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踏歌而行,追寻新教育的梦

东城明哥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杜黎明——


我与朱永新老师结缘于2002年,是从阅读朱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从而慢慢走近朱老师。


2017年,我校成为新教育东阳试验区的首批18个试点学校之一。从此,正式成为“新教育”大家庭的一员,成了一名“新教育人”。


担任校长已经8年多了,但我一直不愿放弃在课堂教学上的探索与追求。


我愿意成为新教育的行者,去追逐一种“单纯而又美好”、“幸福而又简单”的校园生活,迈着铿锵的步子、聆听着生命拔节的声音,向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光明彼岸前行。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踏歌而行,追寻新教育的梦

作者|杜黎明

浙江省东阳市南溪小学 


我与朱永新老师结缘于2002年,是从阅读朱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从而慢慢走近朱老师。若干年后,因为关注了朱老师的微博,从而知道了新教育,知道了“点灯人”。如果说,阅读《我的教育理想》在我心中播下了理想教育的种子,那么,阅读朱老师的微博,让我开始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实践。或许与新教育的渊源可以从这里追溯,数年来,尤其是正式加盟新教育实验之后,在新教育的理想光照下,我开始了在新教育路上的“踏歌前行”,追逐我的教育梦。



寻梦


那年,我19岁(实际不满18周岁),踏上了三尺讲台,成了一名年轻的小学教师,从此成为一名“好老师”成了我的追求。


我工作的第一个单位是在城郊,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基本都是住校。为了打发漫漫长夜,读书也便成为唯一的消遣。感谢那段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时光,让我经常触摸书籍的温度,也让我在这个时间遇到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


我早已记不清这本书是在什么地方购入的,只记得书里面把教师生活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描绘得异常可爱。要知道一个刚刚入行的新教师,又是在农村,教学技巧、教育方法只有在师范里学得那点教条,然而教条遇上活生生的人往往是没有用的,怎么办?除了自己摸索,自然就是靠看书了。可想而知,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惊喜。我想这本书的作者心里肯定藏着一个美好的理想,对教育未来的一种美好憧憬,否则在他的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不会如此可爱,从此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朱永新”这个名字,留下“理想教育”的印记。(《一颗种子的生命历程——我与新教育的故事》)



慢慢的,枯燥的生活因为了理想的滋润变得更加充实,从大队辅导员、教科室负责人起步,逐渐成长为学校的中层领导,我也调到了另外一所学校担任教导主任。我至今记得当时中心学校校长对我说的话:让你去这所学校,就是让你用自己的热情、干劲去带动这所学校发展。于是,我一个刚刚20出头的年轻人,担起了一副重担。


24虚岁,这个年龄放到现在也就是刚刚大学毕业,而我要面对本校以及辖属3个完小近60位教师,而且一多半年龄比我长,老师们早已习惯了安逸过日子。怎么打开局面?一个小年轻,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带头。论文,我自己带头写;课题,我自己带头做……慢慢地,学校老师在各种比赛中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一年之后,学校考评从倒数跃升为正数第一。为什么?那是因为在这一潭静水中加入了一条好动的“鲶鱼”,最终让静水中的鱼儿都活动了。


曾经,我也有机会走出教育系统,进入乡镇工作,然而最终被我放弃了,理由是我不适合乡镇工作。但我自己清楚,任何工作都是可以从不熟悉到熟悉的,乡镇工作也是如此,放弃的理由是因为我心中还有一个成为“好老师”的梦想。



筑梦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11年3月,教育局党委任命我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面对老单位、新岗位,如何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成了我的重点工作。好在多年前埋藏在心中的那颗“理想教育”的种子开始萌动了。


上任伊始,我就提出了“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围绕办学理念我着重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寻根问史,二是阅读行动。(《行走大地的思想者——新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角色》)


