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 | 天宫二号,对中国载人航天意味着什么?

2016-09-16 文/伍轩 瞭望

中秋夜错过天宫二号发射直播的,点开看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021acdm89&width=500&height=375&auto=0

 9月15日,中秋夜的22时04分09秒,搭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 T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二阶段任务拉开帷幕

◆ 《瞭望》最新一组三篇报道,深度解析“天宫二号”及载人航天战略:《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加速期》《探秘“最高空间实验室”》《“五星太空之家”是这样建成的》


第一篇 | 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加速期


空间实验室成功入驻太空,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第二步二阶段——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正式开启,这是第二步中的关键环节,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使命。



中秋夜,9月15日,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二阶段任务拉开帷幕。此前的2013年,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再次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圆满画上句号。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下文简称“五院”)研制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发射成功,神舟十一号飞船及第一艘货运飞船也将奔赴太空,由此展开的空间应用试验、太空中期驻留验证、推进剂补加等,预示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正式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主要任务是研制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到太空,开展空间应用实验并返回。

  •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飞船完成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飞船完成多人多天飞行试验任务,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第一步战略任务目标。

  
  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

  • 2008年,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关键技术,这是第二步的任务目标之一。

  • 2011年至2013年间,五院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先后开展了交会对接试验并取得成功,自动及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得到验证。同时,天宫一号经过对接后,被改造成为太空中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多名航天员短期驻留太空,参与完成多项科学实验,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关键性进展,第二步一阶段任务圆满收官。


交会对接技术成熟之后,将要解决的是补给以及循环利用技术,这些技术关系到未来空间站的组装、航天员在空间站的生存等关键问题。第二步二阶段就是要验证上述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搭建起一个平台,开展技术、应用等各类试验,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建造中国空间站打下基础。


空间实验室成功入驻太空,将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第二步二阶段——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正式开启,这是第二步中的关键环节,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使命。


天宫二号:首个空间实验室
  
  在距离地面几百公里的太空中,建起一座实验室,长期运行在既定轨道上,这就是空间实验室。其独特的空间位置决定了可以利用高度优势开展地球资源和太空观测,利用微重力等空间环境开展空间技术试验、航天医学试验、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
  
  “空间实验室相当于太空中的实验平台,天宫二号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它是真正意义的空间实验室。五院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说。
  
  天宫一号叫做目标飞行器,对接改造后也只是空间实验室的特例,而天宫二号已经完全是一座小型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解决了交会对接技术,天宫二号解决的是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下为天宫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比图



  
  可以预期的是,天宫二号入驻太空后,它将开启忙碌的工作模式,等待它的是一项接一项试验和任务,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发射时释放伴飞小卫星,将有飞船与之对接,接受航天员的访问,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以及后续推进剂的补加,这两项是未来空间站建成并运行的重要基础,这意味着天宫二号承载了中国空间站发展的历史使命。

载人飞船:成熟型号任务新
  
  “天宫二号发射运行一段时间后,神舟十一号将进入太空与之会合”,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神舟十一号将搭乘两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形成组合体,重点开展人在太空的中期驻留试验。
  
  神舟十一号飞船任务是我国第二次天地往返运输应用性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进入空间站阶段之前,最后一次飞船的应用性飞行。“此次任务目的是进一步对改进型载人飞船功能进行全面验证,为后续载人深空任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此外,通过多项在轨试验,将进一步验证飞船设计功能,获取和积累载人环境相关的飞行试验数据。”张柏楠说。

  
  从外形结构上看,神舟十一号飞船与神舟十号飞船无异,功能上也没有重大改变,对于飞船研制来讲算是成熟型号,交会对接、空间地球科学应用等试验任务也并不陌生,但在整个载人飞船任务中,神舟十一号不仅仅是继承和重复验证,而是承载着多个首次,当属使命艰巨,重任在肩。
  
  虽然交会对接技术在之前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的任务中已被充分验证,但在此次空间实验室任务中,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高度比之前增加了50公里,神舟十一号飞船任务将首次考核验证空间站阶段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还将首次考核航天员中期驻留能力,通过验证航天员驻留能力,为航天员空间站阶段长期在轨考核奠定基础。
  
中国空间站:展望未来惠全球
  
  当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及其他各项试验返回后,天宫二号继续驻留太空,等待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到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这是空间实验室的重要阶段,突破并验证推进剂补加技术,为建造空间站奠定基础。
  
