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始皇是暴君?你怕是读了假的历史书吧

李定一 Alphabooks 2019-06-21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结束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的列强争斗局面,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三同政策,统一度量衡,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的创造者,其开创性的功业影响后世深远,但后世对他的评价颇具争议。明代思想家李贽赞誉他为“千古一帝”,很多人却诟骂和痛责他。秦朝统治下的人诟骂秦始皇的王朝为“暴秦”,后世之人更是将秦始皇视为专制残酷暴君的代表。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将四五百年来华夏各国哲人“天下大同”的理想加以实现。大家理应歌颂他,拥戴他,为什么刚好相反呢?不仅如此,后世之人还在秦始皇的身世上大做文章,连司马迁也摭拾道路传闻,言之凿凿地称秦始皇的真正父亲是吕不韦。千古一帝被诟骂和丑化,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李定一对此作出了解答~




1秦王嬴政是何等人物

秦王嬴政冲龄即位,一切大政全委之于吕不韦。即位九年后,他发现青春守寡的太后的姘夫嫪毐谋反。叛乱迅即被秦王敉平。一年后,秦王免吕不韦丞相职位,后命吕不韦全家迁到边远的四川,吕不韦自杀。

与吕不韦罢相同时,秦国发生了“郑国渠”事件。郑国是韩国有名的水利专家,韩王派他去说动秦王修筑一条沟通泾水和洛水的水渠,以利灌溉,其真正的目的是增加秦军东征的交通不便和消耗秦人的民力,减少秦国对外战争的力量。这个工程背后的阴谋为秦人发觉,但秦王仍继续开渠,因为它确实对秦有大利。

▲ 秦朝主要交通干线

“郑国渠”事件引起秦人的警觉,他们纷纷献议秦王逐客,“客”就是外国人。秦王遂下“逐客令”,亦应被逐的李斯上书抗辩。李斯认为秦国由弱小而富强,完全是任用外国人之功。秦王信其言,取消逐客令。

秦王礼贤下士,对各国才俊非常尊重。魏人尉缭建议秦王动用三十万金去贿赂各国的权臣,破坏他们联合一致抵御秦国的计划,“则诸侯可尽”。秦王采用了他的计策,终能各个击破。他见尉缭时十分礼貌,“衣服饮食与同”。尉缭说:“我(尉缭)不过一平民,然见我时竟常待我如上宾,可见其用心之深。”

▲ 秦始皇

二十二岁的秦王能够戡定祸生肘腋的嫪毐的叛乱,并不简单。嫪毐内有大权在握的太后,外有相国吕不韦支持,权力大到“事无大小皆决于毐”的程度,如果不是秦王事前警觉,临事果决,焉能神速戡平嫪毐及其众多的党羽?处置吕不韦没有引发任何株连政局的剧变,足见秦王的手段圆通宽宥;能如此轻易地去除一个像吕不韦那样的权臣,亦足以显示秦王的政治长才。对李斯谏逐客的从善如流,对郑国渠的继续完工以及尉缭所叙述的节俭谦恭的德行,在在均足以让我们知道秦王嬴政是一个何等人物。


2秦朝人痛恨秦始皇的原因

秦始皇顺应潮流,一切施政目标是天下大同,为生民谋永远福利,但仍为当时大众所诟骂和痛恨,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各国民族主义在起作用。多数人虽然希冀天下一统,共享太平日子,但被征服后的心理反应也很复杂。张良是韩国真正的贵族,他要刺杀秦始皇,为的是替韩国报仇。有名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显示楚人对秦痛恨之深。秦昭襄王将楚怀王的尸体送还楚国时,楚人全国哀悼,项羽入关后对秦的大肆报复,与这种心情有关。换言之,数百年政治思潮主流虽是大同主义,但亡国之恨、故国情怀很难顷刻完全从人们心里抹去。对知识分子而言,民族情操是不会被轻易忘怀的。

▲ 秦灭六国次序图

二、秦自商鞅变法彻底实行法治,一举而将贵族政治消灭,其政治结构、社会风气、人生价值,全部丕变。到前221年时,秦国已贯彻推行法治一百三十余年,法治成为秦的定型。其他各国在战国时期亦先后变法,但绝无秦之彻底。一旦秦制推行至天下,各地、各阶层的人自是极不适应。商鞅有孝公全力支持,在一国实施法治,最初三年也遭到强烈反对,后来虽然平服,孝公死后,变法已行之二十余年,反对他的势力仍然非常强大,他们对商鞅恨之入骨,必欲置之于死,可见变法阻力之大。天下各地的社会背景与人情风俗极其复杂,不似当年秦国之单纯,秦始皇不能因时因地制宜,又未必有如商鞅之能者逐步施行秦制,自然引起天下各阶层的强烈反感,但他们震慑于秦的声威,敢怒而不敢言,故怨声载道;秦廷加以强力镇压,自然会被视为残暴。

