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2024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改革杂志
2024-09-04

更多精彩,请点上方关注我们



目录


本刊特稿


经济恢复发展进程中的宏观政策效应评估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与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24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与宏观政策评价课题组(1)


稳中求进  以进促稳  先立后破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24年展望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23)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特征、评价指标与实现路径

      ......盛朝迅(40)


数实融合的理论机制、模式选择与推进方略

      ......丁述磊  刘翠花  李建奇(51)


数字经济研究专栏


数据要素赋能服务型制造发展:场景应用、作用机制与政策建议

      ......张亚豪  李晓华  刘尚文(69)


数字资本无序扩张的风险与规制

      ......靳文辉  苏雪琴(82)


国民经济


数字经济、创业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吴昌南  陈钰颖(94)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的优化策略

      ......袁莉(111)


农业经济


乡村建设、人口结构与村庄变迁

      ——兼论如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高强  孙健(121)


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探析

      ......马慧洁  李勇坚(133)


公共经济与管理


人工智能风险治理:模式、工具与策略

      ......邓悦  许弘楷  王诗菲(144)


《改革》社评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文丰安(扉页)



01

经济恢复发展进程中的宏观政策效应评估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

与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24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与宏观政策评价课题组


摘   要:基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对2023年的宏观政策及其调控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从政策调控效果来看,2023年产出缺口与潜在增速缺口双双收窄,金融风险整体可控,宏观政策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稳定”目标。但也要注意到,产出缺口和潜在增速缺口依然为负,此外部分领域仍然面临潜在风险。从政策操作来看,2023年宏观政策稳中求进,积极有效地应对了内外部压力,但稳定政策的力度和传导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稳定政策、增长政策与结构政策的取向一致性有待加强。总体上,2024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建议采取“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改革”的一揽子大宏观政策组合,加强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的使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从而提高宏观政策的整体调控效果,助力经济实现5%以上的增长目标。

关键词:宏观政策评价;宏观政策“三策合一”;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课题组组长:陈彦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课题组主要成员:陈小亮、刘哲希、陈伟泽、刘凯、郭豫媚、姚一旻、郭俊杰、韩少华、王兆瑞、谭涵予、吴韬、刘玲君、陈衎。本文执笔人:刘哲希、陈彦斌、陈小亮、谭涵予、吴韬。其中,刘哲希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陈小亮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编审,谭涵予和吴韬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02

稳中求进  以进促稳  先立后破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24年展望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


摘   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宏观治理新思路,为中国经济政策调整指明了新方向。中国经济增速近些年持续低于潜在增速,在疫情前就已经形成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态势。逆转这一态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为了充分释放这些潜力,宏观经济政策应当积极对冲规范治理政策带来的收缩效应,2024年需重点着力于房地产、地方债、民营经济、科技创新、消费信心、城镇化、国际环境七大方面。2024年要关注房地产风险扩大、民营企业信心不足、西方大国选举引致的不确定性上升三方面的风险。若这三大风险能妥善应对,2024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经济增速


课题组组长: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成员:厉克奥博、李冰、陆琳、郭美新、吴舒钰、黄张凯、龙少波、陈大鹏、冯明、伏霖、徐翔、石锦建、金星晔、张驰、张鹤、郎昆、侯韫韬、李璐佳、王子航、陈香、李雅萍、宋嘉宝、戴君屹。本文主要执笔人:厉克奥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冰、郭美新、陆琳、吴舒钰,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


03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

内涵特征、评价指标与实现路径


盛朝迅


摘   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水平科技自立和高水平科技自强的有机统一,具有自主性、引领性、开放性、体系性、可持续性等重要特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标志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重要创新成果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合作紧密高效、体系化创新支撑能力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可以用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高被引论文占全球比重、三方专利拥有量占全球比重、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知识产权出口额占全球比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等18个指标进行衡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亟须抓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这个关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筑完善的新型举国体制、原创技术激发机制、开放合作机制、创新生态育成机制和持续投入机制,形成符合科研规律,有效满足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鼓励创新、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系统有效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关键词: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盛朝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


04

数实融合的理论机制、模式选择

与推进方略


丁述磊  刘翠花  李建奇


摘   要:推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产业数字化升级、企业数字化转型、劳动力技能变革成为数实融合的典型特征。理论机制分析表明:数实融合贯穿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推动着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发生深刻变革。数实深度融合需要加速生产融合、分配融合、流通融合、消费融合。数实融合可选择“新IT”驱动、数据+场景生态、组织结构数字化三种典型模式,涉及技术架构、业务场景、组织管理层面。现阶段,地区间(产业间、企业间)数字鸿沟犹存、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不完善、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问题、数字化人才供给明显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化建设滞后等因素制约了数实融合发展。加速推进数实融合,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弥合地区间、产业间、企业间数字鸿沟;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数据要素治理体系;加强核心数字技术攻关,加速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数实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监督管理,促进数实融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实融合;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实体经济


