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万元租金换来20亿元项目,值!

初冬时节,上海植物园苗圃里,一件件如派盆景生机勃勃,独具匠心的造型受到游人追捧。与此同时,在上海多所高校周边的“科创苗圃”里,一株株如皋“科创盆景”茁壮成长,潜心完成从“0”到“1”的嬗变。

如皋港(上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是如皋市长江镇去年在上海市杨浦区打造的一块“科创飞地”。中心内,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李莉正带领8名博士在测试半导体制造全自动虚拟量测系统。由她牵头研发的半导体高端清洗设备去胶清洁度达到99.99%以上,打破了我国半导体和光电业高端清洗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在160公里之外的长江镇,这一产品已实现产业化,今年销售额将突破4000万元。

从去年起,李莉经常往返于上海与如皋之间。每次过江,她就会完成一次“身份转换”:从国内数字孪生工业软件学术带头人、掌握34项发明专利的高校教授,变成南通泓海自动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负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拳头产品”。

“筑巢引凤、离岸孵化”是如皋聚力引入科创资源的“先手棋”。2021年以来,如皋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合作打造5个在沪“科创飞地”,截至目前已引入83棵科创“种苗”,成功孵化19个产业项目“飞”回如皋。

高质量项目建设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斯堪尼亚、金鹰等一批重特大项目集群挺进“皋”地,但优质科创项目招引难,缺少初创型科技企业,成为如皋产业创新的“心病”。

“深化产业创新协同,做好跨江融合文章。”如皋市委书记何益军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市部署要求,迎应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大势,按照“全国研发、一线孵化、如皋转化”思路,主动承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辐射效应和科创资源富集的溢出效应,“零距离”链接科创资源,“嵌入式”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持续刷新高质量发展辨识度,建设南通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

走进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大零号湾”的如皋高新区“科创飞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2块印有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名称的牌匾。这里是如皋与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合作共建的离岸孵化器,首期面积3000平方米,年租金100万元,已入驻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公共平台、霖鼎光学上海研发中心等平台项目。

科技成果上海孵化,产业项目如皋转化。位于如皋高新区的沪苏科创产业园内,总投资20亿元的霖鼎超精密微纳光学产业基地综合楼、研发设计楼已封顶,工人正加紧内部装修。“整条生产线将于明年4月运转起来。”项目负责人林宏裕介绍。

“100万元租金换来20亿元项目,值!”如皋市委常委、副市长、如皋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陈鸣华介绍,霖鼎光学是如皋首个成功实现“飞地孵化、如皋转化”的项目,将进一步坚定依托“沪上飞地”的优质创新资源,孕育更多“高精尖”项目落户如皋。

与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仅一路之隔,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飞地”不到一年就“满员”,引来11个科创项目入驻。今年,复旦大学教授王盛章领衔的医疗科技项目从飞地“飞出”,在如皋注册成立南通慈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华丽蜕变。王盛章说,如皋“科创飞地”房租减免,直接拎包入驻,还有一揽子扶持政策和贴心服务,全方位呵护项目快速孵化。

对初创型企业来说,因资产较轻且无抵押物,很难通过传统融资渠道从银行获得贷款。“政府出面协调,我们只需安心‘落地’。”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迈可罗如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必勤说道,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协调企业对接产业引导基金,帮助化解资金难题。

如皋从研发、孵化、融资、扩张等方面,为飞地项目打造“全生命周期”优质营商服务环境:在南通率先成立科创投集团,推出规模5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如皋市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代办中心在上海设立离岸审批服务专窗,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免费代办和审批“—站式”服务……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马麟收到好消息:其领衔的“面向下一代板间互联的高速光路板及核心波导组件项目”斩获第二届南通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截至目前,如皋飞地项目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个、南通科创项目认定2个、南通“江海英才”认定2人。如皋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帮助飞地项目落地转化挣得“第一桶金”。

“科创飞地激发创新活力!”如皋市市长王鸣昊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如皋新认定科创项目数、高企申报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等多项指标位居南通第一。如皋将继续深耕“飞地孵化+如皋转化”“产业概念认证中心+如皋中试熟化基地”“大城市总部+如皋产业协同基地”模式,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路径。


来源:如皋市人民政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