三、秦自封建国蜕变而出,有若干封建时代的意识形态仍不能完全摆脱,最重要的是仍按传统要民众为政府贡献劳力——徭役。国土小时,民众服劳役,往返数日,多亦不过十余日,多于农隙为之,所以徭役并不被视为苦事。天下一统后,疆土扩大,服役时行程有逾千余里者,往返需时太多,遂为民间极痛苦之事。行程辽远,淫雨洪水常成为不可预知的阻碍,而据秦法,误期者斩,这便是陈胜和吴广揭竿而起、死中求生的原因。秦始皇求治心切,他自己跋涉奔波,每日必披阅一定分量的公事,勤政而不爱民。修驰道、筑长城、戍南疆、建设首都等,动辄役民数十万,过分使用民力,是天下沸腾、人心动荡的主因。苛政猛于虎,是大家共同的感觉。


3千古一帝vs残酷暴君

后世之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视秦始皇为专制残暴君主的代表人物,原因如下:

一、秦始皇及二世享国仅十五年而亡,并无孝子贤孙长久促使无耻的文人去颂扬其祖先“圣德睿哲”“宽仁内蕴”“天质英毅”等“圣德”,又无争宠的佞臣芟削其丑恶谬妄的言行。所以关于秦始皇的评论,遗留下来的只有六国遗老宣泄其对秦深恶痛绝的言论。这些言论,有的有部分理由,有些仅是情感的发泄。再加上承继朝代的人们,必定要歌颂开国之君“宽仁爱人”、除暴安良的圣德,于是将一切丑恶猬集秦始皇一身,以宣扬卑陋不文的汉高祖的伟大。汉代收集秦始皇的“丑德”,甚至对他的身世,对他母亲的“败德”之事,均大肆渲染。

二、秦厉行法家政治而又国祚短暂。汉初是黄老之治,与法家思想是两个极端。汉武帝以后,则儒术盛行,大家都避免谈法治,主要原因是以秦为鉴,认为行法治会很快亡国。即令有人行法治,也是“貌儒实法”,表面上仍然要评责法家。因为法治受到后人歧视,厉行法治的秦始皇自然与法治分不开,变成一而二,二而一。“人治”从此便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成为中国政治根深蒂固的传统,这个桎梏没有解除以前,秦始皇便得受人唾骂。

三、一般腐儒或者理想主义者,借怀古幽思之情斥责秦始皇。按孔孟美化古代,实因目睹当时之世,争名攘利,骨肉相残,鱼肉生灵,乃借古讽今,赞颂尧、舜、禹三代和周公之治,怀念熙熙和和、揖让有礼的封建时代。孔孟的动机,原是未可厚非,但后世未能深悉其理,将孔孟的美梦当作真实的历史去顶礼膜拜,认为秦废封建乃今世一切罪恶之源,遂诟病秦始皇之废封建。他们既然将“封建制度”当作最完美、最理想的制度,当然无法体会秦始皇为生民恒久享受和平之福的崇高理想,竟责骂秦始皇不恢复腐败的封建制为罪恶。


4“焚书”不是文字狱

秦始皇最为后世所诟病和痛责的是“焚书”和“坑儒”两件事。仔细探求历史,我们发现真相并非传言中所说的那样。

首先说“焚书”。公元前213,秦始皇大宴群臣于咸阳宫。博士淳于越认为秦始皇贵为天子,“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人造反,“何以相救哉”!他的建议是恢复封建。秦始皇令大臣会议此事。

▲ 秦坑儒谷

丞相李斯提出自己的意见,大意是:“三代也不师法五帝,因为时代演变,各代情势不同,治理的方法迥异……昔日列国纷争,游士备持其所学,胡言乱语,不求实际。现天下一统,若仍任由各家私学用各种尺度去议论,去沽名钓誉,哗众取宠,造谣生事,如此则政府将失去威信,各人成群结党,天下又乱。”因此他主张:“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我们分析一下这道命令,有五点值得注意:

