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国学者:中国比西方更讲文明

马丁·雅克 人大重阳
2024-09-01


编者按:8月21日,英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在《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深刻的差异。例如,作为一个词语,“文明”几乎从未被西方用来描述发展中国家,除非是在遥远的过去。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深刻的差异。具体而言,中国是文明的产物,而西方国家是民族的产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方方面面:政府的性质、家庭的角色、个人的观念等无不受其影响。而西方国家只是近代的产物,难以理解“文明型国家”和“民族型国家”之间的区别。因此西方只会透过“民族型国家”的视角看待中国,但这种视角使西方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只能对中国有非常肤浅的了解。在这种视角下,中国不符合西方对“民族型国家”的评判标准也就不足为奇了:既然中国不是一个民族型国家,它又怎么能符合西方的这个标准呢?

事实上,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在经历“百年屈辱”的岁月里,中国因衰弱不堪而被迫尝试欧洲主导的国际体系准则和价值观,试图成为一个民族型国家。实际上,中国成了一个混合体,因为它被迫接受了双重身份:主体是文明型国家的身份,其次才是民族型国家的身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都完全建立在民族型国家的前提之上。由于接受了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国长期以来不得不以民族型国家的方式行事。

但现在,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随着自身变得更加强大、自信和有影响力,中国在处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反映了它独特的文明史和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它植根于中国的文明史。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西方看待世界的方式大相径庭,在民族型国家的历史传统中,找不到能与其相媲美的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华文明的演化方式。“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思想之一。“天下”的概念宏大到“普天之下”。这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产生民族型国家概念的西方方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西方的视角来看,民族型国家(而非全世界)的利益才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世界不过是民族型国家的集合。因此,受传统“天下”理念影响的中国,其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它包容而不排斥,观照的是整个世界而非仅仅是本民族。中国幅员辽阔,几乎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产生了一种截然不同于西方的世界观。从历史的视角看,“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以“天下为公”的思维来看待世界的。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思维方式。我们无法想象任何其他国家也会以这种全方位、包容性的方式思考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可以说是萌发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这一理念的精髓在于中国能够超越民族型国家的狭隘局限,提出更为宏大的倡议,落实更加广泛的行动。

以文明视角审视中国本身由来已久。一直以来,中华文明都对中国自身的结构、规范和思维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华文明产生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塑造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之间高度有序且协调统一的关系,其核心是文明型国家内部“文明”与“国家”之间亲密共生的关系。中国之所以能在超长的历史跨度下取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中华文明的力量。在过去两千年中,至少有四个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中国曾多次经历非常严重的衰落期,但它的韧性令世人瞩目——它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崛起——任何其他文明或国家都难以做到这一点。

并非只有中国将自己描述为一种文明。非洲、亚洲和南美洲都出现过很多不同的文明,但不幸的是,它们大多沦为欧洲殖民主义的牺牲品。殖民主义国家打着宣扬西方“普世价值”的旗号,有意识地破坏并抹杀了这些地方被殖民前的文明传统。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推翻了殖民统治,使世界上大多数人在现代第一次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而不再是殖民统治者的附属品。

但是,独立并不意味着尊重或平等。在西方现代化的迷思下,新独立国家的传统、习俗、宗教、思想、语言、自然疆界以及其他许多东西都丧失了,它们或被埋葬,或被限制在地下,或者直接被摧毁。它们的连续性和历史遭到了破坏,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无法弥补的破坏。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这些国家越来越渴望重新发现和挖掘他们的过去,去重新强调某些传统和习俗。这就是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渴望重拾或挖掘其文明史。随着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繁荣、越来越自信,这种愿望可能会愈发强烈。鉴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渴望,这些国家很自然地与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中国产生了共鸣,并欣然接受中国的主张。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十年乃至更远的未来,这一趋势会日益深化。

作为一个词语,“文明”几乎从未被西方用来描述发展中国家,除非是在遥远的过去。我们该如何解释这种明显的缺失呢?其实并不难,因为西方毁灭了许多文明。最赤裸裸的例子是美洲土著和澳大利亚原住民的遭遇,还有那些被贩卖为奴的西非人的命运。在殖民地,压迫和歧视的例子数不胜数。在西方现代化的名义下,这些文明被成功摧毁,丧失殆尽,它们被迫沦为西方全球扩张的牺牲品。当欧洲殖民者摧毁北美原住民时,北美印第安人的文明便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西方才不愿用“文明”一词来赞美或纪念他们,更遑论去挖掘或恢复他们过去的文化。北美印第安人的命运不断提醒着世人西方扩张的罪恶,这便是西方不承认或不认可文明理念的主要原因。

中国不仅坚持认为文明有着根本的重要性,还将文明的理念、文明的差异和文明多样性置于全球关注的前沿,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就是一个例证。让西方国家也提出类似倡议,显然是不可想象的。但对中国来说,提出这样的倡议却再自然不过。中国几千年来的成功,归功于其文明的延续性。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让“国家”与其“文明遗产”之间保持如此密切的关系。没有什么比中国的文明意识和西方对这一问题的无视和麻木更能解释中西世界观的深刻鸿沟。中国承认并尊重文明和传统的多样性,是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和平的世界的根本。西方的外交政策几乎从未提及这些传统,更遑论将其视为优先事项了。

中国自身的历史告诫我们,人类不仅要尊重文明的价值,更要将其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发展与文明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前者是经济,后者是文化。发展需要文明自信和文化自信,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是文明的伟大典范。中国主张文明的多样性不应被忽视、压制或否定,而应得到保护、恢复、弘扬、尊重和丰富。中国相信,所有文明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同样的价值,不同文明应交流互鉴,共同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推荐阅读

拉美8国30多位重要官员来人大重阳听中国发展课

中国外贸、外资、外事体制机制须朝更高标准迈进

全文发布:一份被18国媒体引述的中国智库报告

速读美国顶刊12:美国能恢复核试验吗?

重要!重要!重要!

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大家可以将“人大重阳”设为星标

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卡片

再点右上角三个点

就能看到“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别忘了“点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重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