  天舟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技术研发,由五院抓总研制。“天舟货运飞船只运货不运人,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飞船将主要为空间站补给物资,包括推进剂、航天员生活消耗品、空间科研设施设备、空间站维修备品备份等。”天舟一号总设计师白明生介绍。
  
  随着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陆续展开,我国载人航天进入了应用发展新阶段,未来空间站的实景已越来越清晰地展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曾透露,“中国空间站预留了很多将来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平台,设计了能与其他航天器对接、进行舱段级合作的接口。”
  
  他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展了大量国际合作,在空间站发展中,中国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方案设计、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等方面拓展交流合作。
  
  我国未来的空间站计划于2020年建成,随即将投入正常运营。中国空间站将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科学研究和实验机会,满足最新最好的空间探索及空间资源利用等科研需要,使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进入探索科学前沿、开发空间资源、造福人类社会的新阶段。



第二篇 | 探秘"最高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9月15日22时04分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第一个真正的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将在太空积极备战等待神舟十一号的到来,届时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将在距离地球近400公里的太空构建我国“最高空间实验室”,共同开展以航天器新技术验证和航天医学试验为主题的一系列太空实验。既有利用太空环境下进行的科学探索,也有瞄准未来航天发展进行的新产品验证,而最多的则是定位“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民众生活”而开展的实验。


 

  “广袤的太空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如微重力、强辐射、高温、深冷等条件都是地球所无法具备的,这些为探索生命起源、开展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说。
  
  为了更好地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神舟飞船从最初的设计、到后续的改进升级,再到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的研发,作为任务抓总和研制主体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下文简称“五院”)把开展空间应用科学实验作为落脚点。
  
太空试验场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发射,正式拉开了我国“太空诱变育种”实验的序幕,飞船搭载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萝卜、甘草、板蓝根等作物种子和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开发的生物活性菌株。
  
  2001年1月,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借助五院设计研发的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我国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为我国生物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2002年3月,神舟三号飞船成功发射,我国首次在飞船上搭载了生物样品,包括果蝇、灵芝、乌龟的心脏细胞、大白鼠腿的脊髓神经组织等20种生物样品,这对我国获取以至生产高纯、高效的生物制品和进行生物药品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飞船成功发射,飞船首次将杜康酒曲及植物种苗红豆杉的组胚试管苗带上了天,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空间细胞电融合实验和空间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空间分离纯化实验,为空间制药和培育生物新品种探索新的方法。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除了搭载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外,飞船还开展了空间环境监测、空间定位等科学实验,获得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科学数据。
  
  2005年10月,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我国首次在太空实现了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和航天医学试验,掀开了人类在太空生存的航天医学研究新篇章。
  
  2008年9月,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进行了包括杂交水稻和固体润滑材料等在内的搭载试验,为解决我国粮食产量这一“命根子”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1年9月,我国载人航天空间应用实验平台的探路者——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在超期服役的4年多时间里共进行了地球环境监测、空间环境探测、复合胶体晶体生长三个方面的科学实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油气、矿产、海洋、城市热岛、大气环境探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
  
  2011年11月,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在完成桂花树、罗汉果、芦竹等作物搭载试验的同时,与德国合作,在空间生命科学领域,开展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的首次国际合作。
  
  2012年6月,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有人参与下的空间科学试验体系日益完善,在航天员参与下,共进行了心血管及脑高级功能影响研究、空间骨丢失防护技术研究等15项航天医学空间实验,在探索人类自身科学奥秘上迈出了一大步。
  
  2013年6月,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发射,在完成37项各类空间基础学科试验、航天医学试验的同时,通过在轨开展科普讲座和太空邮局等活动,进一步扩大载人航天工程的社会影响力,掀起了全国民众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潮。
  
  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实施20多年来,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科学试验已改变了很多产业的发展模式,并“改头换面”,以产品、服务的形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五院承担的航天育种工程,20多年来,利用十艘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搭载了上千种作物种子、试管苗、生物菌种和材料,并通过生物工程的方法获得大量产生变异的新性状品种,拥有了经过航天搭载的农作物共计9大类393个品系,已育成并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的新品种达到近百个,已大规模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作物抗性等方面已取得实质性成果。


天宫二号任务密集
  

  可以预计的是,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和稳定在轨运行将掀起我国空间应用科学试验的新高潮。


