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传男博士第二期|“读博是修行,生活本身就很有趣”

博士传 中国传媒大学 2023-09-06

还记得上一期👇👇👇

新款男博士刘书亮:专注学术创新,也有一个可爱的日常~

引起热烈反馈

这不,传传今天又为大家带来两位在校博士生的“日常”

一起来学习、交流呀~


💡

韩飞:做得了学术,玩得转业务


“中传的博士怎么跟北大、清华的博士比竞争力呢,拿起笔能写,拿起摄像机能拍;仰望学术星空的同时,又能脚踏实务的大地,我想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韩飞

来自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纪录片方向的

韩飞算是一个全能型人才。

不同于外界眼中普遍的博士形象

他在讨论学术与实践行动中展示着专业的魅力。


 “学习研究和项目跟进” 


韩飞博士也是过着‍极充实的的生活,学习研究和项目跟进让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


2017学年,除了日常的课业科研,韩飞的主要时间是在创作人民日报思想政论片《改变中国的力量》,担任第四集《坚定文化自信》的导演。历时近一年的项目用他的话来说如同十月怀胎。调研,写稿,拍摄,后期制作,他的生活规律也按照项目进度在随时变变变。


策划阶段:这个阶段相对不是太匆忙,一般会8-9点起床,在梆子井或者南苑喝个粥。除了经常去人民日报社开策划会,这段时间的他经常的据点主要是学校图书馆,习惯在四楼靠窗的位子,尤其是下午,写东西查资料。累了偶尔转头看窗外,会猛地很敞亮。


一个项目往往包括很多方面,必须全部了解,尤其是这种政治性较强的政论片。比如中央开了那些重要的会,颁布了哪些重要的文件,现在一些前沿的观点,顶层对于它的认识是什么样的,都要通盘有个认识,所以这段时间,他要看很多的书,查很多的资料,还要找专家培训咨询。

中午没有固定的饭点,具体时间看早上完成的效率。

晚饭后,他偶尔会去南操跑步。


调研拍摄阶段:全国各地外跑。做调研、开会、踩点、采访、拍摄。

过去的几个月,先后去了浙江、湖南、河北等地的十几个城市调研拍摄。

在这个阶段会经常熬夜,甚至会有通宵,比较辛苦。

曾有一次去杭州调研,飞机晚点了,本来是下午5点的飞机凌晨两点多才飞,到达是已然凌晨5点多,但采访时间就在8点,于是只能就这样放弃睡眠。

偶尔自己查资料也会不知不觉到夜里2点。

有时候任务突然会发布下来,如30号采访,29号晚就要写好采访提纲,可能会到半夜。

当然这种熬夜不是每时每刻的常态。

采访拍摄中

采访拍摄中


考博的选择 

韩飞的硕士也是在传媒大学读的,毕业后通过校招进入江苏卫视,做了一年节目研发与导演,操刀过如《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金曲捞》等项目。后来又决定读博是因为感觉现在还不是太着急挣钱,可能清净下来去读读书,趁着年轻去探索更多的人生未知性,会很有意思,不让生活那么单调。



在他的朋友圈相册封面上,有这样一张图,也许正可以表达他的想法:以前是学电视的,后来去做电视,把书用来垫桌子。“接下来我准备把桌子腿锯了,把书端端正正地再放在桌子上。当然你的生活里,还是有电视。”

参加学术会议

2016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导演组(图左二为韩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Q:休闲时光有哪些兴趣爱好?

A:未跟进项目时的闲暇时光,喜欢看电影,尤其是纪录片,近期有看过《我的诗篇》《摇摇晃晃的人间》《二十二》等的点映会。喜欢旅游,外拍也算是顺便旅游了,即使是晚上拍完很累也还会去尝一下好吃的。在忙碌的岁月不忘记发现生活中的美。偶尔会跟之前的老朋友聚个餐,聊聊最近的一些事情,不过最近他们都开始聊起养生了。

和同学聚会

Q:对师弟师妹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A:说这些太早了,没有一个人可以去指挥另外一个人的人生,能进传媒大学的每个人起码都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不要指望别人的建议来过活,既然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就按你的想法来。


 读博的困惑和愿景 


读博对他来说,也属于一种调试和探索过程。“这算是场修行吗?”他有时在跑步的时候也在反问自己。


“如今的这个时代,太过仓促焦躁,很多细节都没了。而学校的一面围墙可以帮你隔绝掉很多东西,让你有可能放慢脚步,去沉淀,去体味。这几年,墙外的珠江绿洲房价翻了不止一倍,但学生的身份,会让你感觉这一切似乎还离你很远。” 韩飞感慨到。“对我来说,学校是一个港湾,进可攻,退可守,但我不会把学校当成一个避风港。”他承认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天枰座的他一直也在寻找平衡,关于物质和精神、关于感情和学业,最近的项目让他尴尬地摊手说“好像抛弃了生活”,他准备在做完项目后一个人去个安静的地方旅行,去看些老朋友,然后正式开启2018,希望能沉淀出一篇对得起时间的论文。

 


 来自博导的评价 


韩飞的博导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教授,这位中国纪录片学界的领军人物也是韩飞的硕士导师,对于这个再次投入其门下的学生,他这样评价:




