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土地科学》2022年第8期目次及摘要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科学 2023-10-24





空间规划


论包容性村庄规划理念:融合管控与自治的治理

王    健,刘    奎


国土空间规划赋能共同富裕:机理解析与地方实践

鲍海君,王成超,张瑶瑶,等





土地法



民法典时代营业地役权的构造与规制

于凤瑞,耿    卓


协商购买作为征地先行程序的依据与构造

刘玉姿,喻海龙





土地管理


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设置的内在逻辑与实现形式探索

吴宇哲,沈欣言


中国城市土地供给错配:特征事实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

程开明,于静涵





土地经济


土地资源错配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效应与形成机制

彭山桂,李    敏,王    健,等


产权残缺的折价效应及影响机制:基于秦皇岛市“小产权房”交易价格的研究

秦    波,郝美竹,杨    莹





土地利用


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卢新海,崔海莹,柯善淦,等


多尺度视角下中国城市群外部形态紧凑扩张与内部功能发育空间错配

何青松,王    博


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变迁对耕地资源的影响——基于1981—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数据

余慧容,杜鹏飞





土地评价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的贝叶斯网络机器学习方法

赵    珂,夏清清,胡晓艳


基于格网尺度的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相关性分析

杨光宗, 吕    凯, 李    峰


文章摘要
论包容性村庄规划理念:融合管控与自治的治理

作者:王健1,3 ,刘奎2

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2.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3.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国乡村空间治理和村庄规划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的梳理总结,提出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包容性村庄规划综合框架,讨论如何融合顶层设计的管控和自主治理的自治以增强治理的包容性。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乡村空间治理被赋予的多政策目标致使村庄规划缺乏包容性,出现规划失效。融合管控与自治,采取互动、沟通、平等、互嵌的民主决策过程形成共同意识和统一行动,能增强村庄规划的包容性。包容性村庄规划具有多中心的网络化治理结构,能形成共同意识和共同行动,在竞争与合作的价值融合过程中实现资源整合和重组,实现有效规划。研究结论:通过关注边缘群体,包容性反映了政府治理和决策的开放程度。政策管控将通过制度创新、培养能力、促进信任、划定边界等措施增强村庄规划的包容性。信任、平等地位和合法性共同构成了村庄自治的基础,并通过一系列有效且具备成本效益的行动提升包容性。关于管制和自治孰优孰劣的辨析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平衡。


关键词:村庄规划;乡村振兴;包容性治理;政策管控;村庄自治


国土空间规划赋能共同富裕:机理解析与地方实践

作者:鲍海君1,王成超1,2,张瑶瑶3,吴绍华3

单位:1.浙大城市学院国土空间规划学院

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3.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赋能共同富裕的空间机理与规划途径,以期为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国土空间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构建了以空间治理极化与扩散效应为理论基础、以经济要素和空间要素的耦合为规划机制、以多层次多要素管控为工具的空间规划赋能共同富裕的机理框架;(2)提出了比较优势发挥、发展权转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规划赋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3)基于重点任务、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的全过程梳理规划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从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山海协作机制、生态优势转化等方面总结了浙江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规划实践经验,揭示了规划赋能共同富裕的关键内容。研究结论:空间规划是资源组织和优化配置的政策工具,将共同富裕理念全面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通过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协作、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缩小三大差距,助力共同富裕建设。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共同富裕;空间机理;浙江省


民法典时代营业地役权的构造与规制

作者:于凤瑞,耿 卓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体系化解释《民法典》地役权规范,剖析营业限制条款发生设立地役权法律效果应具备的条件,规制营业地役权产生的过度限制竞争问题,以优化营商环境。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设立营业地役权需符合地役权基本构成,并区分限制的类型进行效力校验。为规制营业地役权产生的过度限制竞争后果,应从行权效果上判断是否构成权利滥用;当地役权设立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则适用《反垄断法》分步骤判断是否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研究结论:《民法典》地役权规范的解释适用需要重视类型化思维与商事思维,实现静态规范与动态治理的均衡。


关键词:营业地役权;营业限制;权利滥用;营商环境


协商购买作为征地先行程序的依据与构造

作者:刘玉姿,喻海龙

单位:厦门大学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明确协商购买作为征地先行程序的宪法基础和制度资源,设计协商购买征地先行程序。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协商购买作为征地先行程序具有宪法基础,不仅没有违反宪法第10条第4款,而且是宪法第10条第3款的内在要求,也与基本权利的程序保障功能吻合;(2)协商购买作为征地先行程序有其制度资源,征地补偿可以作为确定购买价格的依据;协商购买程序与开放建构的征地程序合拍;行政协议制度为协商购买争议解决奠定基础。研究结论:协商购买应当作为征地的强制先行程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申请征收前善意地向农民集体及其成员提出购买要约,购买价格可以参考且不得低于征地补偿,协商步骤安排应当兼顾行政效率与农民权益保障。


