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播音腔中的春风化雨|访第十二届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曾志华

2016-11-09 中国传媒大学

奥黛丽 . 赫本曾说

若要有优美的嘴唇,

要讲亲切的话;

若要有可爱的眼睛,

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若要有优雅的姿态,

走路请记住行人不止你一个。




今天传传带您走近

一位优美、可爱、优雅的老师


来,先听一段音频

(诗歌作者:朱永新)


声音美的人,生活也会很美

来看她的朋友圈日常

👇




生活这么美的人

必然感染着身边的学生


王睿智无论平时的着装,还是每周的读书分享,亦或是不定期看展、游玩,曾老师总在带领我们去发现美、体悟美。新生话剧票、海棠花溪、学期游学、圣诞礼物······这些都是每一位曾门新人的“幸福标配”,就是在这些或大或小的活动中,她以身示范,教会了我们,生活除了琐碎的日常之外还有情趣之美、精神之美。
老师的优雅更体现在她的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关怀着别人。且不说老师常年如一日地关心照顾着师母赵老师,也不说她对学生的悉心呵护,即使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比如出租车司机、小吃摊上的老板,老师也会用眼体察,用心关照。曾老师的优雅,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缕春风,这缕春风的背后,是她那颗对生活热爱、对学生关爱和对他人平等而尊重的美丽心灵。 孙良


黄婉晴曾老师让我对“为人师表”这个词有了真切的体会。不论是待人接物的态度,还是对待专业的精神,如果说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5分,那么她对自己的要求至少是10分。在刚入校的时候老师就对我们说,要“简单做人,认真做事”,一直以来,她也是这样践行的。
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晚上熬夜是老师的家常便饭,经常上课,课题,论文连轴转,但是教给我们的内容永远是最新的,备课从来不给自己一点点偷懒的机会。曾老师的内心既温暖又善良,其实曾老师每周都去给赵奶奶拖地,每次买菜都是两份,常年如此。 冯柳琴


当当当当

曾老师来啦~

 


 



曾志华简介



曾志华教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国家级测试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播音主持业务、电视节目策划、广告配音艺术等。

主要论著:《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研究》、《影响历史进程的新闻发布会》、《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主持人语言中“留白”的机理探微》、《从受众的审美期待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定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的建立对受众文化品位的先导与提升》、《传统意蕴中的现代追求——从凤凰“台声”看海外华语播音的风格定位》、《中国故事广播频率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现状与思考》、《普通话语音教程》、《广告配音教程》等。参与撰写了《中国播音学》、《广播节目播音主持》、《全国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资格考试大纲及训练教材》、《电视节目策划学》、《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语言和谐艺术论》、《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研究》等著作;主持、参与国家级、部级、校级课题多项,并多次获奖。教学之余,长期参与广播电视的一线实践,担任主持人、策划及顾问,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第十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中,我校曾志华教授名列其中。



因材施教的引导者和陪跑者


如今的曾志华,已经教出不少品学兼优的播音专业学生。当年的她,亦如这些学生一样勤学苦练。她回想起自己当年上大学时同学们都回家的暑假,她一个人呆在学校,努力修正自己的普通话发音。而如今走上播音教学的岗位,她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单单是“练”。


在曾志华看来,语音发声的训练,要从“找错”开始。“练的话,如果你不知道你的错误在哪儿,你可能就是巩固你的错误,而不是纠正你的错误。”  因此,她总会根据学生的发音情况,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醒同学们注意纠正。


其次是“听”。“语言是一个口耳之学……得先建立正确的模板,听出标准读音和自己的读音有什么不同。” 到第三步,才是“练”。而对于专业技巧之外的训练,曾志华强调文化底蕴的不断积累。她认为这是支撑学生在播音主持的职业生涯中能走得更好更远的重要基石。


因材施教,是曾志华奉行的教学原则之一。


曾志华的教学范围覆盖了本硕博等层次。她用三个“力”来描述她的学生们:本科生的“活力”,硕士生的“凝聚力”,博士生的“学习力”。


对待充满活力的本科生们,曾志华尊重其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给予必要的规范引导。在做人方面,她希望学生们尊重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专业要求方面,曾志华要求个性化和多样化应该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之上。10多年来,曾志华在本科生课堂上有两个“坚持”,一是坚持让学生两周一篇读书笔记,一是坚持倒计时3分钟的新闻发布,目的是让学生们养成读书的习惯,也养成对社会和世界关注的习惯。


△ 曾老师与01播本回母校聚会的学生合影


硕士生们团结友爱,勤奋努力,他们认真上课,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这些都让曾志华感到欣慰。此时,她会延续着“引导员”的角色,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研究方向相融合,并逐步形成踏实严谨的学术规范。


 曾老师与2015级硕士小课合影


△ 曾老师与2013级硕士答辩后合影


而对于大多已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博士生,曾志华说她更多的是 “陪跑员”的角色,陪伴他们走过博士研究生的岁月,也汲取他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她会对博士新生们说:“欢迎你们入学。很好,我们一块儿爬坡,我们共同学习。”她和她的博士生们有一个不定期的学术沙龙,名叫“播博汇”,每次一个选题,大家展开热烈甚至是激烈的思想交锋。



 