一个民族不能忘却历史,一所学校也不能忘记自己的过往。2018全国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上,提出了一句口号:教育好孩子,需要一个村庄的力量。显然,在接续学校历史的过程中,我发掘了学校所在地村的育人价值。我校的办学历史可以远溯宋元之际的“横城义塾”,而学校所在地的村名就是来自建村始祖明仲公对子女后代的期望,明仲公本人饱读诗书,是当时横城义塾的讲学,他希望子孙后代能“安心攻读儒家学说”,故将村名取为“安儒”。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当然不能让孩子们再去攻读“儒家学说”,如何传承呢?那便是“以文化人”。这四个字嫁接在这个600年历史古村的文化之上,“化”能将“文”与“人”很好的对接,用中华文字、文学、文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润,使之具有“家国情怀”。


有了理念,如何使之落地?我想到了阅读,以“营造书香校园”为抓手让理念落地生根。我曾经用三句俗语概括了我们营造书香校园的过程(参阅我的人文叙事《校园是人文教育最大的场域》)。第一句话“螺蛳壳里打道场”。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读书的场所,担任校长后的第一个暑假,我成了设计师,虽然没有学过设计,甚至美术也是弱项的我,只是凭着一腔热情,用两个月时间把一个四面透风,堆满破桌烂椅的仓库,一个学生从来不会涉足的杂物间,被我们的团队打造成了一处别具匠心的文化场。第二句话“借鸡生蛋,水炸油条。”为了推进这项工作,我主动对接在校内开展“一校一书读国学”活动,到处化缘为孩子募集书籍,精打细算合理利用好财政配套的专项经费。另外主动创建市级特色书香校园,用奖励的2万元经费给孩子们添置了数千册书籍。第三句话“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为了激发孩子们阅读的乐趣,我们创造性地推出了“考级授衔”:凡是通过考级的学生,授予相应的“阅读衔”。而阅读衔我们仿照军衔制,分为三等十二级,将校尉三等,每等又设上大中小四级,分别对应小学的十二个学期。



逐梦


2017年,我校成为新教育东阳试验区的首批18个试点学校之一。从此,正式成为“新教育”大家庭的一员,成了一名“新教育人”。


首先是理念认同。为了让老师们对新教育理念产生认同,我特地在为老师们定购了有关新教育的书籍:《新教育之梦》、《朱永新教育演讲录》、《朱永新访谈录》等数本书籍。开学后,我给老师们作了题为《启程,去拥抱新教育》的主题报告,用我的语言为老师从“什么是新教育”、“为什么是新教育”、“怎么做新教育”3个纬度阐述了对新教育的理解。老师们也在会上进行了暑期读书体会。大家慢慢形成了共识:不要对新教育有畏惧感,只要你走进新教育,你就会发现跟新教育似曾相识,会有天然的亲切感,因为新教育是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长出来,它就如同一根链子,我们之前的做法就如同一颗颗珍珠,用新教育去串联,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一串艳丽的珍珠项链。当那本淡黄色封面的《走近朱永新,走进新教育》摆在我办公桌上时,我真真切切的知道,我们学校的新教育实验已经真真切切地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了输出这种认识,我还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中开通了“新教育在线”专栏,定期推送老师学习新教育、践行新教育的心得体会。(《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新教育认为“生命就是书写一个故事(叙事),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而生命叙事则是新教育人独有的一种行走方式,作为叙事的主体通过生命叙事,老师们探知了儿童世界的纯真、发现了校园生活的美好、感悟了教师职业的幸福。当然,通过生命叙事我们的老师还向他人传递了这份美好与幸福。2017年年度生命叙事征集活动中,全校42位老师中有32人递交了,占全市130余篇的近四成。2018年年度生命叙事,又有32位老师上交了自己的叙事,我将文稿细细阅读,发现有好几位老师的叙事写得颇为精彩,于是我萌生了结集成册的念头。我为叙事集撰写了序言——《行走,在新教育路上》,其中我写道:“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2017年下半年以来,作为一个新教育人,我和我们,我们和咱们的学校向着光明那方行进,朝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进。(《我是一粒新教育的种子》)



其次是行动跟进。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作为一所规模不大不小的学校,如果全面推进,则会顾此失彼,最终将流于形式。于是我们有所侧重选择了“营造书香校园”与“推进每月一事”两项,营造书香校园,我们有基础、有积淀,可以借助新教育这个平台继续做深做强;推进每月一事是因为契合我校“成人成事成才成功”的校训,更是我们培养“有家国情怀”的新时期少年的有利抓手。


