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要上PC”—小麦领域Plant Cell上论文合辑(九)

Meng Wang 小麦研究联盟 2021-11-03


1
30       
本期作者:Meng Wang


编者按:尽管近两年的IF不是很理想,Plant Cell(下简称PC)无疑仍是也将会继续是植物学研究的殿堂级期刊。从11月28日小编推送PC上小麦种子萌发/休眠的QTL文章开始,接下来每周周二,我们会将2005年以后在PC上发表的小麦领域研究论文进行逐一梳理和推送,以飨读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合辑题为“我要上PC”,是比照“我要上春晚”而诙谐命名;由于对研究内容要求较系统、文章发表要求较高和审稿机制较严格,PC上面的文章确实值得深入学习;但我们公众号倡导大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思路、内容和意义上,而不是只看重和崇拜高影响因子^_^。

 

最近中华大地上从北到南,白雪皑皑。看到一些做其他作物的童鞋,尤其是做大棚蔬菜研究的小伙伴,聊到大雪对这些作物的危害。不禁想到冬小麦的神奇,正所谓“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说的就是雪对于小麦的利处。而在小麦研究领域,春化、耐寒研究也是亮点满满的一个方向,包括Jorge院士和严六零老师克隆的VRN1-VRN4,以及种康院士组的工作(种院士可不是只做水稻,也做小麦哦)。所以,当常常听到有学生感叹小麦研究就是一个坑,我很想说,这个坑里有很多在别的坑挖不到的宝藏呢。

今天讲解是2012年1月在PC上发表的文章“The Ph1 Locus Suppresses Cdk2-Type Activity during Premeiosis and Meiosis in Wheat”,关于小麦中独有的另一个宝藏的故事。其实Ph1的故事小编很早就知道,一直不敢写,一来这个遗传位点研究历史悠久,二来这个位点太经典、太有名,但又比较复杂,所以小编很怕能力有限,写不好。15年小编与一位利用酵母等做DNA复制和减数分裂方向“大生物学”基础研究的“青千”(回国两年,17年该青千在Cell上发表文章)聊天,没想到他也知道小麦中的Ph1,可见Ph1的名气。今天硬着头皮写,不对之处还请海涵,欢迎指正。

 

书归正传,该文主要在JIC完成,通讯作者是执着Ph1多年的Graham Moore教授Ph1到底是负责什么的遗传位点呢?为什么说它是小麦独有的研究宝藏呢?我们一直说,小麦是异源六倍体作物,基因组是AABBDD,那么AA是像二倍体植物那样的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s),而A与B(或D)则是多倍体植物特有的部分同源染色体(Homoeologous chromosomes)(见下图)。虽然称为部分同源染色体,但其之间相似度太太太高了,所以在减数分裂等的同源染色体配对(pairing)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部分同源染色体被当做同源染色体而配对Ph1Pairing homoeologous 1)就是这个过程的核心调控位点,通过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而避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从而维持了小麦的基因组稳定性和遗传育性。


Moore教授曾在2008年写过一篇综述,题为“The Ph1 locus - a story 50 years in the making”。1958年,Riley和Chapman在Nature杂志报道了小麦5B染色体上存在一个遗传位点(Ph1),控制小麦的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揭开了故事的帷幕(下图)。时光飞逝到2018年,Ph1的故事已经持续了60年之久。这60年里,一方面,以Sears等小麦先驱研究者为代表,尝试通过操纵Ph1,提高染色体重组效率,促进小麦与其他近缘物种的种间杂交,加速小麦的育种;另一方面,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Moore为代表,尝试着通过图位克隆等手段去鉴定Ph1的基因和其背后的分子机制。


2006年,Moore组在Nature报道了Ph1的图位克隆结果(下图),将Ph1定位为5B染色体一段2.5Mb的区域,这段区域中包含一段亚端粒异染色质片段(a segment of subtelomeric heterochromatin),这个片段有一串成串分布的cdc2(后称为cdk2)基因,预测最有可能是Ph1的候选基因。但是奇怪的是,这串cdc2是一串假基因。


2007年,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串cdc2就是Ph1的候选基因,Moore组又在Annals of Botany上发表“Detailed Dissection of the Chromosomal RegionContaining the Ph1 Locus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With Deletion Mutants and Expression Profiling”,利用更多的突变体(由于cdc2是假基因,不适合做转基因),表达分析发现5B上的cdc2虽然是假基因,但可以影响5A和5D上的CDC2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Ph1的作用机制。这里说一下CDC2到底是什么,其蛋白与哺乳动物的CDK2蛋白(cyclin-dependent kinase,周期蛋白依赖激酶)同源性最高,CDK2蛋白在动物等中已经证明,其磷酸化功能可以影响染色体凝聚状态(chromosome condensation)而调控细胞周期、DNA复制过程。


这还没完,2008年,小麦研究的大牛Diter von Wettstein和Kulvinder S. Gill在PNAS也报道了Ph1的图位克隆结果,这次他们将Ph1定位到450kb的区域内,并暗示这段区域内的减数分裂特异基因Zip1Scp1Cor1RAD50RAD51, 和RAD57(尤其RAD系列可是减数分裂过程大名鼎鼎的调控蛋白)有可能是Ph1的候选基因。


所以这篇12年的PC算是Moore组进一步证明为什么成串cdc2Ph1的候选基因。研究主要是基于CDK2的作用机理,也就是CDK2的磷酸化功能,依靠药理学实验、遗传材料,分析了Ph1+和Ph1-材料中组蛋白H1的磷酸化程度,得出了“cdc2抑制其他CDC2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到组蛋白H1等减数分裂重要蛋白磷酸化”的model。其在摘要中的这句“Our study does indeed reveal such effects, suggesting that Cdk2-type phosphorylation has amajor role in determining chromosome specificity during meiosis.”的背后意思确实也值得品味。


不管怎样,Ph1的发现和应用对于小麦的育种工作至关重要,所以解析Ph1的负责基因和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也意义重大。不管成串的cdc2是不是Ph1的真正基因,Moore组提出的这个model也是很有意思的,尤其对于小麦这样一个存在大量重复基因和假基因的物种来说。这个model看似有点绕,又很新奇,或许这就是你们说的小麦就是一个坑吧,哈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