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自然的故事”在这里,你的呢?

春草 自然教育论坛 2020-09-15

也许,暗夜里吹过树梢的风唤醒了你身体的旋律;也许,参加同伴葬礼时静默的黑猩猩让你开始追问动物的感觉;也许,幽邃梦幻的古老森林照见了你想要就此停留的愿望;也许,深爱的梦之地的不复往昔激发了你行动改变的勇气......每个在自然教育道路上前进的看似平凡的伙伴,都有一段与自然相遇的故事......


(一)盈江,我所沉醉的荒野


“刚毕业的时候,我跟很多的年轻人一样,去北京,找到了自己比较喜欢的工作。我喜欢观鸟,有次在云南一个边界线的地方旅行,我发现,这就是我想要留下来的地方。”——曾祥乐


图片由曾祥乐提供


在云南边界与缅甸一河相隔的盈江,蓊蓊郁郁的热带雨林正如千百年来的每天一样,旺盛又静谧地生长。90年生的曾祥乐,毕业后亦如诸多年轻人一样,去北京找到了自己比较喜欢的工作。忽然某天,喜欢观鸟的祥乐展开了一场云南边界之旅,就这样意外又命定般与鸟类繁盛的盈江撞个满怀。“这就是我要留下来的地方”,祥乐的心认定了。


从初遇至今三年多来,祥乐一直在中缅边境的盈江,与飞鸟、村庄和原始森林相伴。


盈江群飞的鹦鹉 图片由曾祥乐提供


中国共有1400余种鸟类,而祥乐所在的盈江观鸟协会目前在盈江已经记录到600多种。海拔落差大(海拔200米-3400米)是盈江分布着很多物种甚至特有种的一大原因。中国最大的啄木鸟、漂亮的燕子、美丽的鹦鹉、恩爱的犀鸟、奇异的巨蜥、菌类......能看见繁盛的物种,也能静观大自然的法则。


除了自己沉醉自然,盈江观鸟协会也带动当地两个社区参与到观鸟、生态旅行当中,比如帮助当地建一些观察点,与村民沟通不要电鱼打鸟,努力为当地寻找出一条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自然将美馈赠,深爱了,去保护,方不辜负。


(二)户外教室——深入社区和校园的自然教育基地


“在上海一个屋顶做了天空菜园......我当时心里有一个想法,这样的场地可以放置在学校里,这种耳闻目染的自然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影响会更加深远。”——帅莱


天空菜园的建设 图片由帅莱提供


本职景观设计师的帅莱,在2014年有了小孩之后开始接触到各个流派的育儿思想。喜爱植物的她,开始以设计师的本能从从美育和植物出发做了一系列尝试。此后,辞职开启gap year的帅莱,在张家界的山里,参加了朴门永续的课程,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在一个建造的过程它能够让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发生很深刻沟通的时候,这种设计和建造过程本身会成为一种教育。所以这次课程结束之后,帅莱在上海尝试了天空菜园和社区农园的建立,并感觉到如果在校园中就能有这样的空间那对孩子的影响将更为深远。


接下来去清迈北部的潘雅农场学习自然建筑的游学旅行中收获的《户外教室——学校花园指南》提出:户外教室是一个载体,与室内教室一样能够承载多种教学内容的开展,只有将户外教室的使用与教学的主课相结合,才能让作为户外教室的花园得到多方的支持和认可在校园内永葆生机。而在正巧获得的一个学校花园设计的方案中,帅莱和团队学以致用进行了实践。


巴厘岛的户外教室 图片由帅莱提供


巴厘岛的绿色学校和绿色营地则让帅莱见到了可谓理想模式的户外教室:室外所有绿化环境都由农田组成,室内室外环境相互渗透,自然且自由。意识到中国城市的校园里不太可能提供这样的环境,帅莱和团队开始探索户外教室的野外版本,在湖州的山里做了一个自己的营地设计,希望孩子能有更多与自然融合的可能。


从生活美学到都市农业、营地教育,帅莱和团队持续做着跟户外教室紧密相关尝试,而不管这个尝试最终会走到哪里,帅莱说:“初心是一样的,就希望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自然环境,让他们从中学习、生活,探索真正的幸福和生命的真谛。”


(三)动物福利的视角可以促进自然教育吗?