一、各国的史书要全部被烧毁,这与“书同文”及天下一统有关联;

二、博士所主管的分内的书不焚。博士官所职,包罗《诗》《书》百家言,其所主管的分内之书是政府要保存的各类书籍;

三、“偶语”不是偶然之意,《史记集解》释为“聚语”,《史记正义》释为“对也”,能互相谈论《诗》《书》的很稀少,因此“偶语”大概是讲授之意,即聚众宣扬以古非今的理论;

四、“城旦”刑是白昼守城,夜幕筑城,刑期四年,罪并不重;

五、“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即博士及地方官吏均可读书,亦均有书。

换言之,即秦始皇的焚书令并非毁灭各家书籍,而是在当时的情势下,将《诗》《书》百家言的保存者加以限制,将学习的范围加以规范。他的主要目的在于严禁以古非今者主张恢复封建。这绝不是后世所谓的文字之狱。


5坑儒真正坑的是方士和术士

坑“儒”与焚书是全不相干的另一件事。“焚书坑儒”四字连在一起,似乎焚书与坑儒互为因果关系,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坑儒”之事发生在焚书之次年(前212),事情的起因是术士卢某(卢生)用荒诞神奇的言辞蛊惑秦始皇,要秦始皇隐匿其居住的宫殿,“无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秦始皇听信了卢生的话,隐匿居处之地,只在咸阳宫见群臣。

秦始皇并未因此得到不死之药,卢生畏谎言被戳穿,乃与韩生和侯生商议后逃走,并传播了一些辱骂秦始皇的话。卢生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一统天下之后,更骄妄自大,每日必批阅一百二十斤文书,“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最后一句话全是为自己圆谎。

秦始皇自然大怒,将“方士”“术士”召集起来,加以审问。这些人互相告发,共得四百六十余人。秦始皇将这些方士、术士全数坑于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此事与焚书完全无关,且坑的不是“儒”,而是术士。

秦始皇下令“焚书”之后不到三年便去世,一年后陈胜起兵,天下大乱,故挟书律实际推行不久,且私藏书之罪不重,私人藏书仍多。《史记》载陈余“好儒术”,郦生“好读书”,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足见民间《诗》《书》仍流传。秦始皇坑术士之后,儒家照样被任用。陈胜起兵后,秦二世召博士三十余人征询意见,博士“皆引《春秋》之义以对”,似乎三十余人全是儒家,包括汉初著名的儒者叔孙通在内。后来叔孙通率领弟子百余人投奔刘邦,更足见所谓百家言均“火于秦”,秦始皇屠杀儒者之说是后世虚构的。


6秦始皇并非嗜杀之人

秦始皇并不是嗜杀之人。综观秦始皇一生,统一天下以前,平定嫪毐之乱,杀二十余人。统一之后,有一次他在山上望见丞相李斯的车骑太多,评其“弗善”,有人告诉李斯,李斯乃减少车骑。秦始皇审讯侍从,是谁泄露了他的话,不得其人,乃将当时在身旁之人尽杀之。又有刻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派人搜查,不得刻石之人,乃将居住在石旁之人杀死。如此等等,大约都不会很多。

此外史书无一字记载秦始皇嗜杀,他对六国的后裔与贵族一律赦免,连当面提出复古建议的淳于越也无受处分的记载。与明太祖朱元璋屠杀了五万余朝廷官吏相比,秦始皇真应“自愧不如”。秦始皇并未兴任何文字之狱,也没有坑儒生,而是少数不屠戮功臣的开国君主之一。

由于种种原因,功绩卓著的秦始皇被他们以后的皇帝们所嗾使的文人所诬蔑与丑化,这一点是读史者不能不察的。

“二十五史”的著者良莠不齐,所以我们对史籍中的这一类记载要有适度的警觉性。许多记叙都要经过过滤透视,才能比较接近事实。对秦始皇的评估,也宜作如是观。


活动预告


为防失联,入群请加华章同人的微信alphabooks

相关推荐



点击  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

《中华史纲》



更多  好书  推荐给你


穿回中世纪,这样的贵族你想当吗?(内容过于真实,请慎重对待)


新书上架 |《中华史纲》:重新阅读中国历史,每个中国人面向未来的必修课


把所有银行秘密都写光的小说 |《银行局:致命存款》上架


16世纪处于繁荣顶峰的明朝为什么错失超越欧洲的机遇?


人人都谈“知行合一”,你可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真意?


甲午战败,中国人的梦醒时分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甲午》上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