关键词:协商购买;征地先行程序;征地补偿;行政协议


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设置的内在逻辑与实现形式探索

作者:吴宇哲, 沈欣言

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设置的内在逻辑与实现形式,为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当前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和指标不足的情况下,宅基地资格权设置的内在逻辑是作为新增成员户兑换宅基地使用权“期权”,赋予农户资格权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选择。宅基地资格权的实现形式除去规划批地的传统方式,还可以选择集中安置、宅地退出“类市场化”交易、村庄更新以旧换新、继承祖宅、城镇落户优先保障居住权利等多种形式保障“户有所居”。研究结论:农民权益的底线保障是宅基地资格权设置的初衷。资格权的“期权”逻辑可以指导实践中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拥有宅基地或农村住房保障,让城乡双栖人口盘活闲置宅基地的利用,让进城落户的新市民同步实现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


关键词: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宅基地资格权;选择权;实现形式


中国城市土地供给错配:特征事实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

作者:程开明,于静涵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供给错配的典型特征,明晰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提升土地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经验证据。研究方法:从土地供给过度与供给不足视角解析城市土地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通过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构建城市土地供给错配指数,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供给错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城市规模、人口流动方向分别呈现出“东少西多”、“阶梯递减”、“逆向配置”特征。(2)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影响效应在不同类型城市存在异质性,城市土地供给过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作用强于土地供给不足。(3)城市土地供给过度通过创新创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双重路径显著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土地供给不足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应警惕土地配置过度的“经济效率”陷阱,强化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人地挂钩机制,因城施策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词:城市土地供给;错配指数;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创业发展


土地资源错配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效应与形成机制

作者:彭山桂1,李 敏1,王  健2,张  苗1

单位:1.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测度土地资源错配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效应,分析土地资源错配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扩展的HK模型、面板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层面上,资源错配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效应平均值为19.03%且呈上升趋势。区域层面上,损失效应大小排序为西部、东部、东北、中部。(2)全国层面上,资源错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主要症结在于土地资源错配。区域层面上,东部、中部地区的主要症结在于土地资源错配,西部、东北地区的主要症结在于资本错配。(3)全国层面上,机制障碍、数量结构均为土地资源错配的重要成因。区域层面上,土地资源错配的成因具有一定差异。研究结论:着力推动财税与政绩考核制度改革,调整基于地区、城市双重偏向的土地供给政策,有利于从机制障碍、数量结构两个维度化解土地资源错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关键词:土地资源错配;扩展的HK模型;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效应


产权残缺的折价效应及影响机制:

基于秦皇岛市“小产权房”交易价格的研究

作者:秦波1,郝美竹1,杨莹2

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秦皇岛三个市辖区“大”、“小”产权房市场交易价格数据,探究产权残缺在住房交易价格中的折价效应,并测度其中由于产权残缺引致的教育资源差异对交易价格的影响。研究方法:Hedonic特征价格模型、倾向得分匹配(PSM)和双重差分模型(DID)。研究结果:(1)产权残缺的折价效应在理论上包括产权不清导致交易成本升高所带来投资价值的折价,以及无法享受完整产权所保障的公共服务而导致使用价值的折价。(2)控制其他因素,秦皇岛“小产权房”相较“大产权房”折价约42.31%。(3)“小产权房”折价效应中约25.81%可归因于无法享受完整产权所保障的公共基础教育资源。研究结论:产权残缺的折价效应客观存在,深入探讨产权残缺对“小产权房”价格的影响对理解不动产交易价格形成机制具有理论意义,并在实践中为化解产权残缺带来的负外部性提供可能的治理思路。


关键词:产权残缺;小产权房;折价效应;特征价格;PSM-DID模型


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作者:卢新海1,2,崔海莹1,柯善淦1, 匡  兵1

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识别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和驱动机制,探索未来湖北省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研究方法:熵值法、Super-E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趋于协调发展,但仍处于初级协调水平,未来有充足提升空间;(2)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明显空间分化特征,主要呈现出中部>东部>西部的态势,但差距在不断缩小;(3)经济因素对耦合协调度为正向影响,自然因素在西部以负向影响为主,中部东部以正向影响为主,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发生了以负向影响为主到以正向影响为主的转变。研究结论: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发展要时刻把握经济、自然、社会因素对两个系统耦合协调的共同驱动。


