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小六子”、“小九子”的六条扯蛋

茶坊掌柜 石庄大茶坊 2023-11-06

昨天有个朋友批评我们推出的《从“小六子”到“小九子”了》过于敷衍,就是简单的信息搬运。这一点我们自己也清楚,一开始看到这些材料,我们也曾经想过是不是能写点分析的东西,考虑到自己对这方面不了解,不知道从哪个角度解读分析就作罢了。

既然有朋友提出了批评,我们就改正错误。尝试着围绕“小九子”写点东西,视角比较业余,说抛砖引玉,似乎也有点不配,那就供闲来无事的朋友茶余饭后一哂。


这位朋友拿如皋和海安对比,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大家海安目前也只是外表暂时光鲜。

我记得若干年前,网上有人对比如皋和海安的卫星地图,嘲笑海安“铁皮棚子”多,摊子铺得大而已。

所谓“铁皮棚子”指的是海安前些年引入的那些不那么高端的项目。那些年,我们这边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引进了很多“高精尖”的大项目,还投入了不少真金白银……

我们这边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海安那边呢,那些当初被我们看不上的小项目现在正在发力,源源不断地为地方上提供税收和就业岗位。甚至于还惠及我们如皋人,吸引了如皋人跑过去打工。

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些话我们就不说了给大家添堵了,前两天有一个朋友的留言总结得非常到位:


有一个朋友在留言中,描述了一种与招商引资相关的现象,颇有现实意义。

这位朋友没有点出具体的地点,我们也不知道本地招商队伍中是否存在这类现象。我们把它贴出来,没有其他意思,仅仅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昨天有一个朋友留言提到了本地这些年经常“营商环境考核第一”,刚刚我再去看的时候,发现他把这条留言删了。

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我们有着全省第一的营商环境,为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却排名全市倒数第二?这个“第一”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


虚荣心人皆有之。我观察到我们如皋有一个习惯,有些项目八字还没一瞥,天就黑乎乎的了——因为他们把牛全部吹上了天。

这就好比,我这篇文章才写了一个开头,马上就发个朋友圈:我写了一篇文章,真的是字字珠玑,妙笔生花……

对于这种作风,我只能用两个字来描述:轻浮。

我曾经私下和某些宣传口子的朋友聊过,我认为基层的对外宣传应该基于两点:传递思想、塑造形象。现在没有思想可以对外传递,连地方形象的塑造也搞得云里雾里不着实地。有些牛也不是不能吹,可以稍微慢一点,等事情有了几分眉目再吹。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说到,感觉现在地方上宣传应该少做点,多搞实业。我觉得这个朋友说得也对,也不对。他看到了地方现状中的问题,但没能把“某地的宣传”和“宣传”区分开来。

吹牛的宣传,当然是越少越好。真正深入现实,研究问题、发掘优点的宣传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昨天有一个朋友的留言很有意思,点出了一个我们认为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基层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抱怨,现在本地的农村人居环境抓得有点极端了。一方面打破了很多老百姓的生活习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另一方面,由于考核严苛,村里不投入大量的财力就很难在考核中拿到一个好成绩。以前有人在留言中提到,人居环境的考核会掏空村级财力,生活中我也曾经听说过有些薄弱村为了应付考核甚至借钱搞人居环境……

好些事单独看,当然是好的、是对的,但是否适应本地的具体情况呢?

经济好的时候,折腾折腾也无所谓,现在经济形势不好,是不是该换个思维呢?


这两年如皋在文化上确实算得上有所作为,“治沙精神”的弘扬、“沙元炳企业家精神”的发掘,都算搞得轰轰烈烈。从眼前的结果来看,这些美好的精神并没有能转化成生产力

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一些地方无论是学习“治沙精神”还是学习“沙元炳企业家精神”,更多的是摆一个姿态,图的是表面形式的轰轰烈烈,没有多少人真正触及这些地方文化精神的内涵。

这么说吧,就我的观察来说,本地体制内有不少人琢磨的不是如何真正地把工作做好,而是如何让领导认为他把工作做好了。

要真正把事情做好,麻烦和风险是很大的,这个不需要细说。

让领导认为他把事情做好了,这个就简单多了。主要有三块:态度、过程、结果。LD重视的事,不管能不能做,先拿出一个全力以赴的态度来,这样LD自然会心生好感。至于过程么,也简单,千方百计让LD知道他有多不容易,多汇报多请示之类的。至于结果,更简单了,XX工程大家都懂的。

这三步搞定了,自然是皆大欢喜。同时,很多的事情,自然就……

我知道有人会说,某某地方实际上是怎么怎么样的……说的也许是实情。我想问的是,人家会做的事,我们真的不会还是真的没做?大家的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落在后面,总归是有点原因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