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组,独家回应

南都报道 南方都市报 2024-04-15

近日,广东本土情景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以下简称“《外》剧”)宣布播出集数缩减,由每周四集改为每周两集,播出时间也由每周六、日晚上7:00改为每周日晚上7:00。有《外》剧粉丝表示“不够看”;但也有网友冷嘲热讽“现在的剧本质量,一个星期两集都嫌多”。

对此,主演虎艳芬回怼该网友称:“马上就会结束了,请不要着急”,又以带泪表情包感慨发言:“感谢广大观众二十多年来的支持”“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

虎艳芬回复网友的发言,惹来不少揣测:陪伴街坊二十多年的《外》剧,难道真的要大结局?甚至有自媒体断章取义,直接替剧方宣布“即将大结局”。这又惹来更多网友感叹:“《外》剧这是怎么啦?”“不想结束,满满回忆!”

为此,南都记者求证了珠江频道相关工作人员及《外》剧剧方宣传,官方表示:“播出时间和数量的调整是播出频道根据自身版面规划所作出的,版面并非一成不变的,未来也有可能继续动态调整。演员的个人表态不能代表出品方和摄制方。作为出品摄制单位,我们一如既往以观众收视需求为依归,做好策划、创作、播出工作。”

由官方表态可见,《外》剧大结局只是“传闻”,频道改了版面而已,但为何一石击起千层浪?去年刚以突破4330集(目前集数仍在增长中)的新纪录成为全球播出时间最长、集数最多的情景喜剧,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认证书,《外》剧到底遇到了什么困境?虎艳芬回复网友的留言中有何难言之隐?主创面对播出集数被腰斩,拍到今年5月将面临“没工可开”,目前创作心态如何,未来有何应对方案?

《外》剧主角虎艳芬、编剧丁小鼠、总制片人童瑶接受南都记者访问,作出独家回应。


虎艳芬:我的内心是绞痛的《外》剧会成为下一个“百花甜品”吗?
此次《外》剧被传“即将大结局”的乌龙事件,缘自《外》剧春节后对播出时间和集数都做出了调整,在主创和剧迷看来这是“腰斩一半”的安排,网友评论中有不舍的,也有冷嘲的,生性直率的“二嫂”虎艳芬在微博连发几条留言,其中回怼冷嘲网友的一条留言,被视为《外》剧真的“马上就会结束”。南都记者联系上“二嫂”虎艳芬,了解她为何当时说出这样一番话。


虎艳芬坦言:“我当时是在回应一位网友评论我们剧本质量不佳,喊话‘你们快点结束吧’这句话,我说‘你干嘛这么心急呢’,不可以把我这句话与‘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粘贴在一起说,这是断章取义了。”但虎艳芬也表达了她对《外》剧前景深深的忧虑:“很多事是未知之数,我们的前景是很黯淡的。事实上《外》剧已经减半播出,我是真的看到‘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这样的可能性。我的内心是绞痛的,一个刚刚拿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戏,因为一些难以启齿的原因,可能令观众20多年来的收看习惯被打破,我们心有不甘。

虎艳芬直指,《外》剧从一年播出208集,“腰斩”至一半104集后,剧组大概拍到今年5月就会完成这104集的拍摄,在没工可开之下,很多剧组其他工种的人员就会慢慢流失,在薪酬不断被压缩之下,一个磨合了20多年的坚固团队就会被冲散;而播出时段的减少,也意味着该剧在观众心目中的影响力慢慢减半。“以前我回到剧组是很开心的,现在看到一个又一个人离开,我一下子就想到我们这张‘广东名片’,会不会像‘百花甜品’这些老字号一样,突然某一天就会消亡,心里才涌起了这些感慨。现在不是结束,但是我看到这个可能,想到当这一天来临,会很不舍得,不忍离去……”

虎艳芬看到剧组发出的“官方声明”之后,她带质疑地表示,剧方和电视台是否有对“观众的需求”进行更全面的调查,她近日在微博与朋友圈收到很多网友的留言,说《外》剧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是一种对家庭的依托和渴望,希望他们不要结束。虎艳芬希望剧方能够听取这些留言,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将《外》剧阵地一味压缩。


对于《外》剧此次缩版,除了虎艳芬发声,“三哥”彭新智早前也有在微博发声。主创们表示:如果我们的声音不够大,《外》剧真的会“大结局”!对于《外》剧的改革,作为“老臣子”的虎艳芬也表示欢迎,“不过我觉得最重要还是团结一致搞好这部剧,别总是想着拉业务赚钱,做艺术的人还是应该做好艺术本分的事。现在的新媒体太丰富,大家都想转战短视频阵地,但我就始终不忘初心,坚守这块阵地。”对于本土电视的老栏目和本土文化的“老字号”,虎艳芬认为,“应该有坚持,给予它们帮扶,这样才会有自己的品牌做出来。如果再不给它们土壤和施肥,老字号真的都会死掉。”