💡

孔亮:相比起来,我对生活本身兴趣更大


“人生清单就像那个月亮,抬头看看会发觉其实自己有很多想做的事情,虽然当下不一定有时间去做,但会觉得一有空闲时,或者说一能够脱离出来时,是有奔头的,有方向的。”

——孔亮

来自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专业中国播音学方向的孔亮,

是外表与内在齐飞的美男子,

有自己清晰的人生规划,并且持之以恒,慎终如始。


 孔亮的学习生活 


‍‍‍‍‍‍‍‍‍早上有专业课时6:50就起了,没课自然醒一般会在8:00到9:00之间,早餐有时会就在西门外随便买,有时会走到北苑喝粥吃广院肉饼,也有时会去星光喝鸡蛋汤。他笑称,“吃一顿有尊严的早餐是对一天起码的尊重。”

有专业课就上课学习,没有课就在宿舍公寓或图书馆里自己学习。


公寓就在学校里,离专业楼很近,孔亮喜欢待在宿舍里,因为环境很好,公寓楼是老楼,房顶特别高,很通透,不压抑,不闭塞,窗户朝西,有阳光洒落在窗台上,洒落在窗外的花园草树上,没有闹哄哄的杂音,只有美好的静谧。

每天正常吃饭,饭点相对固定,三餐不落。中午会给自己午休时间,以免下午有课的时候特别困。



 考博的选择 

谈到为什么要考博,孔亮说,对他而言不是每件事都有明确的为什么,也许只是当下的一个想法。当然,他坦言自己对攻博本身这一个过程比较好奇,这是最直接的动因。再有,他希望在一个合适的年纪去高校教书,这也是他作出这个选择的原因。

今年孔亮刚刚入学,博一,平时比较忙,课程多,学术会议还有很多繁琐的事情,是叠加起来的。刚入学没多久,会暂时有一个适应期。经常需要写论文,输出的东西太多,频次太多。反过来,输入的东西就太少了,有时感觉捉襟见肘。现在他也在想法子平衡。


“有压力的时候我就选择夜跑。从高三毕业那年开始,也有七八年了。有时候脑子特别累,就想让身子也累一点。南操还不错,就是我去的那个点都没灯了。或者出去吃点好吃的东西也行。”


喜欢一个人  但不是‘孤独患者’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长度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所以在孔亮看来,“看电影不是爱好,而是在体验不同的生命过程。”他想把豆瓣评分8以上的电影都看完,他目前也正在努力。

孔亮的书·电影清单中的一部分


有时候他会很愿意一个人去做一些事情,一人游或一人食。“老觉得跟朋友在一块你得说点什么,再熟络的关系你也得说吧,那有时候就怕会错过些什么,不管是食物的味道还是街景的一角,而味道还有风景,需要静心、全心感受。”但他表明他不是‘孤独患者’,“这些事我都可以跟别人一起去做,只是那是一种不一样的经验”,孔亮笑着说。


当然除了文艺的爱好外,还有很接地气的兴趣,那就是玩桌游,特别是狼人杀,还因为狼人杀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平时也会花时间去看相关的视频,如熊猫上的panda kill,战旗上的lying man等等。

和同学朋友一起聚餐


 曾经的研究生生活 

研究生生活虽然已成为“过往”,但于他个人来说却是获益良多。“就是觉得很幸运吧,选导也好,上课也好,跟宿舍兄弟相处也好,都很圆满,觉得一切都很幸运。”孔亮的硕士培养类似双导师制,分别是校内的翁佳老师和校外的白岩松老师。  “翁老师的课是常上常新的那种,经常能想到新点子让课堂更有活力,特别好。”不单是业务,翁老师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孔亮。“一顿有尊严的早餐其实是翁老师的专利,一位温良可爱,有生活态度的老师。”


谈到能够有幸入选白岩松老师的“东西联大”,他认为那无关优秀,只是缘分,“这是老白自己说的,缘分是一种独特的珍贵。”在孔亮看来,在联大的学习给了他一组新的“基因”。“联大的每个人都有,涵盖方方面面,但都是老白给的。”

白岩松所带的“东西联大”研究生


 曾经在上海广播的日子 

研究生毕业后,孔亮离开北京,去了SMG工作。“上海的新闻做得很好,而且老一辈的许多大师前辈都还在一线,还有大师哥大师姐带着,所以在新闻广播的成长是很快的。”


他说自己很喜欢上海这座城市,“充满精致的、诗意的美感”,也很感恩那里的一切。“想象中刚入职应该会很辛苦,房租啊通勤啊加班啊什么的,但广播中心好像为我挡掉了所有这些,领导老师同事们都对我很好,超感谢!”

和SMG同事合影


 还有想说的吗 


Q:对师弟师妹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A:哈哈哈,都在校歌里了,珍惜春光吧。



 来自博导的评价 

孔亮师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志华教授,曾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曾门”亲如一家的相处氛围,都让他时刻感受到幸福。那么,作为导师的曾老师对孔亮有什么评价呢?曾志华教授这样说:



今!日!互!动!

关于读博,你有什么想法💡吗?

你身边又有怎样的博士,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欢迎留言告诉传传呀~


▍猜你喜欢!(点击即可阅读)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工作开始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记者  |  曹雅涵

编辑  |  曹雅涵

摄影  |  徐郝丞

责编  |  刘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