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柚子 | 为什么扎根西藏?他用青春来作答

守望初心的 南京邮电大学 2024-04-17

从南邮毕业后

他扎根西藏七年

走进基层 深入群众

为雪域高原的社会工作带来新鲜的血液

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他就是我们优秀的校友陈鑫远

陈鑫远,江苏淮安人,中共党员,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原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2015年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2014年“创青春”创业大赛省级银奖、国家级铜奖;曾担任班级团支书、院社会工作协会主席。现任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羊达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党建办主任,工作期间记公务员三等功1次、获得“拉萨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表现突出个人”“拉萨市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专业助力,打造社工职业体系

2016年,从南京邮电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陈鑫远选择前往西藏工作,服务基层,至今已连续七年。

大学期间,陈鑫远系统地学习了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关注到了我国西藏地区的社会工作领域现状——西藏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等原因,其社会工作领域相对空白,不论是社会工作实践还是学科建设,发展都相对落后一些。“厚德、弘毅、求是、笃行”,本科四年来,南邮的校训润物无声,南邮人情系国脉的红色基因在陈鑫远内心深处开始激活。身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他迫切地想要为西藏做些什么。在辅导员陈皎老师印象里,陈鑫远很有思想,对社会工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很黑,但我不想白活一辈子。”提及陈鑫远,社会与人口学院原党委副书记陈迪生就对当初座谈会陈鑫远讲的这句话印象深刻。陈迪生为有志去西藏的同学们讲解地方政策,并分享他当年挂职西藏的工作经历,让陈鑫远们获益良多。毕业后,陈鑫远坚定地选择了远赴西藏。

虽然做了万全的准备工作,但真到西藏时,高原反应、饮食习惯以及语言障碍还是让初来乍到的陈鑫远十分不适应。为了尽快调整好自身状态,陈鑫远在空闲的时候会去周边跑步,以增强身体素质。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化的语言培训让陈鑫远对藏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鑫远还通过自学及请教同事,进一步理解不同藏语词汇的使用环境和深层含义。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陈鑫远的藏语水平越来越高,在西藏的生活和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

陈鑫远在堆龙德庆区村(居)社会工作者转聘人员面试现场

在南邮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陈鑫远找寻到了自己留在高原、扎根堆龙的意义,他发现,从事基层服务治理工作的更多是行政干部、村干部,而社会工作领域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这让他找到了用武之地。由于自身有一定的专业背景,陈鑫远毛遂自荐成为了堆龙德庆区村(居)社会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团队负责人。经过几个月的学习,陈鑫远带领团队打造出了“1+8”全链条社工职业体系,并在堆龙德庆区等地开始试点。“1+8”全链条社工职业体系包涵1个总方案和涵盖员额管理、准入机制、管理体系、岗位设置、待遇保障、考核管理、教育培训和退出淘汰机制8个配套制度,着眼建设一支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激发成员工作活力,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水平。

成功的硕果离不开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和因地制宜的智慧。在搭建社会工作机构的过程中,藏族同胞对社会工作的了解度不高、没有可借鉴的模板成了团队最棘手的问题。不同的发展环境塑造了不同的地区特色,几个月的时间里,团队吸取各地经验,消化吸收,打造出一个具有拉萨特色甚至堆龙特色的社会工作职业体系。同时,团队与西藏民族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团队合作并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依托这支专业力量,团队解决了专业人员空缺等难题。

堆龙德庆区村(居)社会工作者转聘人员初任培训班现场

在社会工作机构的宣传方面,陈鑫远并没有盲目扩大宣传,而是抓住了就业这个突破口。机构在现有的成员框架体系上进行了新的设计,招聘了一些从本土本村社区考出去的未就业大学生,吸纳这些人才返藏建设自己的家乡。“社会工作项目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在于实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去。”通过机构纳新的方式既解决了当地最紧迫的就业需求,又宣传了新建立的社会工作机构,一举两得。在这种创新性的宣传模式下,当地的社会工作逐渐变得越来越好。


