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11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知其白而守其黑:书生李书磊

中国新闻周刊 船夫日記 2022-11-24 14:53 Posted on 浙江
导读:10月31日电 中央宣传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共北京市委31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首场报告会。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作报告。
内容提要:
01.  神圣、牺牲与浪漫
02.  “发扬蹈厉的北大青春”
03.  “恰逢其时地成熟起来”
04.  入仕与读书
05. 仕途快车道
06. 华丽转身


“10岁的神童,20岁的才子,30岁的庸人,40岁的老不死。”
在自己的文章里,李书磊不断引用这段话。
1990年,李书磊26岁,博士毕业,刚进入中央党校语文教研室工作半年。
在一次小范围的研讨会上,欣赏他的室主任用这段话当众劝勉这个14岁就考上北京大学的公认的“神童”,不要像火柴一样转瞬即灭
当时,历经人生冷暖的李书磊正在使自己逐渐习惯“平庸而快乐”的日子,这段话如当头一棒,令他自省。从此,“避免庸人的命运”在他之后的人生中如警钟长鸣,不管是在中央党校副校长任上,还是担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短短两年,或是2016年初履新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纪委书记之时。
01 神圣、牺牲与浪漫
李书磊常常梦见初中校园。
1964年,李书磊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刘庵村,自小家贫,温饱都勉强。
父亲在原阳二中教书,一周回家一次。
哥哥大李书磊十多岁,在离家不远的破车庄学校做民办教师,待他如兄如父。
李书磊还未上小学就求哥哥教他识字,未及学龄便进了哥哥任教的学校。
他左肩背一个大大的书包装课本,右肩挎一个小小的红色塑料袋装“红宝书”。
学校离家二里多路,年幼的他还不能一口气走完这段路,中间得停下来歇脚。上小学时,他就能背36首毛泽东诗词,而且用的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周围人总夸他聪明。
1978年,14岁的李书磊高中毕业,考上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
他对这个专业并不了解,只是希望能在图书馆里读遍所有专业的书,成为亚里士多德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那年秋天,他坐着北上的列车,觉得整个世界刚刚苏醒,前途未可限量,如同他刚刚开始的人生。
02 “发扬蹈厉的北大青春”
在班级里,14岁的李书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
北京大学1977级经济系学生、后来成为政治学者的吴稼祥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当时经济系和图书馆学系男生都住37号楼,上课、吃饭常常碰到。
很快,圆脸、个子比其他人矮一大截的李书磊引起了大家注意。
“我那时想,他为什么不去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呢?”
在80年代的北大中文系,最高理想往往是当作家、发表小说。
如果哪个同学在书报上发表了小说,大家就会争相传阅,羡慕不已。甚至,学生还被允许用诗歌、小说等作品代替毕业论文。
李书磊也被这种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年纪尚小,不谙情爱,每日往来于图书馆、教室与宿舍,并无具体的阅读计划,只是一点点啃食着庞杂的著作。
他还加入了学校五四文学社的诗歌组,最多的时候,一天写一首诗。
大三时,李书磊决定放弃图书馆学,改修文学。
1982年,他如愿以偿,在数十名考生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是谢冕和张钟
李书磊对当代文学深感兴趣。他觉得,当代文学与现实紧紧贴合,充满挑战,蕴藏着“由冬返春般的勃勃生机”,呈现了“生命与情感日渐温热的真切感受”。
这种思想解放运动和精英意识,很快使李书磊摆脱了中学时代“通过报纸、课本认识世界的偏狭”,他感到自己的思想与心智“在不断的惊愕中进步,归于健全”。
03 “恰逢其时地成熟起来”
1986年,李书磊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文艺理论组。
工作一年多后,他再次考回北大,攻读现代文学博士,师从严家炎
虽转变了研究方向,但他对当代文学的兴趣并未停止。
在攻读博士期间,李书磊展现了不同寻常的社会活动、写作和科研能力。
他与当时的多数北大精英一样,关切文学、社会与政治,频繁发表评论文章。
他为现代主义风格的文学形式叫好,是“现代和现代化的信仰者”,相信市场经济和民主。
逐渐地,批评家李书磊的名号在北大叫响。
这拨文革后进入大学、集体崭露头角的评论家,被称为“青年批评家群体”或“第五代批评家”。
据说,这个辈分是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排起的。
1989年末,李书磊博士毕业,再次进入中央党校工作。
这之后的一两年中,他在北京西郊蓝靛厂附近赁屋而居。
此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代逐渐远去,不属于文人的市场经济时代即将到来。
李书磊话很少,也鲜有朋友来访,总是一个人在窗下读书。
他素来亲近现当代文学和西方文学,而此时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自我分析,这是因为面对“多变而陌生”的时代,人会本能地要从祖先的传统中寻找应对的力量和智慧。
04 入仕与读书
魏天祥仍然记得自己把李书磊招进党校的情形。
1984年,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文艺理论组分到了两个进人名额,党校组织部让副组长魏天祥去北大中文系招人。
北大中文系给魏天祥准备了几个被推荐者的档案,以及一本优秀作文选。优秀作文选的第一篇文章,作者便是李书磊。
