiong, 1994)。曾文星和徐静,这两位美国华裔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对家庭治疗引入中国也起到了积极的贡献,他们创作的包括家庭治疗在内的关于心理治疗导论方面的书籍在中国很流行。香港的李维榕在2000年成功举办了两期结构式家庭治疗培训项目。香港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于2002年共同推出了一个非常系统式的“社会工作硕士(中国)项目”。依据米兰—海德堡小组方法及理念的系统家庭治疗和米纽琴的结构式家庭治疗是中国大陆最为流行的两种模式。自2004年以来,已有一些关于家庭治疗概论的英语教科书被译为中文版(Patterson & Williams, 2004; Nichols & Schwartz, 2005; Goldenberg & Goldenberg, 2005)。


……


总 结


家庭治疗如今在中国被广为接受和采纳,是一种有用的和可利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适合中国人不断增长的咨询需求,实际上也适合中国的文化,因为它的一些哲学根源都可以在我们的文化中找到。但某些文化障碍与这种“嫁接”的新技术形成鲜明对比。例如,无论是传统的中医还是现代医生,总是习惯于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这使得他们很难采取系统治疗中强调的“中立态度”。甚至有些激进的干预方法只能非常小心地使用。我的一些同事认为家庭治疗是浪费时间,因为心理治疗的价格很低,心理治疗师不能以此为生。出于所有这些原因,我们在运用任何西方心理治疗概念时,都必须谨慎行事,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摘自本书译者,上海同济大学精神病与心身医学教授赵旭东为本书所作序。)




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

商务印书馆官方微店

了解更多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心理学 |《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