  朱枞鹏介绍,作为我国首个完全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在完成中期在轨驻留、空间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空间站建造与运营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还承担了各类科学实验多达14项,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等多个领域,任务量空前。其中有两项实验是航天员直接参与操作的,还有一项实验属于国际合作项目。这些实验项目绝大多数触及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探索领域。例如,“空-地量子密钥分配与激光通信实验”、“伽马暴偏振探测实验”、“热毛细对流空间实验”、“微重力下植物全生育发展过程实验”等。同时,天宫二号还将搭载全球第一台冷原子钟进入太空,进行相关科学领域的试验验证。

  
  作为我国“最高科学殿堂”,天宫二号还将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例如,在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构建的组合体中将进行香港中学生科学大赛的推荐作品——“蚕宝宝的太空之路”试验,演示蚕宝宝在太空如何吐丝、结茧等过程。对此,五院技术人员专门运用轻质、高强度复合材料为蚕宝宝制造了高科技的“太空之家”。
  
  “探寻宇宙诞生与发展的奥秘,更好地运用太空资源造福人类社会是五院永恒的使命和担当。”五院院长张洪太说。
  
  天舟一号总设计师白明生介绍,将于明年上半年发射、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专门设计研制出空间科学试验的支撑平台,从供配电、信息采集、接口安装等方面进行了统一的标准化设计和功能改造,支撑空间应用科学试验的能力得到了新跃升,确定的空间科学试验项目已超过30项。



第三篇 | “五星太空之家”是这样建成的


  9月15日晚,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第二步第二阶段。
  
  天宫二号升空后的一个月,还将积极备战,以最佳姿态等待神舟十一号的到来,届时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将完成空间交会对接,为航天员组建“太空之家”,并开展航天员中期驻留任务、在轨维修技术试验任务,以及一系列空间应用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站技术验证试验等任务,夯实中国人进驻浩瀚星空、建设空间站的基石。
  
  “‘一切为载人、全力保成功’是我们的工作理念,更是实践标尺,在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设计研制过程中,力争为航天员打造‘五星太空之家’。”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缔造者、我国空间事业发展的排头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下文简称“五院”)院长张洪太说。
  
集智攻关“高性能”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深空之旅,不仅要克服发射过程中高低温交叉、剧烈震动的严峻挑战,还要在高能粒子、宇宙射线充斥的恶劣环境中为两位宇航员提供三十天如一日的高品质空间保障。
  
  五院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介绍,天宫二号最初是天宫一号的备份产品,虽然在天宫一号发射时,天宫二号已经设计研制出来了,但随着天宫一号任务的圆满完成,天宫二号被赋予了开展航天员中期驻留、在轨维修技术试验等新使命。因此,五院对天宫二号进行了全面的改装升级,不仅解决了天宫一号在轨运行过程暴露出的产品设计瑕疵,更显著提升了其性能和智能化程度。
  
  高智能,是“太空之家”的一个突出特点。五院技术人员为“太空之家”配备了智能化的“大脑”——控制计算机系统和自主研发的Space OS2操作系统,它可以自主地进行航天器飞行轨道、姿态调整、运行状态的智能化诊断,以及完成遥测下传、地面遥控指令执行等任务。Space OS2系统可实现“一心多用”,能同时管理运行几十个任务,并具备从三台互为备份的计算机中发现错误、下达正确指令的“三机容错”功能,实现了多台计算机在故障时的无缝切换,为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生命保障。
  
  此外,为了搭建起“太空之家”与航天员之间的智能化沟通桥梁,五院技术人员运用数字化手段,研制出“太空高智能APP”——仪表控制器应用系统,它整合了航天器十多个分系统的所有数据,把复杂、晦涩的专业数据浓缩成为52组画面,实现了在轨海量信息的图形、文字、动画的智能化处理与显示,为航天员执行任务提供了清晰、直观、舒适的显示界面,极大降低了在轨操作的负担和难度。



△“天宫二号”资源舱



△“天宫二号”实验舱


△“天宫二号”整体外观

 

  便捷维修,是“太空之家”的新亮点。科幻电影里,“当一套大型设备发生故障时,技术人员像插拔U盘一样,快捷拔下受损部件,再插上新部件,设备即可恢复正常运转”的场景可在“太空之家”真实上演。五院技术人员通过合并同类项的理念,对“太空之家”的供配电、热控、数据管理等系统实现了高度集成化模块设计,打造出了可快速更换的模块单元。例如,智能配电单元,五院技术人员充分整合了产品长寿命、高可靠、操作方便等要求,在我国航天器上首次采用了“插拔式”的结构设计,在地面模拟试验中,技术人员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了一次维修更换。
  