李书磊的文章叫《我的生存空间》,大意是,读大学时他住上铺,生存空间有限,但发展前景却是无限的。“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新意,这个年轻人很有头脑、有眼光。”魏天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党校招人有一条不成文的标准:能写、能说。还没见到李书磊本人,魏天祥已决定要他。
1989年,李书磊博士毕业前,主动联系中央党校,想回来工作。
因党校系统调整,他原先所在的文艺理论组已并入语文教研室。语文教研室的领导之前便赏识李书磊,立刻联系学校组织部门。经过审查,李书磊回到党校,成为讲师。
在北大受到的学科训练和扎实的阅读基础使李书磊很快脱颖而出,被当作培养对象。党校教师均要参加挂职锻炼,确定李书磊的挂职地时,相关部门征求李书磊所在室领导的意见,对方表示,地方越偏远,越能锻炼他,越好。
1992年1月,李书磊赴河北省秦皇岛,在该市最贫困的青龙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
李书磊带着古书下乡,白天处理村中的大小杂事,晚上在农家炕头上阅读经史子集。人声、犬吠、鸡鸣,声声入耳。他想,孔子听到的,应该也是这些声音吧。
这种生活,恰恰是他在书斋时向往的。他不赞同读书人一味面对青灯故纸,汲汲于茶杯里的风波,而认为应作“观世音”,倾听众生苦乐。
别人眼里,做官是俗,读书是雅,他却觉得,“大俗对大雅有一种成就,大雅对大俗则有一种拯救”。
比如唐宋八大家,既是官员,也是文人,是他眼中难得的文化样本。
在他看来,做官大概是入世最深、阅人最多的职业,“既从此业而又能够博览古今中外的经史子集,该会有怎样的会心和觉悟啊”
1993年5月,李书磊结束挂职,回到党校,被提拔为语文教研室主任。这一年,他刚满29岁。
据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语文教研室教师透露,李书磊没有做副主任,是直接提为主任的。教研室内有人不服气,室领导直言:“他业务好,一心向学,品行也好,唯一的问题就是年纪小,但年龄不应是提职的障碍。”
此时的李书磊已是副教授,他在后记中提到了领导对他的寄语,他写道:“逃避庸人命运成了我生活的主题。”
他希望自己能永远拥有旺盛的求知和思想欲望,拥有经历并且表达人生的强烈的内心驱动,“一如少年时代”。
05 仕途快车道
1995年,31岁的李书磊被评为教授。
早于这一年,已有人建议破格升他为教授,但一位领导认为年轻人应踏实做学问,不应在乎虚名,没有同意。
1997年,李书磊被任命为文史教研部(语文教研室属于文史教研部)副主任。两年后,升任主任。
1999年春天,李书磊远赴美国哈佛大学,进入肯尼迪政治学院的“高级行政人员班”学习。这个班后来以“中国高级官员训练营”闻名。
班上共74名学员,3名中国人、1名巴拿马人,其余皆是美国联邦政府官员,年龄从30岁到60岁不等。
李书磊坐在阶梯教室的高处,眼前是一片秃顶。
这个班每天上8小时的课,连午餐时间都安排了一小时讲座。
李书磊觉得美国同学有一种“盛气凌人的优越感”,对不同文化、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的制度安排缺少了解、理解和同情。“他们以美国为标准去衡量世界,头脑也称得上是僵化了。”
2001年年中,37岁的李书磊成为中央党校的校委委员。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在“中管干部”序列,由中组部任免,人数在3到7人,参与党校事务的决定和投票。
2002年,李书磊从文史教研室主任调任培训部主任。培训部主要负责包括中青班在内的干部培训工作。不难看出,校领导已有意往管理方向培养他了。
2003年,李书磊出版了1998—2002年的文集《说什么激进》,自我鞭策仍在。他说:“但愿,30年后我自己还能坦然阅读这书,不被其中的种种纯洁所刺痛,不会心如刀搅。”
2004年2月,根据中组部安排,李书磊赴陕西,挂职西安市委副书记两年。
回京两年后,2008年6月,他出任教务部主任。当年12月,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
国家图书馆开办珍贵书籍文物展,李书磊约老主任一起去看。
老主任问他还有时间读书吗,他说,有,晚上。
老主任劝勉他,你是读书人,不要把本分丢掉。
他说,请你放心,我不会丢掉的。
06 彻底转身
2014年1月,李书磊调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2016年1月,李书磊上任北京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早在2013年,他就以中央党校副校长的身份,担任了中纪委委员。
吴稼祥认为,李书磊调任北京市纪委书记,是培养他书生气之外的“尚武精神”,了解社会阴暗面。
李书磊曾说,要守其黑而知其白,怀着坦然的心态应对商业化时代,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善工作。
书生李书磊已和不属于文人的市场经济时代和解,能以更宽容的心态视之。
因为,这不是异己的时代、别人的时代,而是自己的时代,“实际上正是这个时代解放了我们大家的愿望和能量”。
他要求自己,对于不良世风,应怀有智者和痴者的双重态度。智者的态度是指对于人性必有的缺陷、历史必经的过程要了悟,要坦然;痴者的态度是指对于自己所遇见的具体的不平要有拍案而起的勇气,要坚定地捍卫社会正义和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做犬儒和懦夫
李书磊推崇鲁迅的一句话:“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
他说,这“婴孩”是内心的期待与依恃,而如果这也算理想的话,“我们仍可自称为理想主义者”。
熟悉李书磊的老同事以为他会做一个大学问家,没想到他最终走上了仕途。“仕途也很好,书磊这样的人走上仕途,对我们党来说是个好事情。”
2003年之后,李书磊没有再出版著述,只参与了《雁塔乡村治理》(雁塔位于他曾挂职的西安市)的写作。
至此,他完成了学者到官员的转身。

-END-

欢迎分享到您朋友圈
点击关注

免责声明:除原创文章外,所载内容信息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发布或转载内容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收录于合集 #时政人物
 12个
下一篇黄奇帆最新演讲:“中国式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六条最具标志性的成就
周中明 | 论《金瓶梅》的人物心理描写
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自测题(第10天)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