“在自然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一条鱼、一只鸟、一只蜥蜴、一只青蛙,它们是有感觉的吗?如果他们有感觉的,互动过程中会对它们产生影响吗?”——邬小红


来自邬小红《动物福利的视角可以促进自然教育吗?》ppt截图


自然教育活动中常会观察/触摸到的鸟、鱼、青蛙,它们是有感觉的吗?我们对待它们的行为是合适的吗?


比如,感受蚯蚓的身体和触摸行为对喜欢黑暗、潮湿、没有能力去调节自我温度的蚯蚓带来的不适感,作为一个教育者要如何来考量?孩子面对蜘蛛、苍蝇、蝴蝶等同为自然生命的小动物时完全不同的反应因何而来......动物福利教育就是去探索人与动物、人与其他的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个专业性的活动。在自然教育的体验活动中,教育者该如何回应孩子对不同生命的态度,对孩子形成对自然的认知十分重要。那么,动物福利的视角对自然教育重要吗?它又是否能成为促进自然教育多维度发展的一个方向?邬小红引导出的这些问题,值得自然教育的从业伙伴们认真地想一想。


(四)梦开始的地方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的另外一种‘高楼大厦’,是大自然的‘高楼大厦’......我坐了下来,完全融入在了这种美丽而辽阔的景色中。水面的平静,在石山石壁上柔和着的光,这些都给我心底里从来都没有经历过的喜悦。”——Greg


©Greg


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Greg,小时候没有跟大自然接触的体验。青少年时期,他第一次有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与同伴一起在河流划行,平静的水面渐趋湍急,越过急流的少年在日落时分到达沙滩,离开准备食物的同伴,独自融入了美丽而辽阔的自然。水面的平静,石山石壁上柔和的暮光,这些都让Greg心里涌起从未历过的喜悦,这经验只发生在他心里几分钟,却成了他小时候最深刻的时光。


自己被感动,将大自然与心融合,就能够去感动小朋友与同伴。这也是Greg后来的自然教育之路。


(五)让孩子在田野上放飞梦想


“我觉得动物、自然,要爱护它,距离近了,才可以在一起。”——章振乐


“开心萝卜”课程 图片由章振乐提供


富春江边的一所小学,希望培养孩子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校长章振乐提出了让孩子“接地气”的“新劳动教育”,将自然教育融入其中,为传统的被动的劳动教育注入鲜活有趣的新内容。孩子与家长能一起在校园旁边的开心农场参与作物的种植、培育、收获,并用吸收自然养分成熟的果实进行创作、制作食物,共同亲近土地并感受自然的馈赠;孩子们也能养兔子等小动物,在照料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爱与责任;而农场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则成为了孩子们观察和认识自然的美妙对象......在沾满泥土的过程中,自然蓬勃的生命力,滋养着孩子迈向通往幸福的路径。


(六)在23岁的分岔路口,与自然相遇


“我的专业是要去种树吗,还是要去当导游?我将来就要干什么?怎么干?当时我自己也不知道。”——严格


它们的使命,就到此为止了吗? 图片由严格提供


就读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专业、即将硕士毕业的23岁的严格,在人生这一分岔口上进入了上海小路自然教育中心实习。半年时间里,她从焦头烂额的助教学习到渐渐不慌不忙的活动带领,好像一切都已经走向了正轨。直到一次活动后,染满厚厚丙烯颜料的白纸和落叶的狼藉桌面触发了她的疑问:本可护花的落叶和也许能不被浪费的白纸,如今都成了只能垃圾,这就是自然教育吗?是我们要的自然教育吗?自然教育有没有其他可能?


带着这些“灵魂拷问”,严格采访了一些行业前辈,了解了自然教育兴起和发展的过程、在国内的一些发展形式。看到自然教育除了“带活动”以外,还有关注生态意识培养、生命成长、学术、保育、场域设计与运营、课程开发、科普等可能性,自然教育的蓬勃发展亦与政策、经济发展、公民意识、商业等息息相关。采访中,严格也了解到了前辈们更多的担忧:商业的注入可能会启动自然教育机构自身造血功能,甚至可能变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但三五年自然教育不再有新兴名词特有的吸引度以后,市场会如何选择?当商业大力度参与之后,自然教育的教育意义如何传达与表现......