为了增强思政教育的带入感,我们特别注重仪式。阅读考级授衔仪式,我们隆重举办了两届。在第一届授衔仪式上,我给孩子作了《我们为什么阅读?》的主题发言,我向孩子们刻画了“儒雅少年”的形象:男孩子谦逊、平和、温文尔雅,举手投足之间都流露着谦谦君子之风;女孩子,静的凝重,动的优雅,坐的端庄,行的洒脱,优雅大方,气质不凡。我向孩子们传递这样一种观点:阅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高贵与物质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是平静,是温文尔雅,是举止高尚,是待人以诚。第二届“授衔仪式”我照例作了一次主旨发言,题目是《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整篇讲话以“阅”字读音入手,给孩子们描绘了阅读的三个层次:阅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悦读,要体悟阅读的乐趣;越读,通过阅读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人。阅,留痕;悦,无边;越,梦想。(《阅读对学校意味着什么?》)


入学礼我们也成功操持了两届。2017届的入学礼放在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用以纪念这位中华民族先哲。2018届新生入学礼,我体会到了学校“以文化人”办学理念在学生生根、发芽了。因为下雨,2018届新生的入学礼被迫分成了上下两个半场。学生在入场、贴心愿卡之后,原来阴沉着的天竟然飘起雨,且越下越大,所有在场的师生都淋着雨。仪式即将被迫中断,此刻我突然发现六年级的孩子都在做着一个相同的动作,既没有彩排,也没有老师下令,所有六年级的学长尽管自己也淋着雨,却将手中贴心愿卡后留下的油纸遮挡在学弟学妹头上。于是,我用手机拍下了这画面,并将照片发在了微信朋友圈,留下这样几行字:


虽然自己淋着雨,

但把仅有的一点遮挡,

送给了学弟学妹。

这就是关爱,这就是善良,

也许典礼没有完成,

但你们已经传递了温暖、阐述了文明……


最近,我们又为三年级的孩子操持了“成长礼”。三年级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穿过气球拱门,走过红毯、签名,学生向父母敬献鲜花并拥抱,表达深深的谢意。家长阅读着孩子写的信,满脸的欣慰,有许多家长还流下了欢乐的泪水。全体学生向父母亲表演手语操,以表达感恩之情。我对孩子们说:“10岁,真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在这里你能看到童年的淘气与顽皮; 10岁,真是一个神奇的年龄,在这里你能看到少年的风华与意气。长大感觉很棒、很酷,但长大有自己的模样,那就是懂感恩、敢承担、善包容、乐分享。你们如同立夏昂扬生长的万物,愿你们时刻向上,自强不息,愿你们茁壮成长,长成属于自己的模样。”



圆梦


在学校推进新教育的过程中,我自己又能做点什么呢?我从新教育十大行动中给自己选择了“构筑理想课堂”和“师生共写随笔”两项作为个人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任学宝曾说:课堂是教育理想付诸于实践的核心地带。对这句话我深表赞同。我在青年教师“传承与创新”大讨论活动时,我对他们说:“青年教师把精力放到教学中来,老师们在课堂中锤炼自我。”同时分享了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理想课堂的表征与实现途径。理想课堂的表征是“三实”:真实、朴实、厚实;实现理想课堂的途径则是“五度”:解读教材有高度;制定目标讲尺度;准备素材要适度;教学展开重梯度;教学评价有温度。


2018年,我参加了金华市的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作为这次优质课评比中的唯一的校长选手,唯一的高级职称选手,与一群从年龄上来说可以成为我学生的青年才俊同台竞技,我想我至少还保持了一颗“年轻的心”。这次赛课提前一天告知内容,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设计等等都需要在一天时间内完成,这样除了考验参赛选手背后的团队是否强大,还要考验参赛者的对设计的理解领悟能力、课堂的应变能力等等。而我为了能进行试教,所以带走了学校一半的数学老师连夜进行准备,第一天晚上完成初稿,第二天清早试教,再修改,在上课之前进行了第二次试教,这样才最终完成了预定目标。(《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立于讲台上,涵泳杏坛愿悟课程意重重;行在学生间,徜徉课堂方品教学味悠悠。”这幅不算太工整的对联是我勉励自己多走上讲台,多与学生交流的自勉联。自加盟新教育以来,我已经在东阳、永康、义乌、金华、辽宁鞍山等多地开设了观摩课,听课的省内外老师达到数千人,而我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也为更多的老师悦纳。一堂堂的课上下来,感觉每次磨课都是异常辛苦的,从思路到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再调整……其实,与其说是人在磨课,倒不如说课炼了人。在一次次的磨课活动中,提升了自己对课堂的掌控力,提高了对教材的解读力,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力……