作者简介:丁述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刘翠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建奇,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05

数据要素赋能服务型制造发展:

场景应用、作用机制与政策建议


张亚豪  李晓华  刘尚文


摘   要: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向,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国、提高全球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服务型制造已经成为数据密集型的生产和服务过程。数据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用户交付、产品运维等典型场景得到广泛应用,并通过数据洞察、软件定义、指令控制、数据实时流动和连接聚合,优化商业决策、实现规模经济、提升柔性化水平、提高服务响应能力、释放价值创造能力,全面提高服务型制造的运作绩效。进一步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应围绕塑造制造业数据要素优势,着力提高制造业数据供给水平,提升数据技术创新水平和数据安全保障水平,加快研制和推广数据技术标准,促进数据跨境流动。

关键词:数据要素;服务型制造;数字经济


作者简介张亚豪,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李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尚文,服务型制造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06
数字资本无序扩张的风险与规制


靳文辉   苏雪琴


摘   要:防止数字资本无序扩张对于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资本大规模、非理性的扩张会引发数字平台垄断、数字资本分布失衡、数字财富差距扩大等风险。数字资本的扩张通常依凭规模逻辑、空间逻辑和权力逻辑展开,因此,防范基于不正当手段的规模扩张、避免空间分布失衡和制约数字权力滥用,是防范数字资本无序扩张进而克服其引发风险的规范原理。以规范和引导数字资本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激励性规制工具和约束性规制工具的协调运用,同时构建回应型规制模式,是实践中防止数字资本无序扩张风险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数字资本;资本逻辑;无序扩张;风险规制


作者简介:靳文辉,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苏雪琴,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07
数字经济、创业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吴昌南   陈钰颖


摘   要:利用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蒂蒙斯创业理论阐释数字经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理论逻辑,并利用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通过促进创业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具体而言,数字经济有助于促进创业融资和优化创业企业的要素配置,从而有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强化数字经济对创业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强化数字经济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组织型创业与自我雇佣型创业都能使数字经济更好地发挥其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作用;在数字经济的支持下,无论是在制造业中创业,还是在服务业中创业,均能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关键词:数字经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创业;营商环境


作者简介:吴昌南,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数字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钰颖,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数字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08

新发展格局下

我国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的优化策略


袁  莉


摘   要: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循环、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区域经济活跃度的有效方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民营经济营商环境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务服务效能仍然不高、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尚未形成、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有待提高、发展要素保障不足、部分惠企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等。下一步,我国应从如下方面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营造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健全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关键词:民营经济;营商环境;公平竞争


作者简介:袁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09

乡村建设、人口结构与村庄变迁

——兼论如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高  强     孙  健


摘   要: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人口结构以及村庄变迁是一种必然现象。推进乡村建设,需要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理清村庄变迁的趋势特点,针对各地区乡村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科学确定乡村建设优先序,制定与农村人口结构及村庄布局相适应的发展策略。推进乡村建设,既要超前谋划,又要长短结合。“十四五”时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聚焦阶段性任务,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路径。

关键词:乡村建设;现代化建设;人口结构;村庄变迁


作者简介:高强,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健,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


10

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助力

农业强国建设探析


马慧洁  李勇坚


摘   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把建设农业强国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金融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意义重大,金融服务体系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保障。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主要通过优化农业补贴投入方式、助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来实现。目前,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存在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不足、农村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农村金融数字化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应从农业发展资金支持、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和农村金融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同发力。

关键词:农业强国;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农业保险;科技创新


作者简介:马慧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勇坚,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1

人工智能风险治理:模式、工具与策略


邓 悦  许弘楷  王诗菲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在近二十年飞速迭代,由此产生的风险治理挑战呼唤治理模式与治理工具的创新。规制型治理、创新型治理、自治型治理、市场导向型治理、集中式治理、敏捷治理是目前较为成熟的风险治理模式,法律规制、伦理规范、数据算法、社会场景等领域的新兴风险催生更具体、更灵活的风险治理工具,以适应新涌现的风险治理需求。中国坚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风险治理的协同改进和动态均衡,逐步向敏捷治理模式转变,各具体领域的风险治理工具呈现全面性、及时性、精准性的特征。中国应从治理理念更新、多元主体协同、强度刚柔并济、工具灵活有效、追求可信目标等方面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并将国家、政府、企业、公众纳入风险治理模式构建全过程,实现治理工具在各领域的多维组合性使用。

关键词:强人工智能;风险治理;治理模式;治理工具;敏捷治理


作者简介:邓悦,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副教授,深圳市巨湾时空大数据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许弘楷,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诗菲,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公众号ID:gaige-zazhi▼

    最新动态

    扫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改革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