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MJ:基因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胖瘦?7万人随访50年数据扎心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2021-01-28

好身材吃不胖的瘦子叫人心生羡慕,又难免怀疑自己是“易胖体质”。胖瘦与否,能算到基因头上吗?或者真的只是管不住嘴又没迈开腿?


近日BMJ刊登的一项研究就尝试回答了这个灵魂拷问。研究表明,对个人发胖而言,基因确实要“背锅”,而更重要的是,饮食改变和缺乏运动等环境因素会显著放大基因带来的差距,让肥胖风险实实在在变成肉眼可见的体重指数(BMI)飙升。


 截图来源:BMJ官网


自1975年以来,肥胖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几乎增加了两倍,BMI≥30的成人比例从4%上升至13%。研究第一作者,Maria Brandkvist医生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1958年,一件适合玛丽莲·梦露腰围的连衣裙,尺码通常在8到12之间,而如今,同样的尺寸被标记为00码。服装业对尺寸的悄然更改,折射出了肥胖的流行。


然而,这种流行的起源还没有被完全阐明。饮食模式的改变和久坐的生活方式是两个明显的潜在环境因素,微生物群等生物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带来影响。这些长期趋势可能在整个人群层面导致肥胖流行。而在遗传角度,有双胞胎研究显示肥胖的遗传力约为0.5-0.8,这个数字又让基因对个体的作用显得十分强大。


图片来源:pixabay


那么,随着环境变化,遗传对肥胖的影响程度会发生变化吗?


为了量化这一点,来自挪威的研究人员在大规模人群中进行了长达五十多年的研究。研究纳入了67,305名13-80岁的受试者,在1963年-2008年期间对他们多次测量身高和体重,以分析BMI的变化。


数据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挪威人群的BMI普遍显著增加。而且与年龄更大的人群相比,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在年轻时期就已经有了相当高的BMI。


▲在同样的年纪时,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BMI一代比一代高(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根据肥胖遗传易感性的高低,研究人员还将受试者平均分为了五组。他们发现,在各个时间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遗传易感性最高的最低的人群之间,BMI都有着显著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几十年来,这种体重差距在不断扩大。


比如,对35岁、平均身高的男性来说,在19世纪60年代,遗传易感性最高人群比最低人群约重3.9kg。到了21世纪,相似的基因差异会让体重差增至6.8kg。此外,这些人还将因为“致胖”环境再重7.1kg。Brandkvist医生解释,“这13.9kg的体重增长主要还是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但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有影响。


▲随着时间推移,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肥胖遗传易感性最高(蓝色)和最低(橙色)人群的BMI差距逐渐扩大(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总的来说:

  • 无论是否遗传易感人群,近几十年来人们的体重都有所增加,这表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是肥胖流行的主要原因。

  • 对于每代人来说,基因也都会影响胖瘦。

  • 但随着时间推移,在“致胖”环境作用下,基因的影响程度在不断被放大,导致人们的体重进一步持续走高。


Maria Brandkvist医生认为,承认环境因素的重要性,有助于全社会倡导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逆转肥胖流行。在同步刊发的社论中,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则评论表示,更多了解个体差异仍然非常关键,深入探索基因的影响,对解决个体的肥胖问题更有效。


不过,在无法改变先天条件的当下,还是如研究团队所言,先管住嘴迈开腿吧。毕竟,同样的基因下,是微胖、普通胖,还是更胖,可就靠生活方式决定了。


参考资料(可上下滑动查看) 

[1] Maria Brandkvist, et al., (2019). Global epidemiology of use of and disparities in caesarean sections. The Lancet, 10.1016/S0140-6736(18)31928-7

[2]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body weight since 1960s due to interplay between genes and environment. Retrieved July 4, 2019,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7/b-sii070119.php

[3] Genes, yes, but obesity pandemic mostly down to diet: study. Retrieved July 5, 2019, from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9-07-genes-obesity-pandemic-diet.html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文章底部留言;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推荐阅读

中国10万人数据印证哈佛研究:“坏”胆固醇太低,中风风险反升高!

甲亢的这种常见疗法,竟与癌症风险升高有关?迄今最大队列研究敲警钟

柳叶刀:颠覆!儿童肺炎主导病因竟是病毒,而现有疫苗均针对细菌……

JAMA子刊:仅3小时,三手烟就改变了近400个基因表达!

剑桥大学:现在开始,每周活动150分钟,仍可以预防大量死亡风险

点个“在看”,分享医学新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