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家纸媒喜欢把编辑名字也放在电头,网站该怎么办

2017-09-12 陈子浩洲 传媒大观察


薛陈子 陈浩洲 / 传媒大观察原创


最近,观媒君浏览《法制晚报》看法新闻App发现,在不少原创稿件的电头部分,不仅有撰稿记者的名字,同时还并列着编辑的名字,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这并不是《法制晚报》首次采取这样的操作方式。在过去的一些深度报道稿件中,该报往往在电头里记者姓名后,附上“统筹”字样。


按照现代纸媒的传统生产流程,每个版面都有编辑。记者稿件上传到采编系统后,由编辑进行选择、加工等处理,有些报社还专门分有组版编辑、责任编辑的岗位或工种。可以说,一份报纸的面世,背后有多个部门的配合。而记者与编辑的配合则在这个链条中显得特别重要。


一般来说,记者往往在前台,由于其撰写的稿件所产生的影响力,很多记者成长为“名记”,而编辑通常都“隐藏”在幕后。从报纸的编排方式来看,记者的姓名一般都跟随电头或在文末出现,而编辑的名字大多在版面的页眉部分标注,并不醒目。


PC互联网时代,纸媒生产的大量优质内容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从业界惯例来看,传统媒体在与商业网站的版权关系中,前者对后者几乎都是要求“注明来源和作者”,却鲜有“注明编辑”之说。


一点资讯副总裁、总编辑吴晨光2001年-2008年期间在《南方周末》报社工作,时任记者、编辑。吴晨光今天对观媒君表示,“最优秀的记者才能成为编辑 ”。吴晨光认为,一个好的编辑不仅仅需要做好版面定位、选题策划、内容把关,而且能够帮助前方的记者沟通采访、整合资源,完成好后方服务的保障。因此,好的“编记关系”对一篇优质稿件的诞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报纸与互联网的表达方式的差异及实际操作流程问题,这种不对称的现象愈发突出。我们观察大多数纸媒的电子版(数字报),一般不会在单篇稿件中将编辑姓名与记者并列。在其他网站对稿件进行二次加工、转载时,这些重要的版权信息往往也出现了流失现象。


现在的局面是,传统媒体也忙于转型,他们生产的原创稿件,也开始通过新媒体端进行首发传播。这个时候,“编辑”名字往哪里放,成为有意思的课题。


《法制晚报》在电头中强调编辑的存在感,这种姿态正是严肃办媒体的闪光之处,尤其在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尤其可贵。


观媒君认为,这家报纸的经验也特别值得现在的网络传播参考。


自媒体兴起之前,门户网站的内容几乎都是来自传统媒体。标题党泛滥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以往门户网站转载时都会修改标题让其更加吸睛,以获得更高的点击量。


在新媒体端对非原生内容进行加工的编辑应当被称作“渠道编辑”。

 

毫无疑问的是,“渠道编辑”对新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正面负面影响均有。单从点击率指标来看,业界普遍认知是,好的标题能让文章“成功”一半。


“渠道编辑”对一篇原始新闻标题的再加工,对原文的影响尤为重要。但渠道编辑的作为、收益和公众认知程度往往也是不对称的。在不少存在恶劣标题党行为的新闻留言区内,不少时候网友将记者当做了替罪羊。


业界也有抗拒“渠道编辑”再加工的内容原创者。专栏作家魏武挥在他每一篇文章的最前面会声明,禁止转载者修改他的文章,包括标题。


观媒君注意到,目前,五大门户网站的新闻最终页(底层页),在文末会显示编辑姓名。网易、凤凰、搜狐新闻频道是以“编辑姓名+编号”呈现,新浪新闻直接使用编辑中文姓名,腾讯使用的则是英文名。观媒君了解到,对北京地区属地网站编辑署名的规范,是网信管理部门前些年作出的管理措施。


我们的建议是,在管理体系里的新媒体传播中,“渠道编辑”姓名应当能够可追溯。我们还认为,“渠道编辑”的位置甚至还可以更醒目一点。©



厦报系打金砖新闻战

纸媒可能将无纸可印

腾讯与光明日报结对

媒体公号推送的秘密

70后成媒体中坚力量

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我们期待与你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