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服务国家 | “青聚同心”:同心共育“石榴籽” 青春汇聚民族情

北京学联 2024-04-28


编者按:2023年暑期,12万余名首都高校师生参与“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奔赴祖国各地,在服务国家战略规划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北京学联特推出“青年服务国家”专栏,分专题展示首都学子实践风采,欢迎各高校积极投稿,投稿方式详见文末。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

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由华夏儿女团结铸就

今年暑期

300余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千余名首都青年师生

从京华大地出发

奔赴雪域高原、天山南北

探访祖国北疆、西南边陲

争做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宣传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

凝心聚力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

以实际行动践行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学联君一起

走进“青聚同心”民族团结践行专题

一睹首都学子的实践风采吧!

开展深度调研,助力兴边富民


中央民族大学“千团走千村,万人边疆行”专项计划以优秀品牌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将视野拓宽至辽阔边疆地区,创新采用师生共建、双向选择的揭榜挂帅模式,在选树学术科研榜样的同时,打通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的转化渠道。专项计划共派出60支重点团队,选题涵盖科技攻关最前沿、创新创业第一线、乡村振兴主战场、社会服务各领域,共计114名青年教师、370名学生前往百余个城乡社区开展调研,引导各民族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悟真理,察民情,聚人心,彰显首都青年大学生形象。

中央民族大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实践团走进草原首驿·多彩林西、塞外青城·呼和浩特、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等多地,通过与林西县委办、政府办、乡村振兴局、农牧局、团县委、民委、文旅体局等14个部门开展深入座谈,进一步了解林西概况、京蒙协作现状、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通过实地走访富康新村、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五星村民族文化长廊等10余地进一步认识林西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推动“菜、牛、药、菌、果”等产业发展、农牧业全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等一系列重要举措;通过参观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呼和浩特城市展览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路径,进一步凝聚青春力量,共谱京蒙华章。

中央民族大学“边疆民族地区政府协同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实践团走进大兴安岭深处,在当地市政府研学,领会阿尔山治理体系下民族团结对于满足社会层面期待的重要意义;在阿尔山国际论坛中心座谈,解读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阿尔山氧心森林浴道开展实践教学,在阿尔山口岸领略边防力量......实践团以把握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聚焦“协同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题,描绘了新时代内蒙古雄浑壮阔之神韵、开放发展之繁荣、民族团结之璀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漫漫长路上,引领民大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春篇章。

教育推普实践,赋能共同体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教育实践团组织46名师生赴内蒙古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团师生走进展览馆、历史遗址,深入学校、社区、企业,通过参观展览、实地考察、现场教学等形式,与当地群众深入交流,亲身感受内蒙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的火热图景。徐行在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学的各类特色教室、欣赏着一幅幅中小学生们的美术书画作品,师生们感叹于当前内蒙古地区中学硬件设施先进齐全的现代化进程。与蒙古族中学师生们的交流,让大家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视与支持,感受到了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也更加意识到北师大实施“强师工程”、“优师计划”的时代使命和担当。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知行计划”之“遇芝”推普实践团前往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进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活动。实践团到西藏农牧学院,向在校大学生调研当地普通话的推广情况,鼓励当地青年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在巴宜区八一镇唐地村,实践团成员与驻村干部和村民们亲切沟通,深入了解当地农民普通话的普及程度、接受程度、掌握程度,向村民们讲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党的扶贫、乡村振兴故事与政策。实践团还前往林芝市福利院,向福利院的孩子们讲述汉字的演变史、普通话的发展史与党的光辉历史,并与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互动活动。此次实践旨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程度,发挥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力量与模范作用。

走进戍边干部,致敬兵团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北京邮电大学“邮AI赴疆”社会实践团深入新疆进行调研。实践团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天山区固原巷社区,全面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遗存、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增强文化认同,在参观中感受中华民族百花齐放的文化之美;成员们与老兵开展座谈,深刻了解他们从枪林弹雨到屯垦戍边的艰辛过程,加深对“兵团精神”“胡杨精神”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未来,实践团将从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融合、兵团精神与胡杨精神角度讲述新疆的美好故事,鼓励北邮学子投身新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新疆通信事业发展,为民族团结、民族文化美美与共、共创“一带一路”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方工业大学“同走新疆路 共创新征程”实践团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新疆地区风景壮美,苍穹如盖,实践团成员在参观中“学”,先后来到昆玉市四馆、四十七团老兵镇进行参观,深刻感悟到了大漠中那横亘时空、历久弥新的“老兵精神”;在采访中“悟”,成员们来到昆玉市人民医院、党校进行采访调研,深刻认识到“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老兵精神”是援疆干部的真实写照;为了体验援疆干部日常工作,实践团在志愿中“行”,深入到昆玉市人民医院,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志愿服务,队员们分工明确,在忙碌中享受着服务他人的快乐。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后要积极当好民族团结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为维护民族团结、建设祖国边疆贡献当代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探寻非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古老艺术焕新生”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传承发扬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远赴4000公里外的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探寻十二木卡姆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探寻文化基因,赓续传承脉络。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发展史中灿烂的一笔,实践团的同学们通过参观木卡姆传承中心、调研本地文化现状、深度访谈木卡姆艺术传承人、采访本地少数民族学生等多种方式,切实感受当地人民对民族艺术热爱与珍惜。实践团成员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计划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现代传播途径,让木卡姆艺术能够走进北京,促进其发展与传播,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添彩。

中国音乐学院“天府寻音”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民族音乐探寻活动,深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深度挖掘四川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在中国古羌城和黑水县文化馆,实践团师生同羌族、藏族非遗音乐传承人进行交流学习,对羌族多声部民歌、歌舞锅庄和民间器乐羌笛进行实地调研,并举办黑水县藏族音乐座谈会,围绕黑水县藏族音乐概况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音乐文化展开讨论。在对羌族藏族民歌、器乐、歌舞的体验、访谈与研学过程中,实践团师生感受到羌族和藏族人民的热情友善,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增强了民族团结。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实践团师生从深层次理解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更加深刻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与共”,对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了更深的领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青聚同心实践团”赴云南省昆明市民族村和云南省大理市喜洲古镇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云南民族村作为云南省2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窗口,通过展示云南各民族同胞的民居建筑、服饰餐饮、音乐舞蹈、民族节庆和风俗习惯,为云南民族团结、边疆繁荣稳定、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实践中,队员们走进民族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结合本次实践主题,队员们重点走访了白族文化村,参观了白族的扎染文化等非遗项目,并认真了解了白族的相关习俗。通过实地调研、亲身体验,实践团真切感受到云南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和谐氛围,在“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有力号召下,立足新时代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这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象比喻

也是对新时代搞好民族团结的明确要求

未来属于青年

希望寄予青年

首都学子定将在学思践悟中厚植爱国情怀

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注:“青年服务国家”专栏持续面向首都各高校征稿。欢迎各高校积极投稿,投稿方式戳下方链接:
关于征集2023年“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宣传作品和素材的通知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原文)

制作|金家竹

校对|陈晓彤、王静静

责任编辑|李子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