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龙女士,以及最后那根线

张3丰 新少数派 2022-03-19

来源:中产生活观察
ID:funbook2014


记得有一次参加郝伯村先生重走抗战路活动,在湖北宜昌长江边上,有一个宜昌大撤退纪念地。


郝先生喊孙女过来拍照,孙女把他拉到了长江边上,合照了一张。年轻一代,见到抗战遗迹已经没有太大的冲动,但是作为一个在台湾长大的孩子,却被长江吸引了。


大江大河,他们小时候在课本上看过。对他们来说,“中国”就是一个地理概念,从大江大河开始认知,开始想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像龙应台这一代人则不是这样。她对大陆无疑有着很深的感情,她的父亲是湖南人,母亲则是杭州淳安千岛湖边上长大。父母逃难到台湾,但是心却仍然在大陆。


龙应台的写作,是从批判台湾社会开始的,《野火集》的文章,大多只能算是时评,但是在当时的台湾也有很大影响。她到香港做教授,也写文章批评香港。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到大陆,当然是也是批评。很多年前她到了西南某中心城市,那里正在砍掉大树,她提出了强烈的批评意见,后来被这个城市封杀了好几年。


但是,就她的作品看,她对大陆还是温情居多。尤其是10年前的《目送》和去年的《天长地久》,因为主题都是写父母,她用情极深。在追寻父母足迹的时候,她的情感必须深入到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


作为一个“台湾人”,她对大陆的热情在岛上想必也会有一些争议。她对大陆的“牵挂”,首先是因为父母,其次还有一种文化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已经非常弱了,细到像一根线。但是在你读《天长地久》的时候,你依然能够感受到,这就是“中国人”的情感啊。



这根线可能也是最后的牵挂了。更青年的一代,要塑造这种认同,已经基本不可能了。你必须从“长江、黄河”开始讲起,有时候他们来到大陆,就像是普通的海外游客。


龙应台的儿子曾和她讨论过生死的问题。她的意见,是死后骨灰埋在地下,儿子想了很久,说,还是要建一个“坟”。如果没有坟,兄弟两个还有什么回到台湾的理由呢?


这个细节最触动我的,就是这个“坟”。这是真正中国式的感情,在龙应台身上还有很多,到了她的儿子安德烈和菲利普这两个混血儿身上,已经非常少了。


对龙应台这一代人,包括他们的批评,你都必须珍惜。否则,几十年后,那种情感就只能存在考古之中了。





-版权声明-


图文仅供思考与交流,感谢作者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小编处理。(联系、交流、合作请加编者微信:ding000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