关键词: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驱动机制;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多尺度视角下中国城市群外部形态紧凑扩张与内部功能发育空间错配

作者:何青松,王  博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多尺度视角揭示全国21个城市群内新旧建成区功能发育水平与空间分布格局,识别外部形态紧凑扩张而内部功能发育不良错配空间并探究其驱动机理,为城市群高质量协调发展背景下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景观扩张指数,空间错配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Maxent模型。研究结果:(1)新增填充型建成区功能发育水平整体表现为“ 南高北低”分布特征,呈显著集聚性与“南热北冷”空间分异格局。(2)“高—高”聚集区分布于南部成渝、长三角、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及珠三角城市群内,“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北部京津冀与山东半岛等城市群中。(3)中国城市群填充式扩张尚未实现外部形态与内部功能的空间协同发展,多数新区功能发育相对尚不成熟,各尺度下均以蔓延式空间错配为主。(4)地形、公共服务设施、经济水平与土地价值是造成空间错配驱动因素,而各因子对其影响机制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亟需秉持建设用地存量优化和提质增效新理念,促进新城区与老城区间各类要素合理配置与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以此构建兼顾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的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关键词:建设用地功能发育;多尺度;空间错配;驱动机理;空间格局;城市群


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变迁对耕地资源的影响

——基于1981—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数据

作者:余慧容,杜鹏飞

单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厘清城乡居民膳食需求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保障城乡居民健康营养的膳食需求及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膳食营养分析、耕地足迹方法。研究结果:(1)近39年来城乡居民植物性食物比例日趋减少、动物性食物比例上升,膳食能量、蛋白质、脂肪与胆固醇近几年均呈上升趋势,城乡膳食结构与营养差异在缩小;(2)受膳食结构、农业生产力及人口影响,城乡居民的人均膳食耕地足迹较于20世纪80年代均有所减少,但城乡居民的总膳食耕地足迹波动中有所上升,城镇居民的总膳食耕地足迹增加,农村居民的总膳食耕地足迹有所减少;(3)提高鲜瓜果及奶类食物比例、减少畜肉食物是未来城乡居民膳食优化方向;(4)预计2030年中高能量理想膳食模型的耕地足迹将进一步增加,甚至超过中国现有耕地面积。研究结论:城乡居民膳食变迁将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的压力,耕地保护对于保障国民健康营养膳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土地资源;耕地保护;耕地足迹法;膳食结构;营养均衡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的贝叶斯网络机器学习方法

作者:赵珂,夏清清,胡晓艳  

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重点实验室


摘要:研究目的:避免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及其权重体系建立的主观性,通过“数据海选——非线性认知——线性规则转化”的方式,探索能反映城镇建设适宜性影响因素之间真实联系、评价结果易于理解、便于落地实施的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方法:非线性机器学习、贝叶斯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贝叶斯网络非线性结构学习出的有向无圈网络(DAG)揭示了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影响的线性主次性,贝叶斯网络非线性参数学习出的各评价指标重要度映射出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线性重要度。研究结论:对比“专家经验线性评价”、“非线性贝叶斯网络评价”、“转化线性规则评价”三种方法评价结果,非线性贝叶斯网络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大大高于专家经验线性评价结果,转化线性规则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不如非线性贝叶斯网络评价,但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评价出的城镇建设适宜用地更加集中连片,评价结果易于感知、理解,可行性强。


关键词:城镇建设适宜性;机器学习;贝叶斯网络;非线性认知;线性规则


基于格网尺度的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

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光宗, 吕 凯, 李 峰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乡村调查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格网尺度,探究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及其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治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多样性指数、生态价值评估模型、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结果:(1)近十年南昌市建设用地增加最多,耕地数量减少最大;建设用地呈“一江两岸双中心分布”;耕地主要集中在南昌市北部鄱阳湖平原以及境内河湖平原上;各种地类在快速城市化时期演变较为复杂。(2)在1km×1km格网尺度下, ESV总值先增加后减少,整体从353.91亿元降至351.79亿元,表明南昌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潜力巨大;其中水资源供给占南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28.26%。(3)在空间上,各地类ESV表现为正相关性和聚集分布,ESV较低值区范围最广;总体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局部呈现高低、低高集聚,自然资源禀赋与人类活动是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在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中应当强调生态溢出价值的“集中连片式”保护模式,“组团式”生态治理模式,“廊道式”集约化开发利用模式。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析;格网尺度


扫码关注我们
最前沿的土地科学知识最新土地科学研究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