结伴生活情怀的曾门师生


曾志华浑身溢满情怀。“生活多美好!”这是曾志华的好友、诗人李琦的一句话。曾志华挑眉,仰头,舒展双手,如同想要拥抱这个世界一般,说出这一句她十分喜欢的诗句。她说这话给了她很大的影响,俨然已成为她的一种生活态度。


作为老师,曾志华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来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看见花开叶落,怦然心动也好,惋惜伤感也罢,都是对生活的关注。“如果对于这样一类大自然的生灵,你都怀有一种热爱之心的话,那你对于高级生命,就是人,更有敬畏之心。”她期待学生们能够在大学里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乐于把生活中的美好分享给他人的曾志华,也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她把自己所喜爱的话剧票、海棠花、美食、游学、交流会等带到学生面前,与大家分享。这些,在学生王睿智的描述中,是“曾门学生的‘幸福标配’”。

△ 曾老师与13播本小课组在国家大剧院看演出


这些生活情趣,也能够与专业实践相辅相成,让学生们津津乐道。每年三四月,她都会带着学生们去元大都遗址,观赏海棠花溪。春日煦阳里,清溪红船上,这一群年轻人落落大方站起来吟咏诗歌。春色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亦是游人眼中的风景。学生尹帅回忆起海棠花开的盛景说:“第一次感受到游和学可以成为一体,在风景如画的地方用声音和专业去表达心情的畅快淋漓……写到这里又想起曾师暖如春风的笑容,多想在花开时节又逢君。”



嫣然一笑的海棠花

怎敌这蓬勃怒放的青春!

满眼春光斗日光

也难以穿越这司马古台长城长!

(转自曾老师朋友圈)


除了生活情趣上的引导与陪伴之外,曾志华给予的,还有学生们耳濡目染学到的老师言传身教,诸如此类的陪伴,不胜枚举。


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她都会要求学生们做人,简单、真诚;做学问,求实、善疑。因此,她希望每一位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在读后各抒己见,落笔成文。而她自己亦孜孜不倦地学习。王睿智提及一次讲座,他坐在后排,无意瞥见前排就坐的曾老师。“只见她边听边记,手几乎没有停下来。那一刻觉得好惭愧,自己的老师永远都这么认真,自己还有什么不认真的理由呢。”他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是曾志华在搜索教学音视频(案例)“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得偿所愿的感慨,亦是她与学生之间温情互动的写照。


曾志华的研究生之间会有一个交接仪式。当新一届的师弟师妹进入师门后,师哥师姐会将一本菜单递到他们手中——他们总是在一下午的导师课后,在星光超市楼上与老师共进晚餐。餐桌上谈笑风生舒心畅谈,亦聆听谆谆教诲。


还有一个交接的物品,是曾志华的提包。尊师重道的学生们深觉老师辛苦,与老师同行时,总会主动帮老师拎包,希冀让老师得以拥有一小会儿的轻松。这是学生们对老师辛苦的分担,而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曾志华在采访中提及时,微抿着嘴唇,用沉默克制着自己的哽咽。她不让学生们交接,因为这是自己的私事,不应该麻烦学生,但是学生们仍旧锲而不舍,一届一届地把老师的提包托付给师弟师妹,也把老师托付给了他们。


曾志华是易被学生感动的性情中人。当然,这也与学生们走心的关怀和言行密不可分。


有学生从交流的地方寄来大包的凤梨酥,给曾老师,给同级朋友,给师弟师妹。


有学生走在路上,听到与她相似的声音,会立即发信息问她,老师那是您吗?老师我想您了!


有学生从远处赶来,只是为了在老师家门口放一包糖,并附上贺卡,提醒老师:天冷了,您可以吃点糖块儿,补充能量。轻轻地来,悄悄地走,并不打扰老师,直到曾志华回家看到门口的东西,才知道她曾经来过…


这些细节常常把曾志华感动地不知说什么是好。


“我给他们再多都是应该的。”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曾志华如此评价自己的付出。学生们的感动让她深觉自己是一个很幸福的人。“我要惜福。”她如此说。



承上启下的播音人


曾志华曾经师从我国播音界的泰斗张颂教授。张颂老师去世后,每年11月10日老师的忌日或是冬至,她都会带着她的学生们,去给老师扫墓。师承关系使得曾志华更能接触到这位孜孜不倦钻研学术、风趣且有情怀的老师。“他是中国播音学学科的创立者,我们不应该忘记他。”曾志华怀念起她的恩师,“我也希望学生们都不要忘记这么一位老人。”


授予知识的老师总是让人尊敬,引导生活的老师更是让人亲近。张颂教授是这样一位二者兼有的教师,而他的学生曾志华在向他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如他一般,成为了这样的一位老师。


△  曾老师与恩师张颂教授


在采访的最后,曾志华一如既往地用她温和且有力的声音,说出她对学生们的两句寄语:

“感谢老天,让我们相识、相知,这是一种缘分,我很惜缘。我们都要惜缘!”


“感谢你们,让我得以陪伴你们走过你们人生中最青春的这一段旅程!我很清楚,你们都是一颗又一颗的星星,老师的责任就是把你们放在你们最应该放置的位置上!”


曾志华说这些话的时候,视线望向窗外辽远。也许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此时她的右手肘呈现出向内的姿势,指尖攥在一起,指向她心脏的位置。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 ● ●


记者 | 徐婷 · 邵海涵 

编辑 | 徐婷 · 邵海涵 

音频 | 曾志华

责编 | 刘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