帮扶脱贫,青春奉献第二故乡

帮助堆龙德庆区脱贫这份工作对于陈鑫远来说非常艰难,却有意义。在西藏,陈鑫远一直怀揣着为社会服务事业奉献青春的热血,关照社会弱势群体。他主要从事“以补脱贫”的工作,即通过生态补偿的形式,招聘一部分贫困的群众担任护林员、河长等,给予他们相应的薪资补偿,同时帮助他们脱贫。

陈鑫远来探望次旦一家

当地的结对帮扶制度是让基层干部和帮扶户结成一对一帮扶的关系,村民次旦就是陈鑫远的定点帮扶对象。次旦家中一共五口人,次旦和妻子都没有工作,家中三个孩子的上学压力和五个人的日常开销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解大致情况后,陈鑫远帮助次旦和他的妻子找到了工作,让这个原本只依赖种地生活的家庭有了额外收入。后来,陈鑫远帮助他申请了银行的贴息贷款,还不时为他们送去一些生活用品,2017-2019这两年间,这个五口之家发生了肉眼可见的转变。2019年,陈鑫远再次回访时,发现这个家庭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加盖了新房,户主次旦的脸上也浮现了久违的笑容。“当我看到这样的改变时,突然就明白了自己坚持的意义。”陈鑫远说道。

陈鑫远和次旦一家

心地善良、民风淳朴——这是陈鑫远对藏族同胞的整体印象。有一年因为工作的原因,陈鑫远没办法回家过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让远在他乡的陈鑫远无比想念亲人。当陈鑫远打算一个人在值班室过年时,藏族同事们纷纷邀请他去家中过年,参与大家庭的聚会。当时恰逢藏历新年,所有人欢欣鼓舞,场面浩大热闹。而陈鑫远也在西藏,一个离故乡几千多公里的地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对我来说,西藏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拓展热爱,见证传递西藏变迁

工作之余,陈鑫远喜欢用相机记录西藏。走遍沟沟坎坎,涉过大川大河,用镜头捕捉瞬间的美丽,感受生命的厚重和多彩。他的车上总会放置相机和三脚架,对陈鑫远而言,记录生活是习惯,也是热爱。不仅如此,陈鑫远还把这份“热爱”用到了工作中。日常下村采集素材、对宣传联络员进行摄影培训……陈鑫远一直活跃在工作一线,将这份“热爱”传递给他人。

日常下村采集素材

在乡镇工作时,陈鑫远意识到基层的信息交流过程中,线下张贴简报这种宣传方式的受众群体十分有限,村民们获取资讯信息的渠道较窄。如何让群众更便捷地了解到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如何在政府和群众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一番思索下,陈鑫远将目光投放到了线上宣传。从此,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成了宣传的第二个阵地。

“马乡那些事”是陈鑫远创建的第一个公众号,也是西藏地区乡镇街道的第一个公众号。“马乡那些事”这个名字是由同事们集体投票选出的,包含着陈鑫远和同事们的期待——希望它能以一种更加轻松的方式去传递官方的信息。创建伊始,乡镇里没有人懂得如何运营微信公众号,陈鑫远作为方案的提出者,自然而然地接下了这个任务。从稿件的采写、编辑、再到发布,他在做中学,一步步摸索起步。“马乡那些事”慢慢有了起色,小有所成的同时,他也开始帮助乡里培养运维公众号的人才。得益于团队的精心运营和各方支持,公众号在第一年就收获了一万多粉丝。马乡的活动不断,媒体的更新也接连不断,如今账号在相关工作人员的运维下依旧活跃,每当陈鑫远想起这支传承的火炬,奋斗的火苗便在他心中跳跃。

陈鑫远参与植树活动的场景

致知力行,踵事增华。他希望更多南邮学子能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找寻社会工作的价值。七年匆匆,服务基层作为陈鑫远一直以来的理想,如今终于在西藏这个神秘而又辽阔的高原上,开出坚韧的花。未来他还会继续坚守在这片热土上,做好本职工作,怀揣不变的初心和信仰,见证西藏地方的改变和发展。






守初心  为群众排忧解难

担使命  为基层服务创新

他将青春燃烧

在高原书写南邮人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采访、文案 | 潘芮斓 赵婉婷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尹   楠 李若愚

校对 | 徐   磊

责编 | 饶清强

点亮“在看”,希望柚子们都能在实现理想的路上迈进一大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