23岁的严格无法解答,但她想,不要太心急、努力学习、做好手边的事情,不停止思考,路上,自会有答案。


(七)养老农庄:耄耋与稚子的自然课堂


“她当初的愿望非常简单,就是想有一个农家小院,在里面,小朋友可以自由地玩耍,老年人可以享受祥瑞的老年时光。”——邹桂芳


耄耋与稚子的同堂自然体验课程 图片由邹桂芳提供


自然教育多关注孩子,但另一个需要关怀的群体——老人,却往往被忽略了。于是,作为幼教老师的邹桂芳,在苏州一个为养老社区专门配套的农庄里,让老人与幼儿同聚,一起开展自然课堂。比如让孩子和老人一对一认识、交流,彼此组成一队,按照任务卡去观察和寻找自然物,再一起观察形态、感受触感、嗅闻气味、进行创作。这样的组合里,孩子能从相处中感受到老人的温暖疼爱,而老人则能被孩子蓬勃的生命力带动和感染。是的,不仅是孩子,老人也一样需要在自然的滋养下,度过愉快的时光。


(八)非音乐专业,也能唱游大自然!


“到了晚上,北京的山上天黑下来的时候什么都看不见,特别黑,我能感受到夜里的凉。我强迫自己闭上眼睛不要去看。奇妙的是当我把心静下来的时候,听到头上的风从树梢上吹过的时候......天哪,这不就是风声四重唱吗?”——许爱靖


论坛上,带大家一起唱游大自然 章佩琳/摄


2014年,许爱靖经历了一场难忘的露营。不携带电子产品,不用帐篷露天睡觉......周围一片漆黑,胆小的爱靖强迫自己闭上了眼睛,却在静心一刻发生了奇妙的事情:风从树梢吹过时“哗啦哗啦”、被一旁帐篷挡住时“呼......”、远处干脆树枝掉下“噼里啪啦”、从山脚贴地吹过“唔......”不觉听得痴迷。在风声的四重唱里,爱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于几时不觉睡着。


大自然合奏之美一直让爱靖难以忘怀。有没有一些方法,让更多人可以体验到?爱靖开始带着孩子、大人,一起去自然里敲木头、踩落叶,听风声、雨声、鸟啼虫鸣,去寻找不同民族在长期聚居的土地上与自然相处而成的生产生活之音,再用手、脚、身体和自然之水土木石,将它们演奏出来。


人类还不会说话之前,就已经知道用不同的音高和强弱来表达情绪,原始音乐、乐器本从敲木击石等表达情绪的方式中来......音乐不是冰冷难懂的定义,节奏就在我们的身体里:心跳、语速、步速......只要你愿意走进自然里去,打开心灵和耳朵听,花时间练习,身体每个细胞的对音乐的感觉,都能被唤醒。音乐,也能是我们认识、了解和亲近自然的另一种方式。


(九)环境问题观察MOOC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大一整整一年的专业课基础课都没有让我特别喜欢上这个专业,大一结束后,又有三个同学转了专业,学院的老师蛮伤心的......2012年,老师们产生了一个想法,让大一新生真正了解到环境领域在做什么。”——王文佳


环境领域究竟在做什么? 曹哲/摄


正在华东师大念探索环境科学研究生的王文佳,本科时亦是环境科学系学习环境工程的学生。本科48人的班级却仅有两人是第一志愿填报进入环境科学系的事实,引发了环境专业老师的思考:能否有一门课程,让大一新生真正了解到一线环境现状及环境领域的具体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决定是否要继续在这个方向走下去?


