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得间:做个高效的“槛内人” | 读书记

岑梅玲子 小荣说 2020-09-06
编者按

【读书记】是孙小荣·工作室成员的读书笔记精选。工作室以“一月一书一评”(即每月共读一本好书各写一篇书评)的方式,开拓视野,吸取经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工作室成员每月所撰写书评择优在“小荣说”发表,与读者分享,同时,也欢迎读过书评所评图书的读者撰写书评投稿、分享。

本期推荐 : 《书读完了》/ 金克木 著

读书有门槛么,如果说只要认识一些汉字就可以读起来,那么读书之法在于眼、口、耳的辨识能力;然而,读书的真正意义并非在于感官的满足,学生读书是知识的积累和求学,年轻人读书则是构建一个世界,读书是自我终身修养,所以读书当然不受年龄、时间、地域限制,但读书的门槛却始终横亘在读者面前,即——读书相与非相。

面对每年出版的大量著作,关于历史与未来的解构,是看得到的文章相貌,但是如何选择并能始终保持兴致盎然的阅读是相之外的方法;读懂书比读书更上一层的境界在于字与非字之别,可以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甚至抱着怀疑的态度,与作者辩论;读书的第三重境界,就是读物和读人,是给予文本意义之外,让读者解读世界的能力,让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深度。

上个世纪,有这样一个老头,认为“读书本无定法,只要各得其所”。他精通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梵文等多国语言,出版的著作有《印度文化论集》《孔乙己外传》等,译作有《通俗天文学》《三自性论》《摩诃婆罗多·初篇》;他还是一个“百科学”家,符号学、格式塔、数学逻辑、量子力学、天体物理、人工智能、计算机语言皆是他书中语言。他关注的始终是古代和现代的相通性,眼光却朝向未来,这让他的学识充满生命之趣,并在当下具有实用意义。

这位奇特的老头就是金克木,与陈寅格、钱钟书同为中国文化大家,这样一个好玩而复杂的人,把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和丰富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进入读书世界的方便法门。

读什么书?


2016 年,我国共出版图书 49.99 万种,但人们读书的时间反而在减少,当人们越来越追求能够从手机中获取“即时有用性”的速食消费时,所谓的“大部头”书籍或几千年的典籍被蒙尘收藏。由于缺少读书这个环节,人们更多是被动接受外来信息,随波逐流。而真正读书的人却掌握了与时代同频,甚至对抗社会习惯之道,破除壁垒,迈过门槛,从容地与世界交谈。

读书之人曾说“书读完了”,在金先生看来,“若只为了寻求基础文化知识,有创建能力的旧书就不多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书读完了”之说。就中国古书而言有《易经》《诗经》《尚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就外国书而言,也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培根、黑格尔、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人著作。这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犹如浓缩的维他命丸和“太空食品”。这类特点是高浓度的思想如何从已知转化为“懂了”。

金先生将心理学中格式塔观念应用于读书法门,格式塔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在读书中就是“得其大略,得其大体”,在此,他举了三种人工作特点,以此供读书人参考:

一种看相算命的人,看的是物的风水,人的格局,这在读书中就是结构和模式,是书的筋骨;一种是图书管理员,从书的纸墨、版型、字体“望气”识版,沿着这股气势可以望到书的价值高低;最后一种是报馆编辑,胸有全局,既清楚本报风向又要辨识社会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

这三个例子都在说读书犹如盖楼房,最坚实的地基自然是基础的文化知识,在此之上就面临选择什么样的建筑材料或者说什么样的书来构建文化帝国。对于一本好书而言,页码虽有终止,但会时时引导读者去回味和思考,那么这种读书的体验是无穷尽的,当读者将自己的理解与书中的文字融为一体,也就是说,读懂得书成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这个构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世界接触的过程。当一个人的认知力、思辨力、逻辑力不断得到练习提升,一层一层加盖,直至建筑封顶,这座大厦早已不是作者的“独奏”,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思想“和弦”。

怎么读懂?