  由于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组成的“太空之家”属于低轨道航天器,它运行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太空,这一位置仍会有稀薄的大气。受大气阻力影响,航天器运行速度会缓慢减小并导致轨道高度不断下降,为了维持相对稳定的轨道高度,需要航天器不断消耗所携带的推进剂。
  
  与以往航天器携带大量推进剂不同的是,天宫二号没有了“粮草不足”的后顾之忧。五院研制的在轨补加系统,可以实现在太空边飞行边“加油”,将极大提高其在轨运行时间。有了在轨补加技术支撑,天宫二号发射前也无需像天宫一号一样把“油箱”加满、携带一吨多的推进剂,而是只需加半箱“油”,节省的重量可以携带更多的载荷和航天员的生活物资。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空间交会对接是搭建“太空之家”的重要一步。期间,两者从相距150米到最终完成对接的阶段技术难度最大、风险最高。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在交会对接阶段的速度达到了数万公里每秒,在这样超高速下要确保对接的毫厘不差难度极高。
  
  为了保障顺利对接,一双犀利而精准的“对接天眼”必不可少。五院推出了全新升级的“对接天眼”——光学成像敏感器(CRDS),它由位于运输飞船上的相机和位于目标飞行器上的目标标志器组成。与在天宫一号上运用的第一代产品相比,升级版的CRDS产品在太阳杂光抑制能力、识别目标敏感度上有了大幅提升。
  
  五院技术人员龚德铸介绍,在太空中,太阳光的照射强度是地球上的3到5倍,飞行器的“眼睛”在交会对接时很容易被闪坏,正因太阳杂光对产品的导航影响,以往交会对接时要选择光线合适的时机,抢抓一天中最为合适的数小时“窗口期”。而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已可以实现准全天候实时对接,这将有力支撑航天器在太空进行突发维修补给或航天员应急救生。
  
  此外,五院还将敏感器首次捕获时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由原来的约十秒提高至不到几百毫秒。“这个时间就好比司机在开车时被强光晃到眼睛之后恢复正常视力的时间,‘眼睛’从看到目标到做出判断的响应时间也大大缩短。”五院敏感器设计师刘启海说。该产品在精度、重量、功耗等关键技术指标方面均超过了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将更好地保证交会对接过程的安全性。
  
超过1500小时的检验
  
  箭指苍穹、探索宇宙的征途,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充满风险的新挑战,用“研制不止、试验检验不停”来形容“太空之家”的诞生一点都不为过。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由数以万计的零部件组建构成,五院技术人员按照整个产品研制过程,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了试验检验体系,并运用表格化管理、产品数据包管控的方式实现了对每个零部件全生产周期质量信息的可监控、可审查、可追溯。
  
  由零部件组成单机产品后,五院专门开展了鉴定测试试验,甚至会用在极端工作条件下破坏性试验的方法,摸清产品的性能底线,彻底吃透技术;单机产品组成分系统后,除了本身的系统测试外,还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通过模拟各系统间的接口关系,进行系统联试,检验“太空之家”各功能模块间的协调性;各分系统组装成整船和整器后,五院还开展了各设备通电工作测试,通过超长时间的地面模拟测试,来排查隐患。
  
  在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研制过程中,五院技术人员考虑到“太空之家”中长期在轨、在轨加注等任务的特点,专门推出了连续100小时模拟飞行试验、航天员中期驻留地面1∶1试验等各种试验,在整船累计电测时间上更是突破了1500小时,刷新了天宫一号创造的纪录。
  
  为了确保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质量和可靠性过硬,五院打造出集力学、热真空、噪声、电磁兼容等各类试验于一体的“钢铁熔炉”,通过近百道各类实物试验、数千次数字化模拟仿真试验,确保每一个上天零部件、产品的质量。
  
  同时,五院还充分发挥信息化效能仿真的技术优势,针对“太空之家”两人乘组的新特点,用三维模型的数字化利器,对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30多天的操作进行了全过程虚拟化仿真,从人工力学的科学性、各类程序的协调性、可操作性进行全面分析,进一步改进了产品设计方案和安全性,完善了在轨飞行程序和故障处置程序,为航天员在太空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再上一道安全锁。
  