担任校长已经8年多了,但我一直不愿放弃在课堂教学上的探索与追求。虽然我十分明白,校长与数学教师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我几乎不能把这两面同时展示给他人欣赏,而我也清晰的知道作为校长应当多考虑学校的事情,而非只是自己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因为那样可以惠及更多的学生。即便如此,我依然不愿割舍自己对数学课堂的那份情,也是实在不愿舍弃在学科教学上的探索,也许会走得慢一点、累一点,但我还是愿意继续踉跄向前。


关注教学、聚焦课堂、修炼艺术,追求理想课堂的境界。我们永远走在探寻理想课堂的路上。


“师生共写随笔”是我的第二项自选动作,实际上是没有学生与我共写的。对于撰写随笔这个事情,我也不太陌生,早在2010年参加省骨干教师领雁培训时,我就曾利用培训的2个月时间写下了6万余字的培训心得,最后结集成册,作为校刊的专刊,并得到时任教育局主要领导的亲笔批示。当时我撰写心得的载体便是博客,而现在比较好的载体那就是微信公众号。2017年我申请了个人公众号“西甑峰下”,用以记录自己的点滴思考。


教师专业成长,新教育提倡“三专”: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目前公众号已经形成了三个较为固定的栏目:用以记录教育评论的“书生之言”;用以传播原创教学设计以及评课品课的“研课悟得”;用以记录自己教育生活、教学生活的“师言师语”。我虽然做不到日日更新,有时候甚至会连续一个月不更新,但所有的文章都是我自己键入电脑的原创文字,虽然不华丽,但字字真实,所以也有了一批固定的粉丝。(《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什么?——在新教育中成长》)



公众号虽然只有不到300人的关注量,但已有数篇文章的阅读量已经破千。《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是我读朱永新教授《新教育之梦》的读后感,内中提出了我对理想学校的憧憬:学校是静静的学园,闹闹的乐园,暖暖的家园。这篇文章获得了市“传承与创新”大讨论征文一等奖,在东阳教育公众号推送时阅读量达1500+,可见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年度叙事《不妨做朵“苔花”》荣获2017年生命叙事一等奖,我与新教育的故事《一颗种子的生命历程》刊发在《新教育报》上,这两篇叙事也有幸得到陈东强常务副院长的青睐,并在其公众号《守望新教育》上转发。在2018新教育高峰论坛征稿时,我撰写的人文教育叙事《校园是人文教育的最强场域》更是荣获特等奖,并应组委会邀请在大会发言,而我这篇叙事也有幸收录在《新教育报》高峰论坛专刊中。


新教育实验扎根我校以来,全体教师对新教育有陌生而熟悉,对新教育的认同感增强,老师们的职业“倦怠感”减少,在专业成长上有了新目标、新追求,也有了新成果。尤以新教育实验负责人潘培梁副校长取得的成绩更为丰硕,他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一年来发布了近40篇原创文字。参与便有收获,经历便有成长,他成为东阳市首批新教育种子教师,而且成为2018年市优秀种子教师,他已经受邀在数次新教育联盟活动中作主旨发言。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我校的蒋旭丹老师又应金华教育学院邀请,在该校“班级建设”培训班上作了主题发言。


老子曾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相信会有更多的老师因新教育而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能在专业上有所成长,乃至有所建树,能成为某一领域、某一区域的专家。


我愿意成为新教育的行者,去追逐一种“单纯而又美好”、“幸福而又简单”的校园生活,迈着铿锵的步子、聆听着生命拔节的声音,向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光明彼岸前行。(《相信的力量背后是见识和格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