“环境观察”课程由此诞生。2013年,老师们在上海找了15家环境教育基地做出了实践教学的初步体系,2014年,大三的王文佳作为该课程助教,带着大一的新生,去到植物园、东滩、环科院、NGO机构、环境领域或做生态设计的企业等能让学生产生触动的一些场所,了解并实际参与水环境、大气、生态、固废、土壤地质、环境管理、环境经营等方向的工作,从专业启蒙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行为及创新思考。


三年实践之后,王文佳和伙伴们希望实践“环境观察”所积累的资源能促成更多人环保意思和行为的产生,2016年9月,他们开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开设“环境观察”课程,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从零开始,制作出了100多堂有配套PPT和习题的视频课程。与日常生活有更大的相关度,让这门课程能面向更多公众开设,也是王文佳和伙伴正在努力平衡的部分。


环境专业更多关注到环境问题,而如果能在同时感受到自然之美,又将对环境专业的从业者/学生的带来何种正面的影响呢?王文佳期待看到这种结合。


(十)从意识到行动——三江源环境教育示范校巴干寄小的故事


“可以看到,整个过程是先有意识的改变,然后带来行动上的改变,最终带来环境上的真正改变......有了改变,还要将它展现出来,为每一点改变喝彩来影响更多的人。”——王军燕


王军燕 章佩琳/摄


王军燕“羚儿”的自然名里,镌刻上了羚羊于山岗奔跑回头望的景象,而后就职富群环境研究院去到三江源,可说是圆了痴心人的梦想。梦中的三江源很美,无数动植物在荒野繁盛生长,浸泡在自然中长大的孩子,也有着和自然一样的美好的质地和面庞......


然而,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消融、过度放牧引起的牧场退化、人迹频至和外来商品带来的垃圾堆积、现代文明冲击引发的传统生活方式改变,是三江源更为真实的处境。


河川不复往日清澈,牛羊吞食垃圾生了病,待客的酥油茶替换成了甜饮料,三江源长大的孩子没见过雪山晶莹牧草风低......当地人忧心,他们想保护,但不知从何下手。


照片来自富群环境研究院


以社区为基础进行自然保护与改善的富群环境研究院2014年去到三江源,在青海省林业项目办公室的支持下研发了《家住三江源》教材,从调研、示范课、研讨会一直都有当地的深度参与。《家住三江源》既挖掘当地人智慧、尊重生命的态度等将之传播出去,也为当地人展现如冬虫夏草的生长地貌等他们身边的自然、科学知识。王军燕和伙伴也根据当地老师需求,为他们提供环境心理学、垃圾分类等知识,并培养他们连结学校和社区、用生态的方式表达环境问题、独立设计和开展环境教育课程等能力,累积当地环境教育的核心力量。


这些参与培训的老师,也与王军燕和伙伴们一起,正在一点点为当地环境带来改变: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从行动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减少使用塑料包装食品及塑料制品的使用),进行废物利用(用建筑垃圾做藏棋棋盘),开办垃圾兑换超市(用手机到的垃圾兑换学习、生活用品),探讨把当地垃圾运出处理的方法......


当地的每一点改变,都是在重新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王军燕和她的伙伴,正在途中。


自然的丰富多彩带给我们各种奇妙万千的创想;自然的神秘美好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与惊喜,也因此,自然教育的发展没有既定的模版,也绝对不会刻板遵循某一个或某些经典的范式。10个人的故事很短,我们,期待着你与自然的独家原创!


第四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

主题:为了明天的约定

时间:2017年10月28-29日

地点:杭州欧亚美国际大酒店

主办方: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筹委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承办方: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好呀游学(NCEA)、植物私塾、福建乐享自然工作室、

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江南驿国际青年旅舍

第四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执行委员会

主席:

雍怡,博士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环境教育高级项目经理

成员:

赵云鹏,专家委员会主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导

王彬,分论坛负责人,好呀游学(NCEA)创始人

林红,工作坊负责人,福建乐享自然工作室创始人

张新宇,传播负责人,植物私塾创始人

余海琼,执委会秘书,小路自然教育中心创始人

游莉,财务/会务负责人,江南驿国际青年旅舍负责人

第四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专家评审委员会

主席:

赵云鹏,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导

委员:

王西敏,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学传播与培训部部长

王愉,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负责人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闫保华,红树林基金会副秘书长

李妍焱,中日公益伙伴创始人

李振基,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

李悦,美国康奈尔大学自然资源系博士后

徐琴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戳“阅读原文”,补课“公园、场馆与自然教育良性互动”分论坛干货笔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