《外》剧编剧丁小鼠:且行且珍惜会努力维持“呢头家”到最后一秒
在被传“大结局”的乌龙事件之后,《外》剧编剧丁小鼠也接受了南都记者的访问。她坦言:“频道2月发出对《外》剧版面调整的通知,收到这个消息,剧组人员当然是很不开心。2023年我们刚拿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认证书,并且我们的播放收视率一直比较稳定,去年的平均收视份额11.85%,在珠江频道自办栏目中是排名前三的。故大家都觉得(缩减播出时间)是非常震惊的。”

对于频道给出的理由——“《外》剧没法为频道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需要腾出时段给经济效益更好的剧目”,编剧丁小鼠表示,理解频道的经营压力,但是《外》剧20多年来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从维护品牌角度,保护粤语文化、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她认为《外》剧应该有立足之地。


丁小鼠认为,提起《外》剧,大家总觉得是一部“情怀剧”“陪伴剧”,但在大湾区蓬勃发展的时代形势下, 《外》剧也一直在努力创新,跟上时代潮流。“台领导也给我们提出了新思路,比如开辟新的赛道,打造《外》剧IP的短剧、微短剧,给予了我们其他方面的支持。”

丁小鼠指,剧组主创正在与电视台及频道积极协商和沟通中,“看是否有机会恢复我们之前的播出版面,也看明年的制作量可否恢复到一年208集,满足剧迷的观看需求。《外》剧的微短剧,我们也在积极策划中。”

“站在主创角度,我们不是害怕‘收工’,没事可做。我们的人工很微薄,不是市场价,大家都是用情怀在维持这部戏的拍摄制作。我们最害怕的是,没机会与观众好好告别。比如另一部老广长寿剧《七十二家房客》,他们说不拍新一季,就不拍了,没有机会在荧幕上好好写一个结尾,这是最大的遗憾。我们在突破4000集的时候曾向观众承诺,希望迈向5000集,现在虽未能有定数,但如果真的有一天要大结局的话,不希望《外》剧被仓促地腰斩,希望好好策划一个结局,对得起我们20多年来的付出,可以好好和观众说一声‘再见’。”

“只能说在那天没到来之前,我们都会努力珍惜,维持出品。把每一集当最后一集来拍,自我激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丁小鼠坦言道。


《外》剧总制片人童瑶:开发《外》剧微短剧提拔新人才
近年来,《外》剧多位灵魂人物相继离开观众,剧组元气大伤;此次《外》剧被“缩减播出时段”更被传出“大结局”,主创人员心情沉重。这张“广东名片”如何擦亮?并努力给大湾区观众一个全新的面貌?南都记者采访了《外》剧总制片人童瑶。


在澄清“大结局”是“乌龙事件”之外,童瑶表示,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外》剧如何高质量发展,传统媒体的老品牌如何焕发新活力,以新的风貌满足新时代多元化的收视需求,是摆在主创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解决之道是处理好“新”与“老”的辩证关系。

童瑶认为,《外》剧未来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老”的思想主题内核不变,但需有“新”内涵。“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地发掘当下的‘外来’与‘本地’的新意念。外剧街坊们生活的老西关昌盛街,这是已有的,湾区往来,则是新增的。《外》剧要立足湾区背景,展示大湾区的繁荣发展,折射大国崛起和时代变迁,两者相辅相成,形成《外》剧的新格局。”


二是“老”的创作理念要坚持,但需有“新”人才。童瑶表示,《外》剧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向更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发出邀请,希望更多热爱大湾区这片热土的优秀编剧、作家、导演和演员加入《外》剧创作团队,一起来写《外》剧、演《外》剧。

三是延续“老”的喜剧风格,建立“新”的表达方式。在新时代的新语境下,年轻受众追求个性化、娱乐化,重视自我表达的话语权和社群化的认同感。因此,童瑶认为《外》剧在保留老一代经典人物故事的同时,应该发掘新一代年轻的核心角色。同时,除了做好大屏端剧集外,也正努力开发《外》剧微短剧项目,推动《外》剧的数字化表达。她透露,《外》剧微短剧会以年轻、幽默、快节奏为主打方向,抓住网络用户的喜好,力求在微短剧中延续《外》剧的精彩,使IP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挖掘。

南都记者发现,《外》剧近年的剧情不再仅仅停留在广州西关,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外》剧的天地也正变得越来越广阔,早前该剧启动全新系列《逐梦天地间》的拍摄,从康家第三代的创业需求切入,将故事背景和取景地覆盖至佛山的五大城区,从“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城市对青年更友好”等维度呼应佛山积极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的重大战略,并采用剧情化表现手段,真实、立体展现大湾区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新系列的拍摄“以老带新”,让“三哥”彭新智等戏骨演员带领“康家”的新生代演员冯子晴、赖亿宁、孙德林等在新系列中发挥所长,突出了外来青年可以在大湾区这片热土上大展身手。

康家新一代来到佛山禅城区岭南天地。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
南都记者 蔡丽怡 实习生 孙健文  

 ▊ 南都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点亮关注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