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得更好
  
  在远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冷寂太空执行长达30天的飞行任务,不仅是对我国空间保障能力的严峻挑战,也是对航天员生理和精神的双重考验。
  
  朱枞鹏说,与天宫一号“简单装修”不同,由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组成的“太空之家”是“精装修”
  
  组合体中划分了工作、生活、试验、睡眠、娱乐、垃圾存放等区域,其中,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大约有15立方米。供航天员锻炼身体用的“跑台”和工作用的“多功能平台”占地较大,都采用了折叠方式进行收纳,最大程度节省了空间。
  
  工作环境更健康。噪声是航天员在空间环境中能否安心工作的一大影响因素。工作舱内一些设备需要日夜不停地工作,会发出各种噪声。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噪声对航天员的影响,五院技术人员制定出严格的生活区和仪器区噪声控制指标,并采取设备分区安装、增设吸能装置、优化消声装置等方法,把航天员工作区和生活区的噪声控制在了50分贝这一适宜的程度。
  
  “太空之家”携带的热控系统通过有组织的对流通风与单机流体回路耦合换热,将密封舱的空气温度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45%~55%,这一人体最舒适的温度,为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了保障航天员在太空的空气质量,五院技术人员专门研制了环控检测装置,它可以同时完成“太空之家”内二氧化碳、己醛等20多种有害气体及有害微生物的浓度监测,当有害物质含量超过预警值时,立即进行报警并指示航天员按照预定方法进行处理,保证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住得更舒服。为了航天员在失重下的太空体会到在地球上的感觉,“太空之家”被漆上了不同的颜色,四周的墙面选择了明亮的米白色,底部选择了深灰色,工作台等面板采用了天蓝色。
  
  为了改善航天员睡眠质量,五院技术人员将睡眠区的灯光照度范围进行了调整,最低亮度也进行了再调低;为了避免夜间天宫二号飞行进出测控区时的语音通报影响航天员睡眠,技术人员设计增加了进出测控区语音通报“使能/禁止功能”,航天员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是否屏蔽测控区的语音通报;睡眠区里还增加了“云插座”,可供航天员与家人进行私密通话。
  
  工作更便捷。航天员在太空是处于失重状态,行动需要借助踩踏内部结构的反作用力,“太空之家”在内装饰材料上选择了轻量化的硬件材料,有效解决了之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工作时,脚下软质内饰“一踩一个坑”的不便。“太空之家”的多个区域还增加不少硬质扶手,并引入了驻留腰带、头戴式无线蓝牙耳麦等设计,让航天员在舱内更轻松自如地开展工作。
  
  在以往飞行试验任务中,航天员需要通过判读专业数据来掌握航天器轨迹、姿态、飞行状态以及各分系统信息,“太空之家”通过改善人机交互界面,更多地用形象的图像、语音报警等方式来优化复杂数据信息的显示方案,来提高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效率。
  
  在失重环境中,人的身体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即失重生理效应。为保障航天员生理健康,五院技术人员在“太空之家”里安装了跑步机、“动感单车”等健身器材;并为航天员量身定制了“健身神器”——骨丢失对抗仪,也叫“对抗骨质疏松的仪器”,通过敲打人体小腿部位相应穴位,刺激骨骼、改善血液循环,对抗骨质疏松,保障骨骼健康,这是保证在太空飞行中的航天员身体健康的重要仪器。
  
  面对在轨30天的挑战,为了让航天员生活有张有弛,设计师们在天地通话、视频、电子邮件传输等方面都花了心思。借助天地链路,通过地面数据转换,航天员在轨时可以与地面实现视频互动,能与家人私密通话、在轨阅读电子书或期刊。天宫二号还支持地面转播电视新闻、比赛等实时音频、视频信号,并配备了音响设备。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38期

推荐阅读

☞ “天宫二号”即将发射,看点在这里

☞ 探秘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 原创 | 一图读懂中国航天一甲子

你写评论我赠书

赠什么书?

瞭望新媒体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合作,近日为热心读者送出《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一书。

◎ 怎么得到?

1.在当日瞭望微信任意文章后发表你有见地、有建设性的评论,被选取后点赞最多者获赠。截止时间为当日24时。

2.获奖者请将地址、姓名、联系电话发至瞭望微信。

3.每人两周内只能获赠一次。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发请标注【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