中国书法艺术美学里面有一种创造法则叫做“计白当黑”,通过墨迹表现出有形的内容,仅仅是物体之“相”,而“留白”才是非相,是美学意境之最。这与“读书得间”的说法不谋而合,那么,如何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于无字中看出有字来。

金先生又为读者提供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问法,一种是找错法。

提问法,更像是对话体。今人与古人对话,现代与历史对话,小我与大世界对话。提问的效率很重要,如果谈话顺畅,读者得到启发就是正效率,如果谈过之后,一筹莫展,谈不下去,就是负效率,如果对话之后还有自己的思考和论著那就是超效率。

无论是短到一首古诗还是厚重如典籍,即便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都有故事的线索,时代背景以及人物在不同阶段的经历,它们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作为一种结构而存在,当我们向作者发问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已知的答复去寻找原作的核心思想,发现真正意图和功能。提问法,是从台词中找到潜台词,读者更加多角度去理解书中要义,带着体验重新观照已知的世界和未知的真相。

找错法,就是保持质疑。质疑的前提一定是有了上面那些基础性文化才能具备开阔的视野,和怀疑的态度。换句话说,质疑也是成为“槛内人”的一项标准。因为只有真正值得读者去阅读的书,才可以焕发阅读的力量,从而产生正效率甚至是超效率。

什么样的书才是有深度,可以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如何去选择一本“开卷有益”的书,这正是要对“读书得间”保持质疑的思考能力,有形的字句仅仅可以让人们保持“阅读”的体验,而字里行间则需要依靠读者努力去发掘深度的概念或思想。

读书何用?


在互联网时代,读书变成一种社交行为,分享读书心得,拍出设计感的图书封面成为一种彰显生活品质的点缀。在互联网之前,人们也往往会选择从最近读的书中开启一段话题。于是,听人说话、听见到面的见不到面的一些人说话也成为“读书”的一种方式,就是“读人”。小时候我们听老师授课,传道解惑;步入社会,与同事,上司其他老师为榜样,也可以吐故纳新。

因此说,读书亦是读人,保持知识的碰撞,辩论,保持对生活、社会或内心经验的探索,只有如此,读书才是从相到无相,读书人才正真从槛外迈入槛内。

金先生总是喜欢用“符号”学去解构文章,当众多社会文化现象中的物、事、书都成为具有指示意义的符号时,读书成为了“读物”。如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不同的是,金先生的“格物”,是从物中“悟”出一点知来,事物皆学问,学问相通,又回到开篇所讲,万物虽异相,但透过相看非相,那些不相关联的人生片段和东西南北的世界,因为读出人和物的“潜台词”而有了相通的根蒂,这是读书带来的乐趣。

读书还是从浩瀚的银河系回归到个体中关于人的基本诉求,那就是——我们要借助阅读来理解世界,丰富自我经验,并能成为一个像土拨鼠一样拥有在大地生存而又具有深邃和坚韧的造洞能力。只有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触及万物及人生灵魂的厚度时,才能凭借在阅读的长河中以留下探索的痕迹并驶向那不可触及的远方。

如果说,人类文化的最大危机是面临智能化的趋同和复制,是个性窒息以及群体空泛,是暗夜来临的动荡和崩溃,或者,读书恰恰就是守住那一点点永恒。

《书读完了

作者:金克木

编者:黄德海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5月

图书简介

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出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 ,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 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书;“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怎么读书;读书、读人、读物——读通书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2017全新增订版,将金克木的读书心得完整呈现。


岑梅玲子

小荣说执行主编

文旅产业研究员

特别说明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小荣说”所发文稿除特别标注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为“孙小荣·工作室”原创稿,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

“小荣说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中国旅游的变革力量》、《中国旅游“515战略”系列访谈录》和《中国旅游营销的新价值时代》,聚焦中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变革,以媒体视角对旅游产业进行系统解读,新观点讲述中国旅游转型故事,新视角研究中国旅游品牌营销,新笔法批判中国旅游困境与出路。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有售。


小荣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