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教育

烽视角20 || 王 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把握好“四个关系”

王 烽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全文共3321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纳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战略部署,赋予了教育综合改革新定位和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工作的重心。


综合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改革方法论,体现了对教育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要更加重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方案的系统设计、改革任务的内在联系、改革措施的相互协同和改革策略的统筹优化,要针对前期改革中的突出问题,优化调整策略方法,提升改革效能。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握好以下四对关系。


一、在全面改革与体制改革的关系上,要更加重视体制改革


教育强国建设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需要推动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其中,教育制度、教育治理改革,也就是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同样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正确处理了“改革”同“发展”的关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带动了以简政放权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循此路径,以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和考试招生制度等基本教育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开启了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的壮阔进程,极大激发了教育发展活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伟大跨越。历史证明,以政府与学校关系调整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是所有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教育改革也从注重资源和规模扩张转为质量和效益导向,但是教育简政放权的历史进程尚未完成,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过细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有加剧趋势,激发教育事业发展活力、激发基层和学校创造力迫在眉睫。


教育体制改革应以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这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任务。其中管理体制改革是关键和突破口,如果没有深刻的管理体制改革,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和保障机制改革就只能“戴着镣铐跳舞”,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产生各种变异,带来新的问题。以往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经常遇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两难问题,如果仍然因怕出差错而不断收紧,就无法跳出这一困境。唯一出路就是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进程,与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同步引入“治理”的理念和模式,在管办评分离框架下,探索依法治教、多元参与、平等协商、民主监督等教育治理机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教育治理模式。


二、在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关系上,要更加聚焦问题导向


教育改革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也需要能解决现实问题。过去我们曾有过类似的教训,解决某些眼前教育问题的措施也许是短期有效的,但只能算是权宜之计,长远看会带来更多问题;或者一味强调宏大目标、宏观视野,以图“毕其功于一役”,但可能会忽视现实存在的具体问题,导致政策脱离实际。当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鲜明的目标导向,更要着重强调改革的问题导向。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改革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坚决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没有问题、没有障碍就不需要改革。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厘清教育重大目标与关键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实际上,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教育改革的目标达成与问题解决是不可分割的。面向建设教育强国目标,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本身强不强首先体现在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教育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最终也体现在人才上。因此,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任务,应该是为每个孩子都成才提供机会和通道,让人才多样化成长,让创新人才喷涌而出,根本在于提供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伴随每个人终身的灵活开放的教育。这与发展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应试学习负担、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过度教育竞争和“内卷”问题,从目标到措施都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强调问题导向,就是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三、在顶层设计与基层生态的关系上,要更加关照基层生态


加强顶层设计是坚持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保障,是教育综合改革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改革不能缺少好的顶层设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的内容分开表述,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教育对外开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在教育强国建设新阶段,需要总结过去改革的成就经验,体现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思路,系统设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方略。同时也应看到,不同地方的情况差异较大,再完善的顶层设计也不一定意味着成功的改革。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很好,但在地方和学校层面有的得不到执行,有的只是选择性执行,有的不顾自身实际一刀切执行,政策“空转”“中梗阻”“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比较普遍。


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应更多考虑基层教育生态的复杂性,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顶层设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上级不能代替下级思考,政府更不能代替学校做事。顶层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设计顶层”,为基层改革创新留出充分空间。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首先要梳理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都有哪些、都来自哪里,关键还在于推动政府自身改革。归根到底要遵从现代教育治理的基本规范,尊重和营造基层健康教育生态。要厘清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学校边界,为学校和地方松绑减负,谨慎实施工程项目,激励普遍的自主创新,在改革措施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社会参与,凝聚广泛共识,获得基层、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形成改革合力。


四、在重点推进与整体联动的关系上,要更加注重整体联动


教育改革千头万绪,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在复杂的改革事项中确定若干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优先推进,以达到最大改革效果,进而带动整体改革。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高等教育选材方式和普通高中教学模式深刻变革,有效缓解了义务教育择校问题;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后,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破“五唯”的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健全“五育”全面培养体系,推动基础教育育人方式的整体性重塑。这些改革抓住了教育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取得了可贵进展,然而也要承认,改革推进困难重重,改革效用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究其原因,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机制还不健全,有些触动利益格局和打破路径依赖的深层次改革尚未破局。


改革重点必然是改革难点,切入点小但牵扯的范围不小,触及的问题往往更深刻,更需要整体协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本质上都不是技术层面的改革,而是深刻的体制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为例,表面看是评什么、怎么评的技术问题,实质上是谁来评、评了以后有什么用的体制机制问题。学校自己评、社会评、政府评都会有不同的效果,也对应着不同的评价方式和内容;教育评价改革与中高考是什么关系、与学校在当地政府获得各方面资源有什么关系,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是什么关系,等等,这些权利利益问题如果没有解决,教育评价改革就势必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可见,重点推进的改革更需要用“钉钉子”的精神落实,更需要完善的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部门协同、整体联动。


完善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机制任重道远,但时不我待。

(本文作者系本刊编委,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推荐↓

《中小学管理》2023年总目录

王 烽丨学校:承载公共利益的共同体

王 烽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需探寻新路径

王 烽丨夯实教育强国基点:基础教育需要七个关键突破

王 烽丨以创新变革实现民办学校高质量发展

王 烽丨我们的教育需要真正的创新

王 烽丨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五个着力点





9期文章回顾  



刘莉莉丨校长讲话如何更有魅力?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9期 · 烽视角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在线购刊请点击↑↑↑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