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权威案例要旨】认定有效催收应当对银行是否实施催收、持卡人本人是否获悉催收信息进行审查

点击获取➤1000+套合同模板  全国法律人交流群2

点击阅读➤最全整理:2001-2023最高院已发布司法解释汇编(目录+全文)

点击阅读➤公司法律法规完整梳理版

来源:《案例刑法》,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认定有效催收应当对银行是否实施催收、持卡人本人是否获悉催收信息进行审查;透支行为发生在缓刑考验期之前但银行催收的截止期在缓刑考验期内的应当认定为新罪】[房毅信用卡诈骗案(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919号)](1)银行信函催收还是电话催收,都是催收方式之一,均需要其他证据的印证,即查证属实的,方能认定为有效催收。原则上银行应当证明其催收内容、持卡人本人已收悉银行催收信息,否则不能认定催收的效力。这种证明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由持卡人在催收函回执上签字认可,或者有电话录音的印证。信函催收的,如果持卡人外出,则其同住成年家属签收也可以视为持卡人签收,但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允许持卡人反证。如果持卡人能够举出证据证明其确实没有收到催收函,如其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长期在外未归,确没有收到家属签收的催收函,则催收不发生效力。实践中,被告人对当庭质证的催收记录不提出异议的,法院可以对催收的有效性予以认可。若被告人在庭审中提出异议,则需要具体分析:如果持卡人透支以后故意更换住址、电话号码逃避银行催收的,只要银行有证据证明按照信用卡协议约定的持卡人地址寄送了催收函或者拨打过电话,即可认定催收的效力;否则,银行单方面提供的催收记录,无法独立证实有效催收。(2)恶意透支行为发生在缓刑考验期前,但银行催收的截止期发生在缓刑考验期内的,其所犯罪行系新罪,应当撤销缓刑,予以并罚。具体理由如下:第一,从构成特征分析,“非法占有目的”和“经催收不还”是认定“恶意透支”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要件。从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字面含义看,“非法占有为目的”和“经催收不还”之间用了一个连接词“并且”,表明法律规定要求二者同时具备,持卡人才可构成“恶意透支”,其中“经催收不还”是“恶意透支”的法定构成要件之一,不能缺少。第二,从行为特征分析,仅有透支行为尚不符合信用卡诈骗的行为特征,透支行为发生时,行为人是否归还欠款尚属于不确定状态,只有同时具备“经催收不还”这一不作为,才符合恶意透支型信用卡的行为特征。(3)因银行催收因素导致银行催收的截止期在缓刑考验期内的所引起的后果,亦是被告人“经催收不还”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推荐阅读——


☛ 律师必备326份文书大全(附下载)

☛ 律师办理民商事业务操作指引大汇总!(共21件)

 最全整理:2001-2022最高院已发布司法解释汇编

 《民法典》全文+司法解释

☛ 2022版:刑法司法解释分类整理+地方刑事司法规范汇编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精品法律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