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国产农机具缘何不敌“洋货”?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2-04-29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能用、爱坏、常修”是国产农机产品的通病,高端不足低端过剩、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不高更是我国农机行业面临的发展瓶颈

 农机行业应聚焦短板弱项攻坚,并加快研发适合国情、农民需要、先进适用的农机

◆ 农机装备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要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农业机械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建 吴涛 郭强


  在黑龙江省鹤岗市强盛农机专业合作社院内,上千万元的农机具,清一色是“洋货”。


  为什么不用国产的?


  “原因很简单,看一个细节就知道。比如收玉米,破粒比较多的,就是国产农机收的。”该合作社负责人夏兆友告诉记者。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一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同款农机设备,国产的往往在某个关键细节上败给国外农机,能用、爱坏、常修成了国产农机具的通病,高端不足低端过剩、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制约着我国农机具行业发展。


  如何解决相对落后的国产农机具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间的矛盾,如何提升国产农机具质量、破解行业“卡脖子”技术,改变“无好农机可用”的现状,成为摆在农机装备行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6月13日,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在河北省永清县大强村麦田里收割小麦 李丙辉摄


进口成“标配”


  今年春耕之际,在黑龙江省孙吴县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地块里,一辆大型农机正在玉米田里将秸秆深翻。合作社理事长吴德显指着翻后的地块说:“深翻30厘米,你看地块平整,看不到一点秸秆,这就是进口犁具的好处,每亩地还能省一两块的油钱。”尽管进口犁具价格是国产犁具的10多倍,但吴德显还是购买了进口犁具。以前他用国产犁具深翻,秸秆有的还露在上面,地翻得也不平。


  夏兆友所在的强盛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种地,还收粮,他对进口农机具的好处有更深刻的感受。他告诉记者,去年有个农民来合作社卖粮,拉来了两车玉米,验收的过程中,发现破粒比较多,他就问是不是用国产农机某型号收的。“卖粮的农民非常惊讶,问我怎么知道。”


  现在合作社用的全是进口大型农机具。“进口农机具收获的玉米不仅破粒少,而且不易丢玉米棒,浪费少。”夏兆友说,合作社除了自己经营土地外,还提供代耕服务,“我们就靠它吃饭呢”。


  据记者了解,进口农机具已成为部分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标配”。


  此外,在一些特殊地块,国产农机还存空白。广东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所长张汉月说,广东的丘陵山地、果园、茶园还没有相应的农机装备,得依靠人工。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江西全省水稻机械化种植率仅为33.31%,果菜茶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仍在低层次徘徊,一些地块路弯坡陡,导致机械化程度不高,种管采全过程中还存在“无机可用”的情况,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受访专家表示,一台农机整机产品往往由成百上千个零部件组成,目前国产农机技术升级受困于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配套。如采棉机的采棉头,打捆机的打结器,拖拉机、收割机的液压无级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只能从国外进口。


  业内人士表示,“能用、爱坏、常修”是国产农机产品的通病,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不高更是我国农机行业面临的发展瓶颈。当前,我国农机行业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相对落后的农机质量和日益提高的需求间矛盾愈加突出。


国产弱项短板明显


  国产和进口农机装备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尤其在农机具加工精度、机械加工材料及热处理工艺、焊接成型技术精确度等方面,我国弱项短板明显,亟需下大气力攻关。


  比如作为农机装备中重要的传动变速系统齿轮,据广东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副所长黄瑞森介绍,国内一些产品磨齿精度相对较低,啮合紧密性较差,导致在换挡、变速、转弯的实际作业中发生机振、卡死、操作延迟等问题,会影响作业质量和操作安全性。再比如轴承,其外圆的尺寸、形位公差的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的规范化是机具可靠性的保证因素。相比国外制造工艺,国内生产的一些轴承由于加工精度低,同一型号轴承在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过盈配合、过渡配合和间隙配合等多种差异较大问题,影响了装配和作业质量。


  在金属、非金属材料的应用方面,我国与国外先进技术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机械加工材料及热处理工艺还较落后。他以多数播种及收获机具为例向记者介绍说,目前进口机具外壳、梁架等采用的硼钢硬度是普通钢材的4倍,且强度、韧性和耐磨性也都优于普通钢材,并具有轻质的特性。而国内多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虽然成本低,但同体积作业性能比较来看,国内产品在质量、强度和使用寿命上与国外机具差距很大。而关键的轴类传动部件,因材质差异而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造成抗拉强度等技术性能差别。


  黄瑞森坦言,国内厂家只能通过加大轴径来满足技术要求,整机制造重量、体积相应增大,能耗损失大。如久保田、洋马等日本品牌的联合收割机,机重在3吨左右的机型,其变速箱半轴直径一般只有45毫米左右,极少有损坏现象;而国内同样重量的联合收割机,其半轴直径都在50毫米以上,而且半轴损坏的状况远高于日本机型。


  焊接技术的精准、高速化升级是关系到所有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南北方均有大量需求的打捆机中的捡拾装置,其转子主轴主要通过多个紧密交错排列的固定耳来旋接大量弹齿,整个焊接过程需保证每处焊合尺寸的精准,否则,将导致高速作业时的齿间干涉、折断、撞击等现象发生,进而导致整机核心部件失灵、无法作业。目前国内焊接技术多采用人工,少数采用数控焊接机器人,技术误差大,而国外普遍采用自动化焊接。


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农机装备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要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农业机械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推动农业机械化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平衡,亟需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为此专家建议,农机行业应聚焦短板弱项攻坚,并加快研发适合国情、农民需要、先进适用的农机。既要发展适应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大中型农机,也要发展适应小农生产、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以及适应特色作物生产、特产养殖需要的高效专用农机;农机企业要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专家认为,在农机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构建企业内部、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生产要素互联互通的全产业链协同,实现降本增效,满足个性化定制和精准营销需求。要建立新型整机与零部件企业的共生平等关系,遏制整机企业随意压价、欠款、抵货等不诚信行为,建立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环节上下游企业同步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形成社会化协作、专业化生产的现代农机装备产业体系。


  受访专家还强调,要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建设。加快精准农业、智能农机、绿色农机等标准制定,构建现代农机装备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机装备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开展诚信自律行动和质量提升行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LW


刊于《瞭望》2019年第26期

延伸阅读

☞ 以色列农业科技到底强在哪里?

☞ 镜鉴|法国何以成为欧盟第一大农业国?

☞ 大农业